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振动马达,该振动马达具有:静止部,其具有基台以及环状的线圈;振动体,其包括磁铁且相对于所述静止部能够在一方向上振动;以及弹性部件,其位于所述静止部与所述振动体之间,所述基台具有朝向上侧突出的柱部,所述柱部的外侧面与所述线圈的内侧面相向。
Vibrating motor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vibration motor, the vibrating motor has a stationary part with a base station, and an annular coil; vibrating body, including magnet and relative to the stationary part to vibration in one direction; and the elastic component, which is located between the stationary part and the vibration of the body. The base station is toward the upper portion of the column to highlight the side opposite the lateral of the column and the coi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振动马达
本技术涉及一种振动马达。
技术介绍
随着近年来的触觉反馈技术(通过触觉传递信息的技术)的提高,要求振动马达不光只具有以往的用于无声通知的振动功能,还要求振动马达传递触觉反馈等的轻微的振动。在此,例如在美国授权专利第8269379号中公开了具有线圈的振动马达,所述线圈固定于基板上且配置在包含在可动部的磁铁的下侧。在美国授权专利第8269379号中,通过在线圈的下表面涂抹粘接剂并在线圈配置到基板上后从上侧推压夹具,实施线圈的纵向以及横向的对齐。夹具以沿线圈的内侧面以及外侧面的方式对齐。但是,如果使用夹具,则会产生线圈的安装操作效率低下的问题。并且有可能产生这样的问题:从线圈与基板间溢出的粘接剂会沾到夹具,从而在安装其他振动马达的线圈时,沾到夹具的粘接剂会附着到线圈的上表面。在振动马达中,在振动体与线圈在上下方向的间隙窄且粘接剂附着到线圈的上表面的情况下也可能导致振动马达不良。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情况,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线圈的安装操作高效化的振动马达。在本申请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中,振动马达具有:静止部,其包括基台及环状的线圈;振动体,其包括磁铁且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静止部在一方向上振动;以及弹性部件,其位于静止部与振动体之间。基台具有朝向与一方向正交的上下方向的上侧突出的柱部,且形成为柱部的外侧面与线圈的内侧面相向的结构。在本申请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中,在线圈与基台之间存在有粘接剂。在本申请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中,在线圈的内侧面与柱部的外侧面之间存在有粘接剂。在本申请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中,基台具有基底部和配置在基底部上的基板,柱部设置于基底部,基板具有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基板贯通孔,柱部配置在基板贯通孔的内侧。在本申请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中,基台具有基底部和配置在基底部上的基板,基板具有柱部。在本申请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中,柱部由与基底部连为一体的部件形成。在本申请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中,基底部由金属材料形成,柱部由树脂形成。在本申请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中,柱部的上端面位于比线圈的上端面靠下侧的位置。在本申请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中,基台具有基底部,基底部具有朝向上侧突出的第一柱部和形成于第一柱部的凹部,柱部具有第一柱部、第二柱部和第三柱部,所述第三柱部为与第二柱部连为一体的部件且从第二柱部突出并插入到凹部。根据本技术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的振动马达,能够实现线圈的安装操作的高效化。参照附图并通过以下对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的说明,本技术的上述以及其他的要素、特征、步骤、特点和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动马达的分解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动马达的立体图。图3为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动马达的俯视图。图4为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动马达的侧视图。图5为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动马达的侧剖图。图6为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动马达的侧视图。图7为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柱部件的立体图。图8为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基台的立体图。图9为示出将线圈安装在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基台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0为本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动马达的侧剖图。图11为本技术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动马达的侧剖图。图12为本技术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动马达的侧剖图。图13为从下表面侧观察本技术的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动马达所具有的弹性部件以及配重物的立体图。图14为从下表面侧观察本技术的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动马达所具有的弹性部件的立体图。图15为本技术的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动马达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1.第一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技术所例示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动马达的分解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动马达的立体图。图3为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动马达的俯视图。图4为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动马达的侧视图。另外,图2、图3、图4示出了振动马达的取下外罩后的状态。另外,在图1至图4中,以左右方向为一方向,用X方向来表示。并且,将与一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上下方向表示为Y方向。例如,在图1中,纸面上侧成为上下方向(Y方向)的上侧。以下,其他的附图也同样适用。但是,并不是通过该方向的定义来用于限定本技术所涉及的振动马达的朝向。<1.1整体结构>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动马达100具有基台10、线圈50、振动体20、弹性部件30、弹性部件31以及外罩40。基台10具有基底部11、基板12以及柱部件62。振动马达100具有壳体,所述壳体包括基底部11和外罩40。基板12既可是刚性基板,也可是柔性基板。线圈50被安装在基台10的上表面(关于安装结构将在后面叙述)。即,振动马达100具有:静止部,其包括基台10、线圈50以及外罩40;振动体20;以及弹性部件30。即,静止部具有壳体以及线圈50。振动体20具有配重物21和磁铁22。磁铁22被容纳在设置于配重物21的空洞部213内部。即,磁铁22被配重物21保持。磁铁22相对于线圈50配置在上侧。即,振动体20包括磁铁22。磁铁22相对于线圈50配置在上下方向(Y方向)上的上侧。如后面详细叙述那样,弹性部件30的一端侧固定于配重物21,另一端侧固定于外罩40的内壁面。即,弹性部件30位于静止部与振动体20之间。另一个弹性部件31也与弹性部件30以同样的方式被固定。由此,振动体20被弹性部件30、31支承为相对于静止部能够在一方向(X方向)上振动。在由外罩40和基台10构成的内部空间容纳有线圈50、振动体20以及弹性部件30、31。通过借助基板12上的配线给线圈50实施通电,而在线圈50产生磁场。振动体20通过在线圈50产生的磁场与磁铁22所形成的磁场的相互作用,在一方向上往返振动。<1.2弹性部件与振动体的结构>接下来,对弹性部件30和振动体20进行详细叙述。另外,关于弹性部件31,由于是与弹性部件30相同的结构,因此省略说明。弹性部件30具有板簧部32、固定部33、连接部34以及顶板部35,且各部分相互连接。板簧部32具有梁部321、322以及连接部323。连接部323将平板状的梁部321的一端部和平板状的梁部322的一端部连接。即,板簧部32具有多个梁部321、322和连接部323。弹性部件30具有支承振动体20的一方向(X方向)的两端中的至少一方的板簧部32。固定部33包括:第一壁部331,其与振动体20的一方向(X方向)正交;以及第二壁部332,其与第一壁部331连接且沿振动体20的一方向延伸。第一壁部331的一端与梁部322的另一端连接。第一壁部331的另一端与第二壁部332的一端连接。第二壁部332的另一端通过连接部34与顶板部35连接。另外,也可不是第二壁部332通过连接部34与顶板部35连接,而是第一壁部331通过连接部34与顶板部35连接。而且,还可是第一壁部331与第二壁部332分别通过连接部34与顶板部35连接。顶板部35的面积比固定部33的面积大。配重物21具有第一配重部211和第二配重部212a、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振动马达,其具有:静止部,所述静止部具有基台以及环状的线圈;振动体,所述振动体包括磁铁且被支承为相对于所述静止部能够在一方向上振动;以及弹性部件,所述弹性部件位于所述静止部与所述振动体之间,所述振动马达的特征在于,所述基台具有朝向与一方向正交的上下方向的上侧突出的柱部,且所述柱部的外侧面与所述线圈的内侧面相向。
【技术特征摘要】
2015.10.16 JP 2015-2049151.一种振动马达,其具有:静止部,所述静止部具有基台以及环状的线圈;振动体,所述振动体包括磁铁且被支承为相对于所述静止部能够在一方向上振动;以及弹性部件,所述弹性部件位于所述静止部与所述振动体之间,所述振动马达的特征在于,所述基台具有朝向与一方向正交的上下方向的上侧突出的柱部,且所述柱部的外侧面与所述线圈的内侧面相向。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线圈与所述基台之间存在有粘接剂。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线圈的内侧面与所述柱部的外侧面之间存在有粘接剂。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台具有:基底部;以及基板,所述基板配置在所述基底部上,所述柱部设置于所述基底部,所述基板具有在上下方向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赤沼智弘,大井满,林徹史,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电产精密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