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顶扰流板调节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516336 阅读:111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0-08 15: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设计的一种车辆顶扰流板调节机构,它的上调节杆的顶端与上调节支座铰接,U型调节块的两侧壁与下调节支座铰接,上调节杆的杆体设置在U型调节块的开口内,上调节杆的杆体上沿上调节杆的长度方向设有多个相互连通的圆形调节孔,上调节杆的两侧均设有挡边,调节卡块包括方形底座和固定在方形底座中部的圆筒形凸台,圆筒形凸台能与各个圆形调节孔分别匹配,方形底座由两个挡边限位,U型调节块的顶部设有通孔,调节旋钮的螺杆穿过通孔与位于圆形调节孔内的圆筒形凸台螺纹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调节杆结构容易出现松旷异响问题,同时还解决了现有调节杆结构夹紧时磨损油漆,引起零件锈蚀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顶扰流板调节机构
本技术汽车零部件
,具体地指一种车辆顶扰流板调节机构。 技术背景 顶扰流板是降低整车风阻系数的重要零部件,顶扰流板的高度应与货箱高度相匹 配。目前,卡车的货箱都是用户根据自己的特殊用途定制的,货箱的离地高度从3. 7米到 4. 6米不等。为了解决顶扰流板高度不能与货箱很好匹配的问题,现有技术设计了一种顶扰 流板高度调节机构,实现顶扰流板高度调节的功能,使顶扰流板能与不同高度的货箱匹配, 降低了整车风阻系数,提高了整车燃油经济性。 原顶扰流板调节机构,由前部的铰链结构和后部两根调节杆结构组成。调节杆结 构如图1所示,包括内调节杆15、套在内调节杆15外部的外调节杆16、与内调节杆15铰接 的内调节杆支座17、与外调节杆16铰接的外调节杆支座18、设置在内调节杆15上的多个 调节孔19、设置在外调节杆16的定位孔上并与调节孔19配合的调节螺栓20。调节时内调 节杆15和外调节杆16相对滑动,配合顶扰流板绕前端铰链转动,使顶扰流板转动到合适高 度。但是,它存在以下问题: 1、内调节杆15和外调节杆16之间需要留有间隙来实现滑动,调节螺栓20拧紧后 容易出现松旷异响,内调节杆15和外调节杆16之间夹紧时可能磨损油漆,引起零件锈蚀。 2、顶扰流板调节时需要用扳手先松开调节螺栓20,调节后再拧紧,但由于顶扰流 板离地较高,导致了顶扰流板调节操作不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种车辆顶扰流板调节机构,该调节机构解决了现 有调节杆结构容易出现松旷异响问题,同时还解决了现有调节杆结构夹紧时磨损油漆,弓丨 起零件锈蚀的问题。 为实现此目的,本技术所设计的车辆顶扰流板调节机构,包括能与驾驶室顶 盖一侧固定连接的铰链支座、能与扰流板一侧固定连接的铰链,铰链支座与铰链铰接,其特 征在于:还包括上调节杆、U型调节块、调节卡块、调节旋钮、能与驾驶室顶盖另一侧固定连 接的下调节支座、能与扰流板另一侧固定连接的上调节支座,其中,所述上调节杆的顶端与 上调节支座铰接,U型调节块的两侧壁与下调节支座铰接,上调节杆的杆体设置在U型调节 块的开口内,上调节杆的杆体上沿上调节杆的长度方向设有多个相互连通的圆形调节孔, 上调节杆的两侧均设有挡边,所述调节卡块包括方形底座和固定在方形底座中部的圆筒形 凸台,圆筒形凸台能与各个圆形调节孔分别匹配,方形底座由两个挡边限位,U型调节块的 顶部设有通孔,调节旋钮的螺杆穿过通孔与位于圆形调节孔内的圆筒形凸台螺纹连接。 所述铰链支座上设有第一铰接孔,铰链上设有与第一铰接孔对应的连接筒,所述 第一铰接孔与连接筒通过第一螺栓和第一螺母铰接,所述第一铰接孔与第一螺栓之间设有 第一衬套。 所述上调节支座上设有第二铰接孔,上调节杆的顶端设有与第二铰接孔配合的第 三铰接孔,所述第二铰接孔与第三铰接孔通过第二螺栓和第二螺母铰接,所述第二铰接孔 与第二螺栓之间设有第二衬套。 所述U型调节块的两侧壁上均开设有第四铰接孔,下调节支座上开设有与第四铰 接孔对应的第五铰接孔,所述第四铰接孔与第五铰接孔之间通过第三螺栓和第三螺母铰 接,所述第四铰接孔与第三螺栓之间设有第三衬套。 本实用的有益效果为: 1、本技术通过设计上述上调节杆与U型调节块配合的结构,解决了传统内调 节杆与外调节杆之间容易出现松旷异响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传统内调节杆与外调节杆之 间夹紧时磨损油漆,引起零件锈蚀的问题。 2、本技术提高了顶扰流板调节机构操作的方便性:传统结构中顶扰流板调节 时需要用扳手先松开螺栓,调节后再拧紧,操作不方便。本技术只需要旋松、旋紧调节 旋钮即可实现调节,具有较高的操作便捷性。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调节杆结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中前部的铰链结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技术中后部高度调节机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技术使用时扰流板调节到最低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技术使用时扰流板调节到最1?位置的结构不意图。 其中,1一铰链、1. 1一连接筒、2-第一螺栓、3-第一衬套、4一铰链支座、4. 1一第 一铰接孔、5-第一螺母、6-上调节支座、6. 1-第二铰接孔、7-上调节杆、7. 1-圆形调节 孔、7. 2-挡边、7. 3-第三铰接孔、8-U型调节块、8. 1-开口、8. 2-第四铰接孔、8. 3-通 孔、9一第二衬套、10-第二螺母、11一第二螺栓、12-下调节支座、12. 1-第五绞接孔、13- 调节卡块、13. 1-方形底座、13. 2 -圆筒形凸台、14一调节旋钮、14. 1 一螺杆、15-内调节 杆、16-外调节杆、17-内调节杆支座、18-外调节杆支座、19 一调节孔、20-调节螺栓、 21 一第二螺栓、22-第二螺母、23-第二衬套、24-扰流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图中2?5所示的车辆顶扰流板调节机构,包括能与驾驶室顶盖一侧固定连接的 铰链支座4、能与扰流板24 -侧固定连接的铰链1,铰链支座4与铰链1铰接,还包括上调 节杆7、U型调节块8、调节卡块13、调节旋钮14、能与驾驶室顶盖另一侧固定连接的下调节 支座12、能与扰流板24另一侧固定连接的上调节支座6,其中,所述上调节杆7的顶端与上 调节支座6铰接,U型调节块8的两侧壁与下调节支座12铰接,上调节杆7的杆体设置在 U型调节块8的开口 8. 1内,上调节杆7的杆体上沿上调节杆7的长度方向设有多个相互 连通的圆形调节孔7. 1,上调节杆7的两侧均设有挡边7. 2,所述调节卡块13包括方形底座 13. 1和固定在方形底座13. 1中部的圆筒形凸台13. 2,圆筒形凸台13. 2能与各个圆形调节 孔7. 1分别匹配,方形底座13. 1由两个挡边7. 2限位,U型调节块8的顶部设有通孔8. 3, 调节旋钮14的螺杆14. 1穿过通孔8. 3与位于圆形调节孔7. 1内的圆筒形凸台13. 2螺纹 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铰链支座4上设有第一铰接孔4. 1,铰链1上设有与第一铰 接孔4. 1对应的连接筒1. 1,所述第一铰接孔4. 1与连接筒1. 1通过第一螺栓2和第一螺母 5铰接,所述第一铰接孔4. 1与第一螺栓2之间设有第一衬套3。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上调节支座6上设有第二铰接孔6. 1,上调节杆7的顶端设 有与第二铰接孔6. 1配合的第三铰接孔7. 3,所述第二铰接孔6. 1与第三铰接孔7. 3通过第 二螺栓11和第二螺母10铰接,所述第二铰接孔6. 1与第二螺栓11之间设有第二衬套9。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U型调节块8的两侧壁上均开设有第四铰接孔8. 2,下调节 支座12上开设有与第四铰接孔8. 2对应的第五铰接孔12. 1,所述第四铰接孔8. 2与第五铰 接孔12. 1之间通过第三螺栓21和第三螺母22铰接,所述第四铰接孔8. 2与第三螺栓21 之间设有第三衬套23。 上述技术方案中,调节旋钮14上部带有六处凹坑,方便人工进行旋转操作。 上述技术方案中,由于车辆顶扰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顶扰流板调节机构,包括能与驾驶室顶盖一侧固定连接的铰链支座(4)、能与扰流板(24)一侧固定连接的铰链(1),铰链支座(4)与铰链(1)铰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上调节杆(7)、U型调节块(8)、调节卡块(13)、调节旋钮(14)、能与驾驶室顶盖另一侧固定连接的下调节支座(12)、能与扰流板(24)另一侧固定连接的上调节支座(6),其中,所述上调节杆(7)的顶端与上调节支座(6)铰接,U型调节块(8)的两侧壁与下调节支座(12)铰接,上调节杆(7)的杆体设置在U型调节块(8)的开口(8.1)内,上调节杆(7)的杆体上沿上调节杆(7)的长度方向设有多个相互连通的圆形调节孔(7.1),上调节杆(7)的两侧均设有挡边(7.2),所述调节卡块(13)包括方形底座(13.1)和固定在方形底座(13.1)中部的圆筒形凸台(13.2),圆筒形凸台(13.2)能与各个圆形调节孔(7.1)分别匹配,方形底座(13.1)由两个挡边(7.2)限位,U型调节块(8)的顶部设有通孔(8.3),调节旋钮(14)的螺杆(14.1)穿过通孔(8.3)与位于圆形调节孔(7.1)内的圆筒形凸台(13.2)螺纹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车辆顶扰流板调节机构,包括能与驾驶室顶盖一侧固定连接的铰链支座(4)、 能与扰流板(24) -侧固定连接的铰链(1),铰链支座(4)与铰链(1)铰接,其特征在于:还 包括上调节杆(7)、U型调节块(8)、调节卡块(13)、调节旋钮(14)、能与驾驶室顶盖另一侧 固定连接的下调节支座(12)、能与扰流板(24)另一侧固定连接的上调节支座¢),其中,所 述上调节杆(7)的顶端与上调节支座(6)铰接,U型调节块(8)的两侧壁与下调节支座(12) 铰接,上调节杆(7)的杆体设置在U型调节块(8)的开口(8. 1)内,上调节杆(7)的杆体上 沿上调节杆(7)的长度方向设有多个相互连通的圆形调节孔(7. 1),上调节杆(7)的两侧均 设有挡边(7. 2),所述调节卡块(13)包括方形底座(13. 1)和固定在方形底座(13. 1)中部 的圆筒形凸台(13. 2),圆筒形凸台(13. 2)能与各个圆形调节孔(7. 1)分别匹配,方形底座 (13. 1)由两个挡边(7.2)限位,U型调节块(8)的顶部设有通孔(8. 3),调节旋钮(14)的 螺杆(14. 1)穿过通孔(8. 3)与位于圆形调节孔(7. 1)内的圆筒形凸台(13. 2)螺纹连接。2.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伟陈俊俊王夕马刚孟繁思张明
申请(专利权)人: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