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双击气缸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751925 阅读:100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2-11 10: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三联双击气缸,包括缸体、前端盖和后端盖,缸体内设置有三个独立的腔室,三个腔室内均设置有活塞杆组件,活塞杆组件包括前活塞杆、前活塞、后活塞杆以及后活塞,前活塞杆的一端与前活塞固定连接,前活塞杆的另一端伸出于缸体的外部,后活塞杆的一端与前活塞相抵配合,后活塞杆的另一端依次穿过后活塞、后端盖并且连接有调节螺母,后活塞杆与后活塞固定连接,调节螺母位于缸体的外部,缸体上分别设置有若干与相应腔室配合的第一进出气口和第二进出气口,缸体的前端端部还分别设置有若干与相应腔室连通的排气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合理、便于加工、制造成本较低、使用寿命较长、控制方便、功能多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的三联双击气缸,包括缸体、前端盖和后端盖,缸体内设置有三个独立的腔室,三个腔室内均设置有活塞杆组件,活塞杆组件包括前活塞杆、前活塞、后活塞杆以及后活塞,前活塞杆的一端与前活塞固定连接,前活塞杆的另一端伸出于缸体的外部,后活塞杆的一端与前活塞相抵配合,后活塞杆的另一端依次穿过后活塞、后端盖并且连接有调节螺母,后活塞杆与后活塞固定连接,调节螺母位于缸体的外部,缸体上分别设置有若干与相应腔室配合的第一进出气口和第二进出气口,缸体的前端端部还分别设置有若干与相应腔室连通的排气口。本技术结构简单合理、便于加工、制造成本较低、使用寿命较长、控制方便、功能多样。【专利说明】三联双击气缸
本技术涉及气缸
,特别涉及一种三联双击气缸。
技术介绍
气缸是机械领域中较为常见的气动元件,应用较为广泛,被人们所熟知。目前市场上出现的气缸种类繁多,可调节行程气缸便是其中一种。如申请号为201310391815.2公开的“可调行程多位置气缸”,其结构包括前活塞杆、前缸体、后活塞杆、后缸体及行程调节螺母,所述的前缸体与所述的后缸体同轴串联,所述的前缸体的前后两端分别设有第一进出气口及第二进出气口,所述的后缸体的前后两端分别设有第三进出气口及第四进出气口,所述的前缸体内设有前活塞,所述的前活塞杆的后端与所述的前活塞固定连接,所述的前活塞杆的前端位于所述的前缸体的前方,所述的后缸体内设有后活塞,所述的后活塞杆的后端穿过所述的后活塞向外延伸到所述的后缸体的后方,所述的后活塞杆的前端位于所述的前缸体内,所述的行程调节螺母设置在所述的后活塞杆的后部,位于所述的后缸体的后方。其工作原理为:当第二进出气口和第四进出气口进气,第一进出气口和第三进出气口排气时,前活塞杆向左全部顶出在前缸体外部,前缸体和后缸体处于初始位置;当第一进出气口和第四进出气口进气,第二进出气口和第三进出气口排气时,前活塞杆向右运动至接触后活塞,行程调节螺母紧贴于后缸体后壁上,前缸体和后缸体处于中间位置;当第一进出气口进气,第二进出气口和第四进出气口排气时,前活塞杆向右运动至后活塞紧贴后缸体的后端,行程调节螺母位于后缸体的后部;当第一进出气口和第四进出气口进气,第二进出气口和第三进出气口排气时,前活塞杆在后活塞杆向左推至中间位置,前活塞杆接触后活塞杆,行程调节螺母紧贴于后缸体后壁上,前缸体和后缸体处于回程中间位置。 然而,上述“可调行程多位置气缸”的缺陷在于:第一,由于设置同轴串联的前缸体和后缸体,导致结构设置较为复杂,制造成本较高,并且两个缸体在连接处的密封性难以保证,容易出现漏气现象,导致使用寿命较短;第二,由于需要设置上述四个进出气口,一方面使得加工加工较为不便,另一方面由于前缸体和后缸体互为独立设置,当仅向其中一个缸体的进出气口进气时,无法对另一个缸体内的活塞杆直接进行控制,例如,当仅向前缸体的第二进出气口进气时,此时仅能驱动前活塞杆运动,无法同时对后活塞杆进行控制,从而导致控制较为不便;第三,由于仅采用串联设置的缸体结构,导致产品功能较为单一,无法满足用户的实际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便于加工、制造成本较低、使用寿命较长、控制方便、功能多样的三联双击气缸。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技术所述的三联双击气缸,包括缸体、分别与所述缸体配合连接的前端盖和后端盖,所述缸体内设置有三个独立的腔室,三个所述腔室内均设置有活塞杆组件,所述活塞杆组件包括前活塞杆、前活塞、后活塞杆以及后活塞,所述前活塞杆的一端与所述前活塞固定连接,所述前活塞杆的另一端穿过所述前端盖并且伸出于所述缸体的外部,所述后活塞杆的一端与所述前活塞相抵配合,所述后活塞杆的另一端依次穿过所述后活塞、所述后端盖并且连接有调节螺母,所述后活塞杆与所述后活塞固定连接,所述调节螺母位于所述缸体的外部,所述前活塞、所述缸体以及所述后活塞配合形成第一工作腔,所述后活塞、所述缸体以及所述后端盖配合形成第二工作腔,所述缸体上分别设置有若干与相应所述腔室配合的第一进出气口和第二进出气口,其中所述第一进出气口与所述第一工作腔连通,所述第二进出气口与所述第二工作腔连通,所述缸体的前端端部还分别设置有若干与相应所述腔室连通的排气口。 进一步地,所述缸体两端分别设置有与所述前端盖配合的前固定板、与所述后端盖配合的后固定板,所述前固定板、所述后固定板均通过固定螺钉与所述缸体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前活塞、所述后活塞均嵌设有与所述缸体内壁相适应的密封件。 进一步地,所述前活塞嵌设有与所述缸体内壁相适应的第一“Y”形圈,所述后活塞嵌设有与所述缸体内壁相适应的“C”形圈。 进一步地,所述后端盖嵌设有与所述后活塞杆相适应的第二 “Y”形圈。 进一步地,所述后端盖嵌设有与所述缸体内壁相适应的“O”形环。 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仅设置一个缸体,结构设置更为简单,制造成本较低,并且有效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因采用两个缸体而造成密封性能较低的缺陷,从而有效延长了本技术的使用寿命;通过在缸体内设置三个互为独立的腔室,每个腔室内均设置有由前活塞杆、前活塞、后活塞杆以及后活塞配合构成的活塞杆组件,通过对每个腔室内的活塞杆组件分别进行控制,从而使本技术可以在同一时间实现不同的工作状态,功能更为多样,有效满足了用户的使用需求;通过在缸体上分别设置若干与相应腔室配合的第一进出气口和第二进出气口,通过第一进出气口和第二进出气口可以对本技术的行程进行调节,当第一进出气口进气,第二进出气口排气时,此时既可以使前活塞杆前进,同时还可以使后活塞杆后退,控制较为方便。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技术的右视图结构示意图。 图1和图2中: 1、缸体;11、第一进出气口 ;12、第二进出气口 ;13、排气口 ;2、前端盖;21、前固定板;3、后端盖;31、后固定板;32、第二“Y”形圈;33、“0”形环;41、前活塞杆;42、前活塞;421、第一“Y”形圈;43、后活塞杆;44、后活塞;441、“C”形圈;5、调节螺母;A、第一工作腔;B、第二工作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三联双击气缸,包括缸体1、分别与缸体I配合连接的前端盖2和后端盖3,缸体I内设置有三个独立的腔室,三个腔室内均设置有活塞杆组件,活塞杆组件包括前活塞杆41、前活塞42、后活塞杆43以及后活塞44,前活塞杆41的一端与前活塞42固定连接,前活塞杆41的另一端穿过前端盖2并且伸出于缸体I的外部,后活塞杆43的一端与前活塞42相抵配合,后活塞杆43的另一端依次穿过后活塞44、后端盖3并且连接有调节螺母5,后活塞杆43与后活塞44固定连接,调节螺母5位于缸体I的外部,前活塞42、缸体I以及后活塞44配合形成第一工作腔A,后活塞44、缸体I以及后端盖3配合形成第二工作腔B,缸体I上分别设置有若干与相应腔室配合的第一进出气口 11和第二进出气口12,其中第一进出气口 11与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三联双击气缸,其特征在于:包括缸体、分别与所述缸体配合连接的前端盖和后端盖,所述缸体内设置有三个独立的腔室,三个所述腔室内均设置有活塞杆组件,所述活塞杆组件包括前活塞杆、前活塞、后活塞杆以及后活塞,所述前活塞杆的一端与所述前活塞固定连接,所述前活塞杆的另一端穿过所述前端盖并且伸出于所述缸体的外部,所述后活塞杆的一端与所述前活塞相抵配合,所述后活塞杆的另一端依次穿过所述后活塞、所述后端盖并且连接有调节螺母,所述后活塞杆与所述后活塞固定连接,所述调节螺母位于所述缸体的外部,所述前活塞、所述缸体以及所述后活塞配合形成第一工作腔,所述后活塞、所述缸体以及所述后端盖配合形成第二工作腔,所述缸体上分别设置有若干与相应所述腔室配合的第一进出气口和第二进出气口,其中所述第一进出气口与所述第一工作腔连通,所述第二进出气口与所述第二工作腔连通,所述缸体的前端端部还分别设置有若干与相应所述腔室连通的排气口。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国伟尹宏柏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利达气动成套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