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更容易的将输出凸缘体和主轴承安装到外壳中的行星齿轮减速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在具备外齿轮即行星齿轮(14)的行星齿轮减速装置(10)中具有:外壳(50);输出凸缘体(34),配置于外齿轮(14)的轴向侧部;及主轴承(40),配置于外壳(50)与输出凸缘体(34)之间,其中,输出凸缘体(34)在比主轴承(40)靠外齿轮(14)侧具备轮架体部(34A),外壳(50)中,在主轴承(40)与输出凸缘体(34)的轮架体部(34A)之间配置限制主轴承(40)的轴向移动的挡圈(60),在输出凸缘体(34)的轮架体部(34A)设有用于使嵌入挡圈(60)的夹具插穿的凹部(64)或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主张基于2013年2月27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3-037837号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参考援用于本说明书中。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
技术介绍
专利文献I中公开有具备行星齿轮的行星齿轮减速装置。该行星齿轮减速装置具有外壳、配置于行星齿轮的轴向侧部的输出凸缘体、及配置于外壳与输出凸缘体之间的主轴承。输出凸缘体在比主轴承靠行星齿轮侧具备轮架体部。输出凸缘体通过该轮架体部接收行星齿轮的自转成分并传递至输出轴侧。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47364号公报具有这种结构的行星齿轮减速装置中,外壳与输出凸缘体之间设置有主轴承,且由于输出凸缘体在比主轴承靠行星齿轮侧具备轮架体部等原因,存在如何将该输出凸缘体及主轴承轻松地安装到外壳中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这种问题而完成的,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更轻松地将输出凸缘体及主轴承安装到外壳中的。本专利技术通过设为如下结构来解决上述课题,一种具备行星齿轮的行星齿轮减速装置,其具有:外壳;输出凸缘体,配置于所述行星齿轮的轴向侧部;主轴承,配置于所述外壳与输出凸缘体之间,其中,所述输出凸缘体在比所述主轴承靠所述行星齿轮侧具备轮架体部,在所述外壳上,在所述主轴承与所述轮架体部之间配置限制所述主轴承的轴向移动的挡圈,在所述轮架体部设有用于使嵌入所述挡圈的夹具插穿的凹部或孔。根据本专利技术,输出凸缘体的轮架体部设有凹部或孔。插穿将限制主轴承的轴向移动的挡圈嵌入时的夹具时应用该凹部或孔。因此,能够更容易地使主轴承的挡圈嵌入。本专利技术还可理解为,一种行星齿轮减速装置的制造方法,该行星齿轮减速装置具备:外壳;行星齿轮;输出凸缘体,配置于该行星齿轮的轴向侧部;及主轴承,配置于所述外壳与输出凸缘体之间,其中,行星齿轮减速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将所述主轴承安装于所述输出凸缘体的工序;在该输出凸缘体的所述主轴承的所述行星齿轮侧配置限制所述主轴承的轴向移动的挡圈的工序;在配置有该挡圈的状态下,将所述输出凸缘体安装到所述外壳内侧的工序;及经形成于所述输出凸缘体的凹部或孔,通过夹具将所述挡圈固定于外壳的挡圈槽的工序。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得到能够将输出凸缘体以及主轴承更轻松地安装到外壳中的行星齿轮减速装置以及其制造方法。【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一例所涉及的行星齿轮减速装置的,沿图3的1-1线的整体剖视图。图2是图1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图3是从轴向观察图1的行星齿轮减速装置中的凹部时与挡圈之间的关系图。图4是图3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图中:10_行星齿轮减速装置,14-外齿轮(行星齿轮),32-内销(销部件),34-输出凸缘体,40-主轴承,50-外壳,51-壳体,51C-轴承容纳部分(第I部分),51D-油封容纳部分(第2部分),58、60-挡圈,64-凹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根据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一例所涉及的行星齿轮减速装置进行详细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一例所涉及的行星齿轮减速装置的,沿图3的1-1线的整体剖视图,图2是图1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该行星齿轮减速装置10为在内齿轮16径向中央只存在I根偏心体轴24的被称为中心曲柄式的偏心摆动型行星齿轮减速装置。行星齿轮减速装置10通过2个偏心体12使2个外齿轮(行星齿轮)14摆动的同时内啮合于内齿轮16,以内齿轮16与外齿轮14之间产生的相对旋转作为输出取出。具备2个并列的外齿轮14,是为了确保所需的传递容量以及确保旋转平衡性。行星齿轮减速装置10的输入轴11与马达18的马达轴20 —体化。输入轴11经键22连结有偏心体轴24。在偏心体轴24上一体形成有所述2个偏心体12。在偏心体12的外周经滚子26可摆动地安装有外齿轮14。外齿轮14摆动的同时内哨合于内齿轮16。在该实施方式中,内齿轮16主要包括:与外壳50 (的后述的减速部容纳部分51A)一体化的内齿轮主体16A、支承于该内齿轮主体16A的圆柱状的支承销16B及旋转自如地安装于该支承销16B的外周且构成内齿轮16的内齿的外辊16C。内齿轮16的内齿数(外辊16C的数)仅比外齿轮14的外齿数略多一些(该例中仅多I个)。各外齿轮14具备贯穿该外齿轮14的内销孔14A。内销孔14A上游离嵌合有内销32。在内销32的外周,以与内销孔14A隔开相当于偏心体12的偏心量Λ el的2倍的间隙而配置有作为滑动促进部件的内辊38。外齿轮14的轴向侧部配置有输出凸缘体34。另外,在外壳50 (的后述的轴承容纳部分51C)与该输出凸缘体34之间配置主轴承40,输出凸缘体34经该主轴承40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外壳50。内销32被压入固定于该输出凸缘体34的轮架体部34A的内销保持孔34B。输出凸缘体34与输出轴36 —体化。在该实施方式中,所述主轴承40采用将2排的角接触球对40A1,40A2在单一外圈40B内通过背靠背而一体化的结构,以能够支承径向方向以及推力方向两方向的荷载。主轴承40的内圈40C只设在其中一排的角接触球40A1上。另一排的角接触球40A2上未设有独立的内圈,输出凸缘体34的外周部34C兼作为内圈。另外,内圈40C的轴向移动被嵌入在输出凸缘体34的挡圈58及形成于输出凸缘体34的其中一排的角接触球40A1与另一排的角接触球40A2之间的阶梯部34F限制。该输出凸缘体34及主轴承40预先(即通过在将输出凸缘体34安装于外壳50之前,用适当的垫片(图略)将主轴承40的内圈40C夹在挡圈58与阶梯部34F之间)一体化为“被垫片调整的单一总成(Assembly)”。该行星齿轮减速装置10的外壳50由壳体51和连接罩52构成。连接罩52兼作为马达18的罩并连结在外壳50的壳体51的轴向端部。另一方面,该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壳体51从马达18侧(输出相反侧)起一体地具有:减速部容纳部分51A ;轮架体部容纳部分51B,容纳输出凸缘体34的轮架体部34A ;轴承容纳部分(第I部分)51C,配置有主轴承40 ;及油封容纳部分(第2部分)51D,比该轴承容纳部分51C更靠输出侧,且安装有油封55。另外,在此,“一体地具有”是指从一开始作为一部件而一体化的结构。即,不包括将其它部件通过螺栓等连结的结构。在该实施方式中,外壳50尤其一体地具有配置有主轴承40的轴承容纳部分(第I部分)51C和比该轴承容纳部分51C更靠输出侧的油封容纳部分(第2部分)51D。另一方面,在该实施方式中,为了进一步提高密封性能,将油封容纳部分51D的开口 51D1的内径设为dl,并抑制在主轴承40的内径d2以下(dl < d2)。因此,输出凸缘体34和主轴承40构成为只能从外壳50的输出相反侧安装的结构。另外,该实施方式中,输出凸缘体34的轮架体部34A中嵌入有贯穿外齿轮14的分体的内销(销部件)32。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该实施方式中,沿圆周方向以36度间隔具备10根内销32。但是,由于内销32与轮架体部34A为分体形式,所以在各个内销32的径向外侧确保有较厚的壁厚Hl。其结果,输出凸缘体34的轮架体部34A的外径成为d4。另一方面,外壳50 (的轴承容纳部分51C)在其内周一体地具有限制主轴承40的外圈40B的输出侧端面40B1的阶梯部51C1。阶梯部51C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行星齿轮减速装置,其具备行星齿轮,该行星齿轮减速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外壳;输出凸缘体,配置于所述行星齿轮的轴向侧部;及主轴承,配置于所述外壳与输出凸缘体之间,所述输出凸缘体在比所述主轴承靠所述行星齿轮侧具备轮架体部,在所述外壳上,在所述主轴承与所述轮架体部之间配置限制所述主轴承的轴向移动的挡圈,在所述轮架体部设有用于使嵌入所述挡圈的夹具插穿的凹部或孔。
【技术特征摘要】
2013.02.27 JP 2013-0378371.一种行星齿轮减速装置,其具备行星齿轮,该行星齿轮减速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夕卜壳; 输出凸缘体,配置于所述行星齿轮的轴向侧部 '及 主轴承,配置于所述外壳与输出凸缘体之间, 所述输出凸缘体在比所述主轴承靠所述行星齿轮侧具备轮架体部, 在所述外壳上,在所述主轴承与所述轮架体部之间配置限制所述主轴承的轴向移动的挡圈, 在所述轮架体部设有用于使嵌入所述挡圈的夹具插穿的凹部或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星齿轮减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一体地具有限制所述主轴承外圈的输出侧端面的阶梯部。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行星齿轮减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一体地具有配置所述主轴承的第I部分及比该第I部分靠输出侧的第2部分, 该第2部分的开口的内径小于或等于所述主轴承的内径。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行星齿轮减速装置,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为永淳,志津庆刚,阿部瞬,白水健次,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