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动马达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495181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11 17: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振动马达,其包括:相对于朝向上下方向的中心轴线垂直地扩展的基底部;具有挠性,且配置于所述基底部上的电路板;安装于所述电路板上的多个线圈;下端固定于所述基底部,且沿所述中心轴线向上方突出的轴;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所述轴旋转的转子保持架;安装于所述转子保持架的磁铁;安装于所述转子保持架的偏心锤;以及覆盖所述转子保持架以及所述偏心锤的上方和侧方中的至少一部分,且固定于所述轴的上端以及所述基底部的外缘部的罩部,所述振动马达的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的外缘部包括夹持在所述基底部与所述罩部之间的多个被夹持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通过使偏心锤旋转而产生振动的振动马达
技术介绍
—直以来,扁平无刷振动马达被用作移动通信装置等的无声通知设备或者其他用途。在这种振动马达中,如在日本公开公报第1998-262352号公报或日本公开公报第2008-11666号公报等中公开的技术,使用具有烧性的电路板。如在日本公开公报第1998-262352号公报的0002段中记载的技术,利用胶黏剂将电路板粘接于托架等处。另外,日本公开公报第2007-288861号公报并不涉及振动马达,但是,在0022段中公开了通过铆接将由纸制成的印刷配线基板固定在由金属制成的底板与轴承保持架之间的技术。但是,具有挠性的电路板通过双面胶带或粘接剂等而固定在基底部上。但是,有时因回流焊时的热量或历时变化等而导致粘接力减小,发生位置偏移或外周部的翘曲。并且,随着移动电话等移动通信装置的小型化或者高性能化带来的内部元件的高密度化,需要更加小型的振动马达。若振动马达的外径变小,则电路板与基底部之间的面积减小,将电路板粘接在基底部上的力会进一步减弱。其结果是,电路板的外周部容易脱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在振动马达中,以简单的结构抑制电路板发生位置偏移、翘曲或从基底部浮起。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例示性的振动马达包括:基底部,其相对于朝向上下方向的中心轴线垂直地扩展;电路板,其具有挠性,且配置在基底部上;多个线圈,其安装在电路板上;轴,其下端固定于基底部,且沿中心轴线向上方突出;转子保持架,其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轴旋转;磁铁,其安装于转子保持架;偏心锤,其安装于转子保持架;以及罩部,其覆盖转子保持架以及偏心锤的上方和侧方中的至少一部分,且固定于轴的上端以及基底部的外缘部。电路板的外缘部包括夹持在基底部与罩部之间的多个被夹持部。根据本技术,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抑制电路板发生位置偏移、翘曲或从基底部浮起。参照附图并通过以下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本技术的上述以及其他特征、要素、步骤、特点和优点会变得更加清楚。【附图说明】图1是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动马达的俯视图。图2是表示振动马达的上表面以及侧面的立体图。图3是振动马达的仰视图。图4是表示振动马达的下表面以及侧面的立体图。图5是振动马达的纵剖视图。图6是振动马达的纵剖视图。图7是拆掉罩部后的状态的振动马达的俯视图。图8是表示拆掉罩部后的状态的振动马达的上表面以及侧面的图。图9是振动马达的一部分组装体的俯视图。图10是表示振动马达的一部分组装体的上表面以及侧面的图。图11是振动马达的一部分组装体的仰视图。图12是表示振动马达的一部分组装体的下表面以及侧面的立体图。图13是表不被夹持部与开口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图。图14是表示被夹持部与线圈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图。图15是表示被夹持部的周向的存在范围的图。图16是表示振动马达的纵截面中的被夹持部的一例的图。【具体实施方式】在本说明书中,将图5中振动马达I的中心轴线Jl的方向的上侧简称为“上侧”,将图5中振动马达I的中心轴线Jl的方向的下侧简称为“下侧”。另外,上下方向并不表示组装于实际设备时的位置关系和方向。并且,将与中心轴线Jl平行的方向称为“轴向”,将以中心轴线Jl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Jl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图1是表示本技术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动马达I的俯视图。图2是表示振动马达I的上表面以及侧面的立体图。图3是振动马达I的仰视图。图4是表示振动马达I的下表面以及侧面的立体图。振动马达I是扁平无刷马达,例如用作移动电话等移动通信装置的无声通知设备。振动马达I包括罩部11和基底部12。罩部11呈有盖的大致圆筒状。基底部12相对于朝向上下方向的中心轴线Jl垂直地扩展。基底部12固定于罩部11的下部。基底部12封闭罩部11的下部的开口。罩部11以及基底部12由金属制成。罩部11与基底部12通过焊接而连接。基底部12包括沿与中心轴线Jl垂直的方向延伸的突出部121。从轴向观察时,突出部121从罩部11朝向径向外侧突出。图5是振动马达I的纵剖视图。图6是振动马达I的与图5不同位置处的纵剖视图。图7是拆掉罩部11后的状态的振动马达I的俯视图。图8是表示拆掉罩部11后的状态的振动马达I的上表面以及侧面的图。图5是图7中的V-V位置处的剖视图。图6是图7中的V1-VI位置处的剖视图。在图5以及图6中,省略了细节部分的截面的平行斜线。振动马达I包括电路板13、两个线圈14、轴15、转子保持架16、磁铁17以及偏心锤18。振动马达I还包括轴承21和垫片22。轴承21以及垫片22呈大致圆筒状。轴15插入在轴承21以及垫片22内。图9是表示从图7的组装体拆除转子保持架16、磁铁17、偏心锤18、轴承21以及垫片22后的状态的俯视图。S卩,图9是振动马达I的静止部的俯视图。旋转部包括转子保持架16、磁铁17以及偏心锤18。图10是表示图9的组装体的上表面以及侧面的图。电路板13利用粘接剂而粘接在基底部12上。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粘接剂的概念还包括双面胶带或胶黏剂等。电路板13具有挠性。在电路板13上装配有电子元件23。线圈14利用粘接剂而安装在电路板13上,与电路板13电连接。线圈14的数量也可以是三个以上。轴15以中心轴线Jl为中心配置。轴15的下端固定于基底部12。轴15从基底部12沿着中心轴线Jl向上方突出。如图5以及图6所示,轴15的上端固定于罩部11的顶盖部的中央。转子保持架16通过轴承21支承为能够相对于轴15旋转。轴承21是滑动轴承。轴承21也可以是其他种类的轴承。磁铁17安装于转子保持架16。磁铁17呈以中心轴线Jl为中心的环状。磁铁17安装于转子保持架16的下表面,磁铁17在上下方向上与线圈14对置。偏心锤18安装于转子保持架16。在本实施方式中,偏心锤18粘接于转子保持架16的上表面。偏心锤18的重心离开中心轴线J1。由此,当偏心锤18旋转时,发生振动。罩部11覆盖转子保持架16以及偏心锤18的上方和侧方。罩部11无需覆盖转子保持架16以及偏心锤18整体,也可以通过形成开口等而覆盖转子保持架16以及偏心锤18的一部分。如上所述,罩部11固定于轴15的上端,还固定于基底部12的外缘部。例如利用压入以及焊接而将罩部11与轴15进行固定。图11是图9所示的组装体的仰视图。图12是表示图9所示的组装体的下表面以及侧面的立体图。基底部12包括大致圆形的圆盘部122和上述突出部121。圆盘部122的外周包括四个稍微向径向外侧突出的部位31。部位31中的两个以在周向上与突出部121相连的方式存在于突出部121的周向两侧。以下,将部位31称为“扩大部31”。将除了突出部121以外的扩大部31与扩大部31之间的部位32称为“非扩大部32”。基底部12在周向的三处具有用于产生起动转矩的开口 33。S卩,通过开口 33避免了旋转部在无法开始旋转的位置停止。开口 33的数量不限于三个。如图9以及图10所示,电路板13的形状不具有与开口 33对应的开口,除此之外,与基底部12大致相同。电路板13包括在轴向上与基底部12的圆盘部122重叠的大致圆形的圆盘部132和在轴向上与基底部12的突出部121重叠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振动马达,其包括:基底部,其相对于朝向上下方向的中心轴线垂直地扩展;电路板,其具有挠性,且配置在所述基底部上;多个线圈,其安装在所述电路板上;轴,其下端固定于所述基底部,且沿所述中心轴线向上方突出;转子保持架,其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所述轴旋转;磁铁,其安装于所述转子保持架;偏心锤,其安装于所述转子保持架;以及罩部,其覆盖所述转子保持架以及所述偏心锤的上方和侧方中的至少一部分,且固定于所述轴的上端以及所述基底部的外缘部,所述振动马达的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的外缘部包括夹持在所述基底部与所述罩部之间的多个被夹持部。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井直树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电产精密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