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动马达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332871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19 12:4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振动马达,其具备:静止部,其具有壳体、配置于所述壳体的底部的上侧的基板和配置于所述基板的上侧并且通过在周向上卷绕导线而构成的线圈;振动体,其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所述静止部在上下方向上振动,包括磁铁和配重;以及弹性部件,其配置于所述底部与所述振动体的下端部之间,从所述线圈导出的导出部在连接部处与所述基板连接,所述配重的下端部具有向下侧突出的突起部,在沿轴向观察时,所述突起部配置于比所述导出部和所述连接部靠径向外侧的径向位置且与所述弹性部件重叠的区域。

Vibrating mo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振动马达
本专利技术涉及振动马达。
技术介绍
以往,智能手机等各种设备具备振动马达。振动马达存在在横向上振动的类型和在纵向上振动的类型。对作为用户的人来说,比起横向的振动,更容易感知到纵向的振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以往的纵向振动型的直线振动马达的一例。专利文献1的振动马达具备固定部、磁场部、基板、振动部以及弹性部件。固定部具有下部开放的外壳和将外壳的内部空间密封的托架。磁场部具有固定于托架上的磁铁和固定于磁铁上的轭板。振动部具有线圈和质量体。基板固定于线圈的下表面。弹性部件配置于外壳与振动部之间。线圈具有比对置的磁铁的外径大的内径,磁铁的一部分能够插入由线圈形成的空间内。当经由基板向线圈通电时,通过在线圈中产生的磁场与由磁铁形成的磁场的相互作用,振动部在纵向上振动。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85438号公报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从线圈导出的导线与基板连接,但由于基板和弹性部件配置于在纵向上夹着质量体的位置,因此即使在振动马达错误地落下时的落下冲击时质量体移动得较大的情况下,也几乎没有导线与弹性部件接触的可能。然而,通过纵向直线振动型马达的设计,也可能在落下冲击时导线与弹性部件接触从而对导线产生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情况,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振动马达,该振动马达能够在落下冲击时保护从线圈导出的导线。本专利技术的例示性的振动马达构成为具备:静止部,其具有壳体、配置于所述壳体的底部的上侧的基板和配置于所述基板的上侧并且通过在周向上卷绕导线而构成的线圈;振动体,其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所述静止部在上下方向上振动,包括磁铁和配重;以及弹性部件,其配置于所述底部与所述振动体的下端部之间,从所述线圈导出的导出部在连接部处与所述基板连接,所述配重的下端部具有向下侧突出的突起部,在沿轴向观察时,所述突起部配置于比所述导出部和所述连接部靠径向外侧的径向位置且与所述弹性部件重叠的区域。根据例示性的本专利技术的振动马达,能够在落下冲击时保护从线圈导出的导线。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振动马达的外观的立体图。图2是在图1中由A-A线切断的剖视立体图。图3是在图1中由A-A线切断的局部剖视图。图4是示出振动马达的下方一部分结构的立体图。图5是示出线圈固定构造的立体图。图6是振动马达的一部分结构的俯视剖视图。图7是示出一个变形例的突起部的俯视剖视图。标号说明1:底部;11:第一基台部;111:固定部;12:第二基台部;13:连接台部;2:外壳;21:盖部;22:开口部;3:基板;31:第一基板部;32:第二基板部;33:连接基板部;3A:基膜部;3B:导体部;3C:绝缘部;3B1:第一布线部;3B2:第二布线部;L1:第一台面部;L2:第二台面部;T1:第一端子部;T2:第二端子部;CN1:第一连接布线部;CN2:第二连接布线部;4:线圈;41:第一导出部;42:第二导出部;5:轴;51:基部;52:突出部;6:轭部;61:底部;62:壁部;7:振动体;71:磁铁;72:配重;721:突起部;721A:倒角形状;7211~7213:突起部;73:极片;8:弹性部件;81:第一环部;82:第二环部;83:环连接部;10:静止部;15:振动马达;151A:第一连接部;151B:第二连接部;C1:壳体;J:中心轴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例示性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将振动马达的中心轴线J延伸的方向称为“轴向”,沿着轴向的方向为“上下方向”。具体而言,将上侧表示为X1,将下侧表示为X2。而且,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另外,上述“上下方向”并不表示组装于实际的设备时的位置关系和方向。<1.振动马达的整体结构>图1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振动马达15的外观的立体图。图2是在图1中由A-A线切断的剖视立体图。图3是在图1中由A-A线切断的局部剖视图。若大致进行划分,振动马达15具备静止部10、振动体7以及弹性部件8。静止部10具有壳体C1、基板3、线圈4、轴5以及轭部6。壳体C1具有底部1和外壳2。底部(基座板)1是由例如冷轧钢板构成的板状部件。底部1相对于中心轴线J沿垂直方向扩展。外壳2是在上端具有盖部21的圆筒形状的罩部件。即,外壳2在下端具有开口部22。外壳2由例如SUS材料构成。底部1具有大致圆板状的第一基台部11和大致矩形板状的第二基台部12,并具有第一基台部11与第二基台部12在径向上连接的结构。通过在第一基台部11中嵌入开口部22,外壳2从上方安装于底部1,外壳2通过焊接或熔接、铆接等固定于底部1。第二基台部12配置于外壳2的外部。在壳体C1内部收纳有基板3、线圈4、轴5、轭部6、振动体7以及弹性部件8。基板3是具有用于向线圈4供给电流的布线的FPC(柔性印刷基板),在上下方向上具有厚度。基板3具有柔软性,通过粘接或粘合片固定于底部1上。基板3具有大致圆板状的第一基板部31和大致矩形板状的第二基板部32,并具有第一基板部31与第二基板部32在径向上连接的结构。第一基板部31配置于第一基台部11上。第一基板部31具有第一台面部L1和第二台面部L2(如后述的图5所示)。第一台面部L1和第二台面部L2分别在线圈4的径向外侧沿周向呈圆弧状延伸而构成,并向上方露出。第一台面部L1和第二台面部L2通过焊接等分别与从线圈4导出的第一导出部41和第二导出部42(如后述的图5所示)电连接。第二基板部32配置于第二基台部12上。第二基板部32具有向上方露出的第一端子部T1和第二端子部T2。第一端子部T1通过布线与第一台面部L1连接,第二端子部T2通过布线与第二台面部L2连接。由此,通过从外部向第一端子部T1与第二端子部T2之间施加电压,能够向线圈4供给电流。而且,关于针对基板3的更详细的结构如后所述。而且,关于基板,也能够使用不具有柔软性的刚性基板。轴5具有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并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柱状,且具有基部51和突出部52。轴5由例如切削钢构成,具有磁性。基部51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圆柱状。突出部52为从基部51向下方突出的圆柱状。突出部52的直径比基部51的直径小。第一基台部11具有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且向上方突出的固定部111。固定部111沿上下方向贯通第一基板部31。固定部111具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贯通孔111A。在贯通孔111A中嵌入突出部52而将基部51载置于固定部111上,由此轴5固定于固定部111。通过在嵌入突出部52的部位处的压入或铆接来进行轴5的固定。线圈4通过绕中心轴线J沿上下方向缠绕由例如熔融聚氨酯铜线构成的导线而构成。线圈4的下部嵌入固定部111的径向外侧。线圈4的下端面通过粘接或粘合片固定于第一基板部31。线圈4配置于轴5的径向外侧。第一导出部41和第二导出部42成为从线圈4引出的导线。轭部(后磁轭)6由例如冷轧钢板构成,具有磁性。轭部6具有底部61和壁部62。底部61为在上下方向上具有厚度的大致圆板状。壁部62为从底部61的外缘向下方突出的圆筒状。即,壁部62的内周面位于线圈4的外周面的径向外侧,与该外周面在径向上对置。底部61的下表面通过粘接或粘合片固定于基部51的上端面,由此轭部6固定于轴5。振动体7具有磁铁71、配重72以及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振动马达,其具备:静止部,其具有壳体、配置于所述壳体的底部的上侧的基板和配置于所述基板的上侧并且通过在周向上卷绕导线而构成的线圈;振动体,其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所述静止部在上下方向上振动,包括磁铁和配重;以及弹性部件,其配置于所述底部与所述振动体的下端部之间,从所述线圈导出的导出部在连接部处与所述基板连接,所述配重的下端部具有向下侧突出的突起部,在沿轴向观察时,所述突起部配置于比所述导出部和所述连接部靠径向外侧的径向位置且与所述弹性部件重叠的区域。

【技术特征摘要】
2018.04.04 JP 2018-0721941.一种振动马达,其具备:静止部,其具有壳体、配置于所述壳体的底部的上侧的基板和配置于所述基板的上侧并且通过在周向上卷绕导线而构成的线圈;振动体,其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所述静止部在上下方向上振动,包括磁铁和配重;以及弹性部件,其配置于所述底部与所述振动体的下端部之间,从所述线圈导出的导出部在连接部处与所述基板连接,所述配重的下端部具有向下侧突出的突起部,在沿轴向观察时,所述突起部配置于比所述导出部和所述连接部靠径向外侧的径向位置且与所述弹性部件重叠的区域。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马达,其中,所述突起部在周向上位于所述导出部和所述连接部的附近。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振动马达,其中,在沿轴向观察时,所述弹性部件固定于所述底部的固定部分与所述突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村田充森然自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电产精密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