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530408 阅读:1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0-15 11:44
一种充气轮胎,不以牺牲湿路性能、操纵稳定性为代价而提高耐磨损性。在中间陆地部(12)形成有中间刀槽(15)、中间横沟(16)等,在胎肩陆地部(13)形成有胎肩横沟(18)、胎肩刀槽(19)等。中间刀槽(15)等的边缘长度在轮胎轴向上的分量的总和Ems与中间刀槽(15)等以及中间横沟(16)的边缘长度在轮胎轴向上的分量的总和Ema之比Ems/Ema,设定为小于胎肩刀槽(19)等的边缘长度在轮胎轴向上的分量的总和Ess与胎肩刀槽(19)等以及胎肩横沟(18)等的边缘长度在轮胎轴向上的分量的总和Esa之比Ess/Esa。由此,不以牺牲湿路性能为代价而能提高胎面橡胶中的BR成分量,显著提高了耐磨损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一种充气轮胎,不以牺牲湿路性能、操纵稳定性为代价而提高耐磨损性。在中间陆地部(12)形成有中间刀槽(15)、中间横沟(16)等,在胎肩陆地部(13)形成有胎肩横沟(18)、胎肩刀槽(19)等。中间刀槽(15)等的边缘长度在轮胎轴向上的分量的总和Ems与中间刀槽(15)等以及中间横沟(16)的边缘长度在轮胎轴向上的分量的总和Ema之比Ems/Ema,设定为小于胎肩刀槽(19)等的边缘长度在轮胎轴向上的分量的总和Ess与胎肩刀槽(19)等以及胎肩横沟(18)等的边缘长度在轮胎轴向上的分量的总和Esa之比Ess/Esa。由此,不以牺牲湿路性能为代价而能提高胎面橡胶中的BR成分量,显著提高了耐磨损性。【专利说明】充气轮胎
本专利技术涉及不以牺牲湿路性能、操纵稳定性为代价而提高耐磨损性的充气轮胎。
技术介绍
以往,为了提高轮胎的磨损性能,实施了增加胎面胶中的聚丁橡胶(BR)的成分量 的对策、加深设计胎面花纹的沟深的对策。然而,在增加胎面胶的聚丁橡胶的成分量时,通 常存在导致湿路抓地性能下降的问题。在加深设计胎面花纹的沟深时,虽然排水性得到提 高,但胎面的刚性却下降,从而存在对操纵稳定性造成不良影响的问题。 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为了不使湿路性能受损地抑制胎踵胎趾磨损等不均匀磨 损,提出了如下充气轮胎的方案:利用副沟将胎肩区域划分为内陆区域和外陆区域,在外陆 区域隔开设置横沟,并且,使内陆区域不中断地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 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平10 - 100615号公报 然而,即便是对于上述那样的充气轮胎而言,也呈现出刚性在横沟沿轮胎轴向贯 通的外陆区域有所下降的倾向,无法充分兼顾湿路性能以及操纵稳定性、与耐磨损性,从而 存有进一步改善的余地。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以上那样的实际情况而完成的,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气轮 胎,不以牺牲湿路性能以及操纵稳定性为代价而能提高耐磨损性。 本专利技术中,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专利技术涉及充气轮胎,该充气轮胎在胎面部具备:配 置于轮胎赤道的两个外侧、且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一对胎冠周向沟;配置于上述胎冠周 向沟的轮胎轴向外侧、且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一对胎肩周向沟;夹在上述一对胎冠周向 沟之间的胎冠陆地部;被上述胎冠周向沟与胎肩周向沟夹着的一对中间陆地部;以及位于 上述胎肩周向沟的轮胎轴向外侧的一对胎肩陆地部,在上述胎冠陆地部设有从上述胎冠周 向沟朝轮胎赤道延伸的胎冠横沟,在上述中间陆地部设有:从上述胎肩周向沟朝上述胎冠 周向沟延伸的中间刀槽;以及在沿轮胎周向相邻的上述中间刀槽之间以不与上述中间刀槽 交叉的方式延伸的中间横沟,在上述胎肩陆地部设有:从胎面接地端朝轮胎轴向内侧延伸 的胎肩横沟;以及在沿轮胎周向相邻的上述胎肩横沟之间以不与上述胎肩横沟交叉的方式 延伸的胎肩刀槽,上述胎冠横沟、中间横沟以及胎肩横沟形成为在轮胎轴向上不将上述胎 冠陆地部、中间陆地部以及胎肩陆地部贯通,上述中间刀槽的边缘长度在轮胎轴向上的分 量的总和Ems与上述中间刀槽以及中间横沟的边缘长度在轮胎轴向上的分量的总和Ema之 比Ems/Ema,小于上述胎肩刀槽的边缘长度在轮胎轴向上的分量的总和Ess与上述胎肩刀 槽以及胎肩横沟的边缘长度在轮胎轴向上的分量的总和Esa之比Ess/Esa。 在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充气轮胎的基础上,对于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专利技术而言,上 述中间刀槽以及胎肩刀槽为圆弧状。 在技术方案1或者2所记载的充气轮胎的基础上,对于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专利技术 而言,上述中间刀槽以及胎肩刀槽的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分别从轮胎轴向的内端朝外端 逐渐增加。 在技术方案1至3中任一方案所记载的充气轮胎的基础上,对于技术方案4所记 载的专利技术而言,在上述胎肩陆地部设有胎肩辅助刀槽,该胎肩辅助刀槽将上述胎肩横沟的 轮胎轴向上的内端与上述胎肩周向沟之间连通。 在技术方案1至4中任一方案所记载的充气轮胎的基础上,对于技术方案5所记 载的专利技术而言,在上述中间陆地部、且在沿轮胎周向相邻的上述中间横沟之间设有至少两 个上述中间刀槽。 在技术方案1至5中任一方案所记载的充气轮胎的基础上,对于技术方案6所记 载的专利技术而言,在上述胎冠陆地部未设有刀槽。 在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充气轮胎的基础上,对于技术方案7所记载的专利技术而言,上 述中间刀槽包括:将上述中间陆地部贯通的第一中间刀槽;以及未将上述中间刀槽贯通的 第二中间刀槽。 在技术方案1至7中任一方案所记载的充气轮胎的基础上,对于技术方案8所记 载的专利技术而言,上述中间刀槽以及胎肩刀槽的各边缘长度的总和,达到上述胎冠周向沟、胎 肩周向沟、胎冠横沟、中间横沟、胎肩横沟、中间刀槽以及胎肩刀槽的各边缘长度的总和的 40% ?70%。 在技术方案1至8中任一方案所记载的充气轮胎的基础上,对于技术方案9所记 载的专利技术而言,设置在一个上述中间陆地部的上述中间横沟、以及设置在一个上述胎肩陆 地部的上述胎肩横沟的个数为56?72。 在技术方案1至9中任一方案所记载的充气轮胎的基础上,对于技术方案10所记 载的专利技术而言,设置在一个上述胎肩陆地部的上述胎肩横沟的个数,少于设置在一个上述 中间陆地部的上述中间横沟的个数。 对于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而言,中间陆地部上的刀槽边缘长度在轮胎轴向上的分量 Ems相对于中间陆地部上的所有边缘长度在轮胎轴向上的分量Ema之比Ems/Ema,设定为小 于胎肩陆地部上的刀槽边缘长度在轮胎轴向上的分量Ess相对于胎肩陆地部上的所有边 缘长度在轮胎轴向上的分量Esa之比Ess/Esa,因此,能够从中间陆地部到胎肩陆地部增大 刀槽边缘相对于所有边缘之比。由此,能够增大胎肩陆地部的接地面积,从而能够提高湿路 性能以及操纵稳定性,并且能够抑制胎肩陆地部的磨损而提高耐磨损性。 在进行制动时,中间刀槽以及胎肩刀槽因在胎面部所产生的前后方向上的力而闭 合,由此使得由中间刀槽以及胎肩刀槽划分而成的相邻的花纹块状部彼此抵接并相互支 承,从而提高了花纹块状部的刚性。该作用在刀槽边缘相对于所有边缘之比较大的胎肩陆 地部尤为显著,因此,即便在接地压力较低的胎肩区域也能确保充分的接地面积,从而能够 提高湿路性能以及操纵稳定性,并且能够提高耐磨损性。 由于胎冠横沟、中间横沟以及胎肩横沟形成为在轮胎轴向上不将各陆地部贯通, 因此能够维持各陆地部的刚性,进而与上述的因相邻的花纹块状部彼此相互支承而提高花 纹块状部的刚性的作用相辅相成,能够提高各陆地部的刚性,从而能够提高耐磨损性。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的一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图2为图1中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图3为图2中的胎冠陆地部的放大展开图。 图4为图2中的中间陆地部的放大展开图。 图5为图2中的胎肩陆地部的放大展开图。 图6为图1中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充气轮胎;2…胎面部;9…胎冠周向沟;10…胎肩周向沟;11···胎冠陆地部; 12…中间陆地部;13···胎肩陆地部;14···胎冠横沟;15···第一中间刀槽;16···中间横沟; 17…第二中间刀槽;18…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充气轮胎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充气轮胎,该充气轮胎在胎面部具备:配置于轮胎赤道的两个外侧、且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一对胎冠周向沟;配置于所述胎冠周向沟的轮胎轴向外侧、且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一对胎肩周向沟;夹在所述一对胎冠周向沟之间的胎冠陆地部;被所述胎冠周向沟与胎肩周向沟夹着的一对中间陆地部;以及位于所述胎肩周向沟的轮胎轴向外侧的一对胎肩陆地部,所述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在所述胎冠陆地部设有从所述胎冠周向沟朝轮胎赤道延伸的胎冠横沟,在所述中间陆地部设有:从所述胎肩周向沟朝所述胎冠周向沟延伸的中间刀槽;以及在沿轮胎周向相邻的所述中间刀槽之间以不与所述中间刀槽交叉的方式延伸的中间横沟,在所述胎肩陆地部设有:从胎面接地端朝轮胎轴向内侧延伸的胎肩横沟;以及在沿轮胎周向相邻的所述胎肩横沟之间以不与所述胎肩横沟交叉的方式延伸的胎肩刀槽,所述胎冠横沟、中间横沟以及胎肩横沟形成为在轮胎轴向上不将所述胎冠陆地部、中间陆地部以及胎肩陆地部贯通,所述中间刀槽的边缘长度在轮胎轴向上的分量的总和Ems与所述中间刀槽以及中间横沟的边缘长度在轮胎轴向上的分量的总和Ema之比Ems/Ema,小于所述胎肩刀槽的边缘长度在轮胎轴向上的分量的总和Ess与所述胎肩刀槽以及胎肩横沟的边缘长度在轮胎轴向上的分量的总和Esa之比Ess/Esa。...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久次米智之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