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行星齿轮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349505 阅读:1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5-17 03: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行星齿轮,旨在提供一种结构强度高,啮合效果好,传动效果稳定以及连接稳定性强的行星齿轮,其技术方案要点是行星齿轮本体包括轴孔以及设置于轴孔外壁上设有锥齿轮,锥齿轮包括若干轮齿,各个轮齿均包括连接加强区和啮合区,连接加强区包括第一连接部、加强部和第二连接部,加强部置于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之间,第一连接部和啮合区相互连接,第二连接部和轴孔外壁相互连接,加强部呈圆弧状,啮合区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啮合部和第二啮合部,第一啮合部和第二啮合部均呈圆弧状,加强部的圆弧开口方向均与第一啮合部和第二啮合部的圆弧开口方向相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于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行星齿轮
本技术涉及一种汽车零部件
,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新型行星齿轮。
技术介绍
有一类不那么为人熟知的称为"行星齿轮"的齿轮,它们的转动轴线是不固定的,而是安装在一个可以转动的支架上。行星齿轮除了能像定轴齿轮那样围绕着自己的转动轴转动之外,它们的转动轴还随着蓝色的支架绕其它齿轮的轴线转动。绕自己轴线的转动称为“自转”,绕其它齿轮轴线的转动称为"公转",就象太阳系中的行星那样,因此得名。而本技术的行星齿轮是差速器内且与左半轴齿轮和右半轴齿轮进行啮合的。目前,市场上的行星齿轮,它包括行星齿轮本体。这种行星齿轮本体因为自身的结构强度较差,导致容易磨损,啮合效果较差,影响传动效果,以及连接稳定性较差都是目前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强度高,啮合效果好,传动效果稳定以及连接稳定性强的行星齿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行星齿轮,包括行星齿轮本体,其特征是:所述行星齿轮本体包括轴孔以及设置于轴孔外壁上设有锥齿轮,锥齿轮包括若干轮齿,各个轮齿均包括连接加强区和啮合区,连接加强区包括第一连接部、加强部和第二连接部,加强部置于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之间,第一连接部和啮合区相互连接,第二连接部和轴孔外壁相互连接,加强部呈圆弧状,所述啮合区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啮合部和第二啮合部,第一啮合部和第二啮合部均呈圆弧状,加强部的圆弧开口方向均与第一啮合部和第二啮合部的圆弧开口方向相反。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行星齿轮本体包括轴孔以及设置于轴孔外壁上设有锥齿轮,锥齿轮包括若干轮齿,各个轮齿均包括连接加强区和啮合区,为了增加轮齿和轴孔外壁之间的连接强度,通过在轮齿上设有连接加强区,连接加强区包括第一连接部、加强部和第二连接部,加强部置于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之间,第一连接部和啮合区相互连接,第二连接部和轴孔外壁相互连接,加强部呈圆弧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连接部和啮合区相互连接,第二连接部和轴孔外壁相互连接,并且置于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之间的加强部呈圆弧状,圆弧状结构的加强部可以反射表面应力的集中,从而增加结构强度,啮合区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啮合部和第二啮合部,第一啮合部和第二啮合部均呈圆弧状,加强部的圆弧开口方向均与第一啮合部和第二啮合部的圆弧开口方向相反,通过将加强部的圆弧开口方向均与第一啮合部和第二啮合部的圆弧开口方向相反设置,使得在啮合的过程中啮合区和连接加强区所受到的作用力相反,相对抵消一部分的力,从而保证强度上的增加。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啮合部的圆弧半径小于第二啮合部的圆弧半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啮合部的圆弧半径小于第二啮合部的圆弧半径,第一啮合部的圆弧半径小于第二啮合部的圆弧半径,使得第一啮合部的坡度较小,第二啮合部的坡度较大,减小了行星齿轮的轮齿在啮合过程中的卡顿现象,保证了良好的传动效果。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轴孔的内壁上设有用于增加与轴承之间连接强度的内花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轴孔的内壁上设有用于增加与轴承之间连接强度的内花键,通过设有用于增加与轴承之间连接强度的内花键,增加行星齿轮本体和连接轴之间的连接强度。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内花键上设有加强块,加强块置于内花键两端,加强块呈三角形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内花键上设有加强块,加强块置于内花键两端,加强块呈三角形状,根据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点,通过在内花键的两端上设有的呈三角形状的加强块,进一步增加了连接强度,并且三角形的加强块所形成的坡度,保证了连接时的便捷以及稳定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行星齿轮本体上还设有渗碳层,渗碳层的厚度为0.9~1.3mm。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行星齿轮本体上还设有渗碳层,渗碳层的厚度为0.9~1.3mm之间,通过在半轴齿轮本体上设有的渗碳层,增加了半轴齿轮本体的结构强度,并且将渗碳层的厚度设置为0.9~1.3mm之间,若渗碳层的厚度小于0.9,则会在齿轮啮合的过程中,容易很快的磨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若渗碳层的厚度大于1.3mm,增加了制作成本,而且会影响到齿轮啮合传动效果,因此将渗碳层控制在0.9~1.3mm之间为最佳。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新型行星齿轮实施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新型行星齿轮实施例的轮齿结构放大示意图。图中附图标记,1-轴孔,2-锥齿轮,20-轮齿,200-连接加强区,2001-第一连接部,2002-加强部,2003-第二连接部,201-啮合区,2010-第一啮合部,2011-第二啮合部,3-内花键,30-加强块。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至图2对本技术一种新型行星齿轮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一种新型行星齿轮,包括行星齿轮本体,行星齿轮本体包括轴孔1以及设置于轴孔1外壁上设有锥齿轮2,锥齿轮2包括若干轮齿20,各个轮齿20均包括连接加强区200和啮合区201,为了增加轮齿20和轴孔1外壁之间的连接强度,通过在轮齿20上设有连接加强区200,连接加强区200包括第一连接部2001、加强部2002和第二连接部2003,加强部2002置于第一连接部2001和第二连接部2003之间,第一连接部2001和啮合区201相互连接,第二连接部2003和轴孔1外壁相互连接,加强部2002呈圆弧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连接部2001和啮合区201相互连接,第二连接部2003和轴孔1外壁相互连接,并且置于第一连接部2001和第二连接部2003之间的加强部2002呈圆弧状,圆弧状结构的加强部2002可以反射表面应力的集中,从而增加结构强度,啮合区201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啮合部2010和第二啮合部2011,第一啮合部2010和第二啮合部2011均呈圆弧状,加强部2002的圆弧开口方向均与第一啮合部2010和第二啮合部2011的圆弧开口方向相反,通过将加强部2002的圆弧开口方向均与第一啮合部2010和第二啮合部2011的圆弧开口方向相反设置,使得在啮合的过程中啮合区201和连接加强区200所受到的作用力相反,相对抵消一部分的力,从而保证强度上的增加。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第一啮合部2010的圆弧半径小于第二啮合部2011的圆弧半径,第一啮合部2010的圆弧半径小于第二啮合部2011的圆弧半径,使得第一啮合部2010的坡度较小,第二啮合部2011的坡度较大,减小了行星齿轮的轮齿20在啮合过程中的卡顿现象,保证了良好的传动效果。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轴孔1的内壁上设有用于增加与轴承之间连接强度的内花键3,通过设有用于增加与轴承之间连接强度的内花键3,增加行星齿轮本体和连接轴之间的连接强度。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内花键3上设有加强块30,加强块30置于内花键3两端,加强块30呈三角形状,根据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点,通过在内花键3的两端上设有的呈三角形状的加强块30,进一步增加了连接强度,并且三角形的加强块30所形成的坡度,保证了连接时的便捷以及稳定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行星齿轮本体上还设有渗碳层,渗碳层的厚度为0.9~1.3mm之间,通过在半轴齿轮本体上设有的渗碳层,增加了半轴齿轮本体的结构强度,并且将渗碳层的厚度设置为0.9~1.3mm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新型行星齿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行星齿轮,包括行星齿轮本体,其特征是:所述行星齿轮本体包括轴孔以及设置于轴孔外壁上设有锥齿轮,锥齿轮包括若干轮齿,各个轮齿均包括连接加强区和啮合区,连接加强区包括第一连接部、加强部和第二连接部,加强部置于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之间,第一连接部和啮合区相互连接,第二连接部和轴孔外壁相互连接,加强部呈圆弧状,所述啮合区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啮合部和第二啮合部,第一啮合部和第二啮合部均呈圆弧状,加强部的圆弧开口方向均与第一啮合部和第二啮合部的圆弧开口方向相反。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行星齿轮,包括行星齿轮本体,其特征是:所述行星齿轮本体包括轴孔以及设置于轴孔外壁上设有锥齿轮,锥齿轮包括若干轮齿,各个轮齿均包括连接加强区和啮合区,连接加强区包括第一连接部、加强部和第二连接部,加强部置于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之间,第一连接部和啮合区相互连接,第二连接部和轴孔外壁相互连接,加强部呈圆弧状,所述啮合区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啮合部和第二啮合部,第一啮合部和第二啮合部均呈圆弧状,加强部的圆弧开口方向均与第一啮合部和第二啮合部的圆弧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佳琪吴高秋吴法聪庄灵申莫汕军吴兴祥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柏思达齿轮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