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离合器壳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338098 阅读:1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20 20:3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离合器壳体,包括离合器壳体以及安装在离合器壳体上的油泵盖;离合器壳体的内侧开设有进油腔道、吸油腔道、出油腔道以及功能腔道;进油腔道、吸油腔道、出油腔道以及功能腔道之间通过隔墙相隔,并与油泵盖的接合面形成封闭腔道;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在离合器壳体的内侧开设有进油腔道、吸油腔道、出油腔道以及功能腔道;进油腔道、吸油腔道、出油腔道以及功能腔道之间通过隔墙相隔,并与油泵盖的接合面形成封闭腔道,将所有腔道都集成在离合器壳体上,不需对变速器的其它零件再设计腔道等复杂结构,而且离合器壳体此部位布置油泵的空间足够,泵油量大,但并不占用变速器的轴向尺寸。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离合器壳体
本专利技术属于车用离合器
,具体涉及一种离合器壳体。
技术介绍
在重型商用车上,对变速器进行强制润滑和冷却已成为国内外变速器的一种发展趋势。目前,变速器的强制润滑和冷却的布置位置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中间轴后端布置,由于变速器后端内部结构非常紧凑,可以利用的空间狭小,造成泵容量小、泵油量不高,并且出油口必须加油管。另一种是一轴齿轮前端布置,此方式必须将一轴加长,占用的轴向空间加大,造成变速器总成轴向尺寸变长,对于长度要求比较严格的变速器,在轴向尺寸上则影响了变速器的总体布置。本专利技术设计的一种带强制润滑和冷却结构的离合器壳体,其上集成了进油口,进油腔道,吸油腔道,出油腔道,功能腔道,润滑油管接口,以及切换强制润滑与先强制冷却再润滑的窗口结构,满足变速器的润滑及冷却功能。此结构不占用变速器的轴向尺寸,泵油量大,所有腔道布置在离合器壳体上,出油口不需接油管等。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离合器壳体,该离合器壳体,不仅带有强制润滑和冷却结构,还带有拨叉轴支撑结构,从而为变速箱提供了强制润滑和冷却功能,为拨叉架提供了支撑功能。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离合器壳体以及安装在离合器壳体上的油泵盖;离合器壳体的内侧开设有吸油腔道、出油腔道;吸油腔道和出油腔道之间通过隔墙相隔,并与油泵盖上的接合面形成封闭腔道;吸油腔道的前端开设有进油口,吸油腔道与安装在离合器壳体上的油泵吸油口连通,出油腔道与油泵的出油口连通。所述的进油口位于离合器壳体的最底部,且进油口处安装有过滤器。所述的离合器壳体上还开设有功能腔道,功能腔道与出油腔道通过隔墙相隔;油泵盖上开设有并排设置的第一孔道和第二孔道,第一孔道穿过功能腔道与出油腔道之间的隔墙;第二孔道的一端与功能腔道连通;当润滑油需要进行外部循环时,在第一孔道内安装长油管接头,长油管接头穿过功能腔道和出油腔道的隔墙,并与隔墙密封配合,将功能腔道和出油腔道隔开,润滑油直接经长油管接头从出油腔道输出;第二孔道安装有短油管接头,短油管接头将经过外部循环后的润滑油输入至功能腔道;当不需要将润滑油输出时,第一孔道和第二孔道的端部分别安装第一螺堵和第二螺堵进行封堵,此时,功能腔道和出油腔道通过第一孔道相连通。所述的离合器壳体的侧面设置有盖板,第一孔道和第二孔道正对着盖板的内侧。所述的功能腔道上开设有与变速器主箱内部的若干个油管相连通的连接孔;油管上开设有用于对变速器内部的齿轮及轴进行强制润滑与冷却的通孔。所述的功能腔道上分别开设有与变速器主箱内部的两个油管相连的第一润滑油管接口和第二润滑油管接口。所述的离合器壳体上上开设有若干排拨叉轴支撑孔;拨叉轴与拨叉轴支撑孔之间设置有用于对拨叉架起支撑作用,并使拨叉轴能够在拨叉轴支撑孔内自由滑动的直线轴承。所述的拨叉轴支撑孔为盲孔。所述的离合器壳体上上开设有四排拨叉轴支撑孔。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通过在离合器壳体的内侧开设有进油腔道、吸油腔道、出油腔道以及功能腔道;进油腔道、吸油腔道、出油腔道以及功能腔道之间通过隔墙相隔,并与油泵盖的接合面形成封闭腔道,将所有腔道都集成在离合器壳体上,不需对变速器的其它零件再设计腔道等复杂结构,而且离合器壳体此部位布置油泵的空间足够,泵油量大,但并不占用变速器的轴向尺寸。进一步的,本专利技术在离合器壳体的侧面设置盖板,盖板内侧正对着油泵盖的位置上开设用于切换先强制冷却再润滑功能的第一孔道和第二孔道;实现了在进行强制润滑时,两孔通道内安装螺堵;在当进行先强制冷却再润滑时,孔通道内分别安装长油管接头和短油管接头。进一步的,传统的双中间轴变速器上都有用于支撑拨叉架的上盖,而本专利技术还集成了拨叉轴支撑结构,在离合器壳体隔墙上还设有4个拨叉轴支撑孔,为拨叉架提供支撑,将拨叉架支撑在离合器壳体上,从而取消了上盖,使得变速器壳体强度好、整体性高。进一步的,本专利技术由于集成了拨叉轴支撑结构,取消了上盖等零件,减少了其它零件的设计,而且对于变速器壳体的强度以及整体性都有贡献。【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油泵盖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进油口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离合器壳体上强制润滑和冷却油管的连接关系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离合器壳体上盖板安装位置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在进行强制润滑时,孔通道安装螺堵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进行先强制冷却再润滑时,孔通道安装油管接头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离合器壳体上拨叉轴的支撑结构示意图。其中:1为进油口 ;2为进油腔道;3为吸油腔道;4为出油腔道;5为功能腔道;6为第一润滑油管接口 ;7为第二润滑油管接口 ;8为过滤器;9为离合器壳体;10为油泵盖;11为变速器壳体;12为油管;13为盖板;14为第一螺堵;15为第二螺堵;16为长油管接头;17为短油管接头;18为拨叉轴;19为直线轴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详细描述:参见图1至图8,本专利技术包括离合器壳体9以及安装在离合器壳体9上的油泵盖10 ;离合器壳体9的内侧开设有吸油腔道3、出油腔道4 ;吸油腔道3和出油腔道4之间通过隔墙相隔,并与油泵盖10上的接合面形成封闭腔道;吸油腔道3的前端开设有进油口 1,进油口 I位于离合器壳体9的最底部,且进油口 I处安装有过滤器8。吸油腔道3与安装在离合器壳体上的油泵吸油口连通,出油腔道4与油泵的出油口连通。优选的,本专利技术在离合器壳体9上还开设有功能腔道5,功能腔道5与出油腔道4通过隔墙相隔;油泵盖10上开设有并排设置的第一孔道1001和第二孔道1002,第一孔道1001穿过功能腔道5与出油腔道4之间的隔墙,与功能腔道5和出油腔道4相连通;第二孔道1002的一端与功能腔道5连通;离合器壳体9的侧面设置有盖板13,第一孔道1001和第二孔道1002正对着盖板13的内侧。功能腔道5上开设有与变速器主箱内部的两个油管12相连通的第一润滑油管接口 6和第二润滑油管接口 7 ;油管12上开设有用于对变速器内部的齿轮及轴进行强制润滑与冷却的通孔。当润滑油需要进行外部循环时,在第一孔道1001内安装长油管接头16,长油管接头16穿过功能腔道5和出油腔道4的隔墙,并与隔墙密封配合,将功能腔道5和出油腔道4隔开,润滑油直接经长油管接头16从出油腔道4输出;第二孔道安装有短油管接头17,短油管接头17将经过外部循环后的润滑油输入至功能腔道5 ;当不需要将润滑油输出时,第一孔道1001和第二孔道1002的端部分别安装第一螺堵14和第二螺堵15进行封堵,此时,功能腔道5和出油腔道4通过第一孔道1001相连通。优选的,本专利技术在离合器壳体上9上开设有四排拨叉轴支撑孔;拨叉轴18与拨叉轴支撑孔之间设置有用于对拨叉架起支撑作用,并使拨叉轴18能够在拨叉轴支撑孔内自由滑动的直线轴承19,其中这些拨叉轴支撑孔为盲孔。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及工作过程:本专利技术在离合器壳体内部设有进油口,进油腔道,吸油腔道,出油腔道,功能腔道,在功能腔道里还设有两个润滑油管接口。通过接在两个润滑油管接口上并伸向变速器箱体内部的两个油管,以及离合器壳体内部腔道的结合面与油泵盖一起形成的封闭腔道,不仅对变速器内部结构提供强制润滑和冷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离合器壳体,其特征在于:包括离合器壳体(9)以及安装在离合器壳体(9)上的油泵盖(10);离合器壳体(9)的内侧开设有吸油腔道(3)、出油腔道(4);吸油腔道(3)和出油腔道(4)之间通过隔墙相隔,并与油泵盖(10)上的接合面形成封闭腔道;吸油腔道(3)的前端开设有进油口(1),吸油腔道(3)与安装在离合器壳体上的油泵吸油口连通,出油腔道(4)与油泵的出油口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离合器壳体,其特征在于:包括离合器壳体(9)以及安装在离合器壳体(9)上的油泵盖(10);离合器壳体(9)的内侧开设有吸油腔道(3)、出油腔道(4);吸油腔道(3)和出油腔道(4)之间通过隔墙相隔,并与油泵盖(10)上的接合面形成封闭腔道;吸油腔道(3)的前端开设有进油口(I),吸油腔道(3)与安装在离合器壳体上的油泵吸油口连通,出油腔道(4)与油泵的出油口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合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进油口(I)位于离合器壳体(9)的最底部,且进油口(I)处安装有过滤器(8)。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合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离合器壳体(9)上还开设有功能腔道(5),功能腔道(5)与出油腔道(4)通过隔墙相隔;油泵盖(10)上开设有并排设置的第一孔道(1001)和第二孔道(1002),第一孔道(1001)穿过功能腔道(5)与出油腔道(4)之间的隔墙;第二孔道(1002)的一端与功能腔道(5)连通; 当润滑油需要进行外部循环时,在第一孔道(1001)内安装长油管接头(16),长油管接头(16)穿过功能腔道(5)和出油腔道(4)的隔墙,并与隔墙密封配合,将功能腔道(5)和出油腔道(4)隔开,润滑油直接经长油管接头(16)从出油腔道(4)输出;第二孔道安装有短油管接头(17),短油管接头(17)将经过外部循环后的润滑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晶李福文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法士特齿轮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