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的自动变速器的行星齿轮系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073873 阅读:2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5-23 21:50
一种用于车辆的自动变速器的行星齿轮系,其可以包括输入轴、输出轴、第一行星齿轮组、第二行星齿轮组、四个传动齿轮以及摩擦元件,所述输入轴接收发动机的扭矩;所述输出轴设置为以预定距离基本上平行于输入轴并且输出改变的扭矩;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设置在输入轴上,并且包括第一旋转元件、第二旋转元件以及第三旋转元件;所述第二行星齿轮组设置在输出轴上,并且包括第四旋转元件、第五旋转元件以及第六旋转元件;所述四个传动齿轮形成外啮合齿轮;所述摩擦元件包括离合器和制动器,所述离合器连接输入轴和第一行星齿轮组与第二行星齿轮组的旋转元件,所述制动器连接第一行星齿轮组与第二行星齿轮组的旋转元件和变速器壳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本申请要求2012年11月5日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第10-2012-0124120号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全部内容结合于此,用于通过该引用的所有目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自动变速器。更具体地,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自动变速器的行星齿轮系,其能够提高安装性和动力传输性能并降低燃料消耗。
技术介绍
近来,由于全球高油价和的废气排放规定的加强,车辆制造商致力于提高燃料经济性。可以在自动变速器中通过实现更多数量的换档速度的多重换档机构来实现燃料经济性的提高。通常,通过组合多个行星齿轮组和摩擦元件来实现行星齿轮系。众所周知,当行星齿轮系实现更大数量的换档速度时,能够对该行星齿轮系的速度比进行更为优化的设计,从而车辆能够具有经济的燃料里程以及更好的性能。出于这一原因,能够实现更多换档速度的行星齿轮系处于不断的研究中。虽然实现相同数量的速度,但是行星齿轮系根据旋转元件(即,太阳齿轮、行星架和内齿圈)之间的连接而具有不同的操作机构。此外,行星齿轮系根据其布局而具有不同的特征,例如耐久性、动力传输效率和尺寸。因此,对于齿轮系的组合结构的设计同样处于不断的研究中。然而,如果换档速度的数量增加了,则在自动变速器中的零件的数量也增加。因此,安装性、成本、重量和动力传输效率可能会变差。特别地,由于具有很多零件的行星齿轮系难以安装在前轮驱动车辆中,因此已经开展了使零件的数量最少的研究。公开于该
技术介绍
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专利技术的总体
技术介绍
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致力于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自动变速器的行星齿轮系,由于其通过分别在输入轴和设置为平行或基本上平行的输出轴上设置两个行星齿轮组,并且通过多个外啮合齿轮连接行星齿轮组的旋转元件,从而实现九个前进速度和一个倒退速度,因此所述行星齿轮系具有通过缩短行星齿轮系的长度和减少零件的数量而改进安装性的优点。此外,本专利技术致力于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自动变速器的行星齿轮系,由于通过应用多个外啮合齿轮易于改变齿轮比,因此所述行星齿轮系具有能够设定最佳齿轮比的进一步的优点,并因此提高了动力传输性能和燃料经济性。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各个方面的用于车辆的自动变速器的行星齿轮系可以包括:输入轴、输出轴、第一行星齿轮组、第二行星齿轮组、四个传动齿轮以及摩擦元件,所述输入轴接收发动机的扭矩;所述输出轴设置为以预定距离基本上平行于所述输入轴并且输出改变的扭矩;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设置在所述输入轴上,并且包括第一旋转元件、第二旋转元件以及第三旋转元件,所述第一旋转元件选择性地连接到所述输入轴,所述第二旋转元件选择性地连接到所述输入轴并且作为固定元件选择性地操作,所述第三旋转元件作为输出元件来操作;所述第二行星齿轮组设置在所述输出轴上,并且包括第四旋转元件、第五旋转元件以及第六旋转元件,所述第四旋转元件选择性地通过外啮合齿轮连接到所述输入轴,通过所述外啮合齿轮连接到所述第一旋转元件,并且作为固定元件选择性地操作,所述第五旋转元件通过外啮合齿轮连接到所述第三旋转元件并且直接连接到所述输出轴,所述第六旋转元件通过具有不同齿轮比的外啮合齿轮选择性地连接到所述输入轴;所述四个传动齿轮形成所述外啮合齿轮;所述摩擦元件包括离合器和制动器,所述离合器连接所述输入轴和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与所述第二行星齿轮组的旋转元件,所述制动器连接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与所述第二行星齿轮组的旋转元件和变速器壳体。在一个方面中,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可以为单小齿轮行星齿轮组,其包括作为所述第一旋转元件的第一太阳齿轮、作为所述第二旋转元件的第一行星架以及作为所述第三旋转元件的第一内齿圈,并且所述第二行星齿轮组可以为单小齿轮行星齿轮组,其包括作为所述第四旋转元件的第二太阳齿轮、作为所述第五旋转元件的第二行星架以及作为所述第六旋转元件的第二内齿圈。所述四个传动齿轮可以包括:第一传动齿轮、第二传动齿轮、第三传动齿轮以及第四传动齿轮,所述第一传动齿轮设置在所述第一旋转元件和所述第四旋转元件之间;所述第二传动齿轮设置在所述第三旋转元件和所述第五旋转元件之间;所述第三传动齿轮设置在所述输入轴和所述第六旋转元件之间;所述第四传动齿轮设置在所述输入轴和所述第六旋转元件之间。所述第四传动齿轮的齿轮比可以不同于第三传动齿轮的齿轮比。所述摩擦元件可以包括:第一离合器、第二离合器、第三离合器、第四离合器、第一制动器以及第二制动器,所述第一离合器设置在所述第三传动齿轮和所述第六旋转元件之间;所述第二离合器设置在所述输入轴和所述第一旋转元件之间;所述第三离合器设置在所述输入轴和所述第二旋转元件之间;所述第四离合器设置在所述输入轴和所述第四传动齿轮之间;所述第一制动器设置在所述第二旋转元件和所述变速器壳体之间;所述第二制动器设置在所述第四旋转元件和所述变速器壳体之间。可以在第一前进速度处操作所述第一离合器和所述第一制动器,可以在第二前进速度处操作所述第一离合器和所述第二制动器,可以在第三前进速度处操作所述第一离合器和所述第二离合器,可以在第四前进速度处操作所述第一离合器和所述第三离合器,可以在第五前进速度处操作所述第二离合器和所述第三离合器,可以在第六前进速度处操作所述第三离合器和所述第二制动器,可以在第七前进速度处操作所述第三离合器和所述第四离合器,可以在第八前进速度处操作所述第四离合器和所述第二制动器,可以在第九前进速度处操作所述第二离合器和所述第四离合器,以及可以在倒退速度处操作所述第二离合器和所述第一制动器。在另一个方面中,所述摩擦元件可以包括:第一离合器、第二离合器、第三离合器、第四离合器、第一制动器以及第二制动器,所述第一离合器设置在所述输入轴和所述第三传动齿轮之间;所述第二离合器设置在所述输入轴和所述第一旋转元件之间;所述第三离合器设置在所述输入轴和所述第二旋转元件之间;所述第四离合器设置在所述输入轴和所述第四传动齿轮之间;所述第一制动器设置在所述第二旋转元件和所述变速器壳体之间;所述第二制动器设置在所述第四旋转元件和所述变速器壳体之间。在另一个方面中,所述摩擦元件可以包括:第一离合器、第二离合器、第三离合器、第四离合器、第一制动器以及第二制动器,所述第一离合器设置在所述第三传动齿轮和所述第六旋转元件之间;所述第二离合器设置在所述输入轴和所述第一旋转元件之间;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用于车辆的自动变速器的行星齿轮系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2012.11.05 KR 10-2012-01241201.一种用于车辆的自动变速器的行星齿轮系,包括:
输入轴,所述输入轴接收发动机的扭矩;
输出轴,所述输出轴设置为以预定距离基本上平行于所述输入轴并且输出改
变的扭矩;
第一行星齿轮组,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设置在所述输入轴上,并且包括第一
旋转元件、第二旋转元件以及第三旋转元件,所述第一旋转元件选择性地连接到
所述输入轴,所述第二旋转元件选择性地连接到所述输入轴并且作为固定元件选
择性地操作,所述第三旋转元件作为输出元件来操作;
第二行星齿轮组,所述第二行星齿轮组设置在所述输出轴上,并且包括第四
旋转元件、第五旋转元件以及第六旋转元件,所述第四旋转元件选择性地通过外
啮合齿轮连接到所述输入轴,通过所述外啮合齿轮连接到所述第一旋转元件,并
且作为固定元件选择性地操作,所述第五旋转元件通过外啮合齿轮连接到所述第
三旋转元件并且直接连接到所述输出轴,所述第六旋转元件通过具有不同齿轮比
的外啮合齿轮选择性地连接到所述输入轴;
四个传动齿轮,所述四个传动齿轮形成所述外啮合齿轮;以及
摩擦元件,所述摩擦元件包括离合器和制动器,所述离合器连接所述输入轴
和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与所述第二行星齿轮组的旋转元件,所述制动器连接所述
第一行星齿轮组与所述第二行星齿轮组的旋转元件和变速器壳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自动变速器的行星齿轮系,其中所述第
一行星齿轮组为单小齿轮行星齿轮组,其包括作为所述第一旋转元件的第一太阳
齿轮、作为所述第二旋转元件的第一行星架以及作为所述第三旋转元件的第一内
齿圈,以及
所述第二行星齿轮组为单小齿轮行星齿轮组,其包括作为所述第四旋转元件
的第二太阳齿轮、作为所述第五旋转元件的第二行星架以及作为所述第六旋转元
件的第二内齿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自动变速器的行星齿轮系,其中所述四
个传动齿轮包括:
第一传动齿轮,所述第一传动齿轮设置在所述第一旋转元件和所述第四旋转
元件之间;
第二传动齿轮,所述第二传动齿轮设置在所述第三旋转元件和所述第五旋转
元件之间;
第三传动齿轮,所述第三传动齿轮设置在所述输入轴和所述第六旋转元件之

\t间;以及
第四传动齿轮,所述第四传动齿轮设置在所述输入轴和所述第六旋转元件之
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自动变速器的行星齿轮系,其中所述第
四传动齿轮的齿轮比不同于第三传动齿轮的齿轮比。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自动变速器的行星齿轮系,其中所述摩
擦元件包括:
第一离合器,所述第一离合器设置在所述第三传动齿轮和所述第六旋转元件
之间;
第二离合器,所述第二离合器设置在所述输入轴和所述第一旋转元件之间;
第三离合器,所述第三离合器设置在所述输入轴和所述第二旋转元件之间;
第四离合器,所述第四离合器设置在所述输入轴和所述第四传动齿轮之间;
第一制动器,所述第一制动器设置在所述第二旋转元件和所述变速器壳体之
间;以及
第二制动器,所述第二制动器设置在所述第四旋转元件和所述变速器壳体之
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自动变速器的行星齿轮系,其中在第一
前进速度处操作所述第一离合器和所述第一制动器,
在第二前进速度处操作所述第一离合器和所述第二制动器,
在第三前进速度处操作所述第一离合器和所述第二离合器,
在第四前进速度处操作所述第一离合器和所述第三离合器,
在第五前进速度处操作所述第二离合器和所述第三离合器,
在第六前进速度处操作所述第三离合器和所述第二制动器,
在第七前进速度处操作所述第三离合器和所述第四离合器,
在第八前进速度处操作所述第四离合器和所述第二制动器,
在第九前进速度处操作所述第二离合器和所述第四离合器,以及
在倒退速度处操作所述第二离合器和所述第一制动器。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自动变速器的行星齿轮系,其中所述摩
擦元件包括:
第一离合器,所述第一离合器设置在所述输入轴和所述第三传动齿轮之间;
第二离合器,所述第二离合器设置在所述输入轴和所述第一旋转元件之间;
第三离合器,所述第三离合器设置在所述输入轴和所述第二旋转元件之间;
第四离合器,所述第四离合器设置在所述输入轴和所述第四传动齿轮之间;
第一制动器,所述第一制动器设置在所述第二旋转元件和所述变速器壳体之
间;以及
第二制动器,所述第二制动器设置在所述第四旋转元件和所述变速器壳体之
间。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自动变速器的行星齿轮系,其中所述摩
擦元件包括:
第一离合器,所述第一离合器设置在所述第三传动齿轮和所述第六旋转元件
之间;
第二离合器,所述第二离合器设置在所述输入轴和所述第一旋转元件之间;
第三离合器,所述第三离合器设置在所述输入轴和所述第二旋转元件之间;
第四离合器,所述第四离合器设置在所述第四传动齿轮和所述第六旋转元件
之间;
第一制动器,所述第一制动器设置在所述第二旋转元件和所述变速器壳体之
间;以及
第二制动器,所述第二制动器设置在所述第四旋转元件和所述变速器壳体之
间。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自动变速器的行星齿轮系,其中所述摩
擦元件包括:
第一离合器,所述第一离合器设置在所述第三传动齿轮和所述第六旋转元件
之间;
第二离合器,所述第二离合器设置在所述输入轴和所述第一旋转元件之间;
第三离合器,所述第三离合器设置在所述输入轴和所述第二旋转元件之间;
第四离合器,所述第四离合器设置在所述输入轴和所述第四传动齿轮之间;
第一制动器,所述第一制动器设置在所述第二旋转元件和所述变速器壳体之
间;以及
第二制动器,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昌郁徐罡寿卢明勋鞠再昌李赫浚朴钟述
申请(专利权)人: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