厢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401437 阅读:1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9-09 04: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厢车,包括车头和挂设在所述车头上的并与所述车头相隔一定距离的车厢。其中,所述车厢的靠近所述车头的前端面设有固定其上的导流机构,所述导流机构包括由分别固定在所述前端面的左右两侧的侧导流板、固定在所述前端面的上侧的并连接两个所述侧导流板的上导流板。所述侧导流板和上导流板由曲度相同的弧形板构成。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厢车风阻系数小,节油。(*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厢车,包括车头和挂设在所述车头上的并与所述车头相隔一定距离的车厢。其中,所述车厢的靠近所述车头的前端面设有固定其上的导流机构,所述导流机构包括由分别固定在所述前端面的左右两侧的侧导流板、固定在所述前端面的上侧的并连接两个所述侧导流板的上导流板。所述侧导流板和上导流板由曲度相同的弧形板构成。与相关技术相比,本技术厢车风阻系数小,节油。【专利说明】厢车【
】本技术涉及一种厢车,尤其涉及一种具有降风阻节油的厢车。【
技术介绍
】目前汽车工业迅速发展,汽车舒适性、环保、节能等成为衡量汽车品质的重要指标。随着国家三阶段油耗目标的提出,油耗已成为各大汽车公司工作的核心内容。控制风阻作为汽车行业中降低油耗的重要手段之一,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统计表明:当车辆行驶速度超过70km/h时,风阻就成为外部行驶阻力的主要来源。由于高速公路的增多及车速的提高,风阻对油耗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风阻已成为汽车行业竞相追逐的一个重要技术参数。特别在运输行业中,比如厢车的竞争日趋激烈,对造型的要求越来越高。但造型与空气动力学有时相互冲突,在不改变造型的前提下降低风阻系数,是各个汽车厂家追求的目标。相关技术的厢车包括车头和半挂或全挂在所述车头上的车厢,车厢即为厢式车体。然而,相关技术的厢车仅在所述车头顶部设有导流罩、侧导流板。并没有对车厢设置导流机构,而车厢受到的风阻并不比车头小,这也是降低风阻系数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之一。因此,实有必要提出一种新的厢车结构以克服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实用新 型需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风阻系数小,节油的厢车。根据上述的技术问题,设计了一种厢车,其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厢车,包括车头和挂设在所述车头上的并与所述车头相隔一定距离的车厢。其中,所述车厢的靠近所述车头的前端面设有固定其上的导流机构,所述导流机构包括由分别固定在所述前端面的左右两侧的侧导流板、固定在所述前端面的上侧的并连接两个所述侧导流板的上导流板。所述侧导流板和上导流板由曲度相同的弧形板构成。优选的,所述导流机构还包括固定在所述前端面的上侧的与所述外导流板相隔一定距离的内导流板,所述内导流板与所述上导流板的各自远离所述车厢的一端固定连接并形成一定夹角,所述夹角为锐角。优选的,所述夹角为30~75度。优选的,所述上导流板表面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凹孔。优选的,所述凹孔直径约为3cm、深度为0.025cm。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技术厢车风阻系数小,节油。【【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厢车的立体图(车头未图示)。图2为本技术厢车的部分结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2所示,一种厢车10,包括车头(未图示)和挂设在车头上的并与车头相隔一定距离的车厢I。其中,车厢I的靠近车头的前端面11设有固定其上的导流机构2,导流机构2包括由分别固定在前端面11的左右两侧的侧导流板21、固定在前端面11的上侧的并连接两个侧导流板21的上导流板22。侧导流板21和上导流板22由曲度相同的弧形板构成。当然,侧导流板21与上导流板22安装时,弧面凸出的一面向外。厢车10在行驶过程中,车头由于受来流的挤压,气流速度急剧降低,在车头和车厢I之间的间隙处形成一个高的正压区;车头与其侧面之间由于气流发生分离,侧面流体速度大,形成负压区;气流流入车头与车厢I之间的间隙,与车厢I的前端面11碰撞,发生折转、分离,形成大的气流漩涡;这种气流漩涡对车厢行成一股阻力,使得整个厢车10需要额外动力以克服此阻力,从而造成了燃油的增加。而导流机构2的增设,将车头与车厢I间的间隙处的气流进行分向导流,使得气流能够平顺的流过车头与车厢I之间的间隙,避免了在车厢I前端面形成气流漩涡,从而减小了整个厢车10的气动阻力,减少了整车的能量损失。本实施方式中,为了进一步抑制气流漩涡形成,导流机构2还设置了固定在前端面11的上侧的与上导流板22相隔一定距离的内导流板23,内导流板23与上导流板22的各自远离车厢I的一端固定连接并形成一定夹角,为了达到导流的作用,夹角为锐角。具体的,本实施方式中,夹角设为30?75度。更优的,本实施方式中,上导流板22表面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凹孔3。光滑导流板绕流时,湍流转捩发生的晚,与湍流对应的规则流动称为层流,而层流边界层较易发生流动分离现象,即流线离开导流板的表面,造成导流板后较大的死水区,产生很大的阻力。而上导流板22表面有凹孔3时,凹痕促使湍流转捩发生,湍流边界层不易发生流动分离现象,从而减小死水区,减少了阻力。具体的,本实施方式中,凹孔3直径约为3cm、深度为0.025cm,结构类似高尔夫球表面。与相关技术相比,本技术厢车在车头和车厢间设置了导流机构,通过导流机构分流来阻止气流形成漩涡,从而降低了厢车的阻力,减少了厢车的油耗。以上所述的仅是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在此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改进,但这些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厢车,包括车头和挂设在所述车头上的并与所述车头相隔一定距离的车厢,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厢的靠近所述车头的前端面设有固定其上的导流机构,所述导流机构包括由分别固定在所述前端面的左右两侧的侧导流板、固定在所述前端面的上侧的并连接两个所述侧导流板的上导流板,所述侧导流板和上导流板由曲度相同的弧形板构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机构还包括固定在所述前端面的上侧的与所述上导流板相隔一定距离的内导流板,所述内导流板与所述上导流板的各自远离所述车厢的一端固定连接并形成一定夹角,所述夹角为锐角。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夹角为30?75度。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导流板表面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凹孔。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孔直径约为3cm、深度为0.025cm。【文档编号】B62D35/00GK203806018SQ201320798396【公开日】2014年9月3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6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6日 【专利技术者】郭宁, 高晖, 董策 申请人:晟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厢车,包括车头和挂设在所述车头上的并与所述车头相隔一定距离的车厢,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厢的靠近所述车头的前端面设有固定其上的导流机构,所述导流机构包括由分别固定在所述前端面的左右两侧的侧导流板、固定在所述前端面的上侧的并连接两个所述侧导流板的上导流板,所述侧导流板和上导流板由曲度相同的弧形板构成。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宁高晖董策
申请(专利权)人:晟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