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动马达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570365 阅读:1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10 03: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振动马达,所述振动马达具备:静止部,该静止部具有壳体、磁性板、线圈以及基板;以及振动体,该振动体包括磁铁,且相对于所述静止部被支承为在第一方向上能够振动。所述磁性板在与第一方向正交的上下方向上与所述磁铁相向,所述线圈配置于所述磁铁与所述磁性板之间。在与第一方向以及上下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从所述线圈引出的线圈线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将所述线圈线的端部与所述基板连接的连接部与所述磁性板之间,所述磁性板以及所述基板的至少一方具有在第二方向上凹陷的凹部,所述线圈线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凹部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振动马达
本技术涉及一种振动马达。
技术介绍
以往,智能手机等各种设备具有产生触觉反馈的振动马达。特别是因伴随近年来的智能手机的高功能化的智能手机内部的节省空间化,设置振动马达的空间减少。为了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振动量大的振动马达,需要提高振动马达的效率。振动马达具备包括磁铁的振动体和固定于壳体的线圈。在驱动振动马达的情况下,在磁铁与线圈之间产生磁场,振动体振动。为了提高振动马达的效率,需要有效地利用产生的磁通。即,需要形成防止磁通从磁铁与线圈之间泄漏的结构。以往通过由磁性材料构成壳体、配置由磁性材料构成的磁性板等方法,形成防止磁通从磁铁与线圈之间泄漏的结构。例如,在中国技术申请公报第202135032号公报的振动马达中,形成为在振动体配置有磁性板的结构。在基板连接有从线圈引出的线圈线的端部。然而,在配置有磁性板的结构的振动马达中,在配置基板的情况下,存在线圈线的端部与磁性板接触从而线圈线断线的担忧。并且,在配置多个线圈的情况下,还存在线圈线的穿绕变得复杂这样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状况,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抑制线圈线的断线并且线圈线的穿绕也容易的振动马达。在本技术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中,振动马达具备:静止部,所述静止部具有壳体、磁性板、线圈以及基板;以及振动体,所述振动体包括磁铁且所述振动体相对于静止部被支承为在第一方向上能够振动。磁性板在与第一方向正交的上下方向上与磁铁相向,线圈配置于磁铁与磁性板之间。在与第一方向以及上下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从线圈引出的线圈线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将线圈线的端部与基板连接的连接部与磁性板之间,磁性板以及基板的至少一方具有在第二方向上凹陷的凹部,线圈线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凹部内。在本申请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磁性板与基板在第二方向上相向。在本申请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线圈呈环状,线圈线从线圈的内周侧引出。在本申请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线圈在第一方向上配置有多个。在本申请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凹部在第一方向上配置有多个,配置于相邻的凹部之间的凸部与线圈线在第一方向上相向。在本申请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线圈线在上下方向上从线圈的配置有磁性板的一侧引出。在本申请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至少磁性板具有凹部。在本申请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至少基板具有凹部。根据本技术的例示性的振动马达,抑制线圈线的断线,并且线圈线的穿绕也容易。参照附图并通过以下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本技术的上述以及其他特征,要素,步骤,特点和优点会变得更加清楚。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动马达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从上侧(与磁性板相反的一侧)观察到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静止部的基底板侧的平面图。图3是从下侧(配置有磁性板的一侧)观察到的配置有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一部分的线圈的部位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图4是图3的A-A剖视图。图5是从下侧(配置有磁性板的一侧)观察到的配置有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全部线圈的部位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图6是从下侧(配置有磁性板的一侧)观察到的配置有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一部分的线圈的部位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图7是从下侧(配置有磁性板的一侧)观察到的配置有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一部分的线圈的部位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1.第一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技术的例示性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动马达的分解立体图。另外,在图1中,将左右方向作为第一方向,并用X方向来表示。并且,将与第一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上下方向作为Y方向来表示。例如,在图1中纸面上侧为上下方向(Y方向)中的上侧。并且,将与第一方向以及上下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作为Z方向来表示。以下,其他附图也同样适用。只是该方向的定义不意图限定本技术所涉及的振动马达的朝向。<1.1整体结构>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动马达100具有基底板11、第一基板12、磁性板13、第二基板14、线圈21~24、振动体30、弹性部件40、弹性部件41以及罩15。振动马达100具备包括基底板11和罩15的壳体。第一基板12、磁性板13以及第二基板14在沿第二方向排列的状态下固定在基底板11上。第一基板12以及第二基板14由例如柔性印刷基板(FPC)构成。另外,第一基板12以及第二基板14也可以由刚性印刷基板构成,也可以由其他种类的基板构成。磁性板13例如由不锈钢构成。四个线圈21、22、23、24的下表面在沿第一方向排列的状态下安装于第一基板12的上表面。线圈21~24例如通过粘接剂固定。在线圈21~24固定于第一基板12的状态下,在线圈21~24的下表面侧配置磁性板13。静止部由上述壳体、第一基板12、磁性板13、第二基板14以及线圈21~24构成。也就是说,振动马达100具备静止部,所述静止部具有壳体、磁性板13、线圈21~24以及第一基板12。振动体30具有配重36和多个磁铁31~35。在本实施方式中,磁铁的数量是五个。配重36呈长方体状,并具有多个空洞部361。空洞部361沿轴向贯通配重36。五个空洞部361沿第一方向排列。磁铁31~35收容于各空洞部361内部。由此,磁铁31~35被配重36保持。磁铁31~35相对于线圈21~24配置于上侧。即,磁性板13在上下方向上与磁铁31~35相向。线圈21~24在上下方向上配置于磁铁31~35与磁性板13之间。另外,空洞部361也可以不必一定沿轴向贯通,空洞部361也可以是能够收容磁铁31~35的凹部。弹性部件40具有板簧部42和固定部43。板簧部42和固定部43由同一部件构成。板簧部42具有梁部421、422以及连接部423。平板状的梁部421与平板状的梁部422在第一方向上相向。连接部423连接梁部421的一端部与梁部422的一端部。在梁部422的非连接部423侧的一端部连接有固定部43的一端部。固定部43从梁部422的一端部沿第一方向弯折。固定部43固定于配重36的沿第一方向延伸的侧面。固定部43例如通过焊接、粘接剂固定于配重36的侧面。另外,在通过点焊固定的情况下,固定部43与配重36的侧面直接固定。在使用粘接剂进行固定的情况下,固定部43与配重36的侧面隔着粘接剂间接地固定。梁部421的与连接部423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固定于罩15的内壁面。梁部421的与连接部423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例如通过焊接或者粘接而固定。即,弹性部件40的一端侧固定于配重36,另一端侧固定于罩15的内壁面。也就是说,弹性部件40位于静止部与振动体30之间。弹性部件41是与弹性部件40相同的结构。弹性部件41的固定部固定于配重36的沿第一方向延伸的侧面。弹性部件41的固定部与弹性部件40的固定部43位于对角位置。由此,振动体30被弹性部件40,41支承为相对于静止部能够在第一方向(X方向)上振动。在由罩15和基底板11构成的内部空间收容有第一基板12、磁性板13、第二基板14、线圈21~24、振动体30以及弹性部件40、41。在这样的结构中,在振动马达100中,通过第一基板12以及第二基板14中的配线对线圈21~24进行通电。当电流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振动马达

【技术保护点】
一种振动马达,具备:静止部,所述静止部具有壳体、磁性板、线圈以及基板;以及振动体,所述振动体包括磁铁且所述振动体相对于所述静止部被支承为在第一方向上能够振动,所述振动马达的特征在于,所述磁性板在与第一方向正交的上下方向上与所述磁铁相向,所述线圈配置于所述磁铁与所述磁性板之间,在与第一方向以及上下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从所述线圈引出的线圈线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将所述线圈线的端部与所述基板连接的连接部与所述磁性板之间,所述磁性板以及所述基板的至少一方具有在第二方向上凹陷的凹部,所述线圈线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凹部内。

【技术特征摘要】
2015.12.11 JP 2015-2426491.一种振动马达,具备:静止部,所述静止部具有壳体、磁性板、线圈以及基板;以及振动体,所述振动体包括磁铁且所述振动体相对于所述静止部被支承为在第一方向上能够振动,所述振动马达的特征在于,所述磁性板在与第一方向正交的上下方向上与所述磁铁相向,所述线圈配置于所述磁铁与所述磁性板之间,在与第一方向以及上下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从所述线圈引出的线圈线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将所述线圈线的端部与所述基板连接的连接部与所述磁性板之间,所述磁性板以及所述基板的至少一方具有在第二方向上凹陷的凹部,所述线圈线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凹部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冈本法恭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