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乙烯聚合用催化剂组分及其催化剂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017136 阅读:1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5-08 13:1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乙烯聚合用催化剂组分,包括如下组分的反应产物:(1)镁复合物,(2)有机醇化合物,(3)有机硅化合物,(4)非离子类表面活性剂,(5)钛化合物,其中所述的有机硅化合物选自通式为R1xR2ySi(OR3)z中的至少一种,其中R1和R2分别为碳原子数为1~10的烃基或卤素,R3为碳原子数为1~10的烃基,x,y,z为整数,0≤x≤2,0≤y≤2,0≤z≤4,且x+y+z=4;所述的非离子类表面活性剂是聚氧乙烯醚类化合物、碳羰基合成醇乙氧基化合物和环氧化合物的嵌段共聚物中的至少一种;该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较好的共聚性能,聚合物具有较高的堆积密度和较窄的粒径分布,适用于乙烯的均聚合或乙烯与其它α-烯烃的共聚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乙烯聚合用催化剂组分,包括如下组分的反应产物:(1)镁复合物,(2)有机醇化合物,(3)有机硅化合物,(4)非离子类表面活性剂,(5)钛化合物,其中所述的有机硅化合物选自通式为R1xR2ySi(OR3)z中的至少一种,其中R1和R2分别为碳原子数为1~10的烃基或卤素,R3为碳原子数为1~10的烃基,x,y,z为整数,0≤x≤2,0≤y≤2,0≤z≤4,且x+y+z=4;所述的非离子类表面活性剂是聚氧乙烯醚类化合物、碳羰基合成醇乙氧基化合物和环氧化合物的嵌段共聚物中的至少一种;该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较好的共聚性能,聚合物具有较高的堆积密度和较窄的粒径分布,适用于乙烯的均聚合或乙烯与其它α-烯烃的共聚合。【专利说明】一种乙烯聚合用催化剂组分及其催化剂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乙烯聚合或共聚合反应的催化剂组分及其制备方法和含该催化剂组分的催化剂。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在制备过程中加入非离子类表面活性剂的催化剂组分及其制备方法和其催化剂。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含Ti/Mg复合物的催化剂体系在聚乙烯的工业化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其研究焦点集中于催化剂的聚合活性、氢调敏感性、共聚性能以及催化剂的颗粒形态和粒径分布等。而在乙烯的淤浆聚合工艺中,除要求催化剂应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外,催化剂的共聚性能至关重要。在控制合适的密度的条件下,催化剂优异的共聚性能将大大降低共聚单体的加入量,减少聚合过程中聚合物发粘的几率,提高装置的长周期运行。随着聚烯烃整体市场的低迷和乙烯等各种原料成本的增加,各大石化厂商都争相开发高附加值的专用料牌号以增加效益。而这些专用料牌号对催化剂的共聚性能等要求更高、更苛刻,石化厂商甚至可以为了提高催化剂的上述性能牺牲部分催化活性。共聚性能,其实质是乙烯聚合过程中共聚单体配位接入乙烯分子链的能力。理想的共聚性能是共聚单体接入较高分子量的分子链,而不进入低分子量的分子链。在实际的科研和生产中,通常在催化剂中引入各种组分来改善催化剂的共聚性能。在乙烯的淤浆聚合工艺中,除要求催化剂应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敏感的氢调性和较好的颗粒分布外,相当一部分牌号——尤其是一些高附加值的共聚牌号需要催化剂提供优异的共聚性能以满足其需求。在中国专利CN1229092A中公开了一种催化剂组分,其以氯化镁为载体,四氯化钛为活性组分,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如下:先将MgCl2溶解在溶剂体系中,形成均匀透明溶液,然后在助析出剂苯酐存在和低温下与TiCl4反应,通过缓慢升温析出固体催化剂。制得的催化剂组分用于乙烯聚合时,以催 化剂的催化活性为代表的综合性能难以令人满意。同时,在合成该催化剂时需采用苯酐等有机物作为助析出剂以促进沉淀的析出,并需要加入大量的四氯化钛。因此不但酸酐的存在对催化剂产生不利的影响,同时大量的四氯化钛的使用,也会造成大量的浪费和污染。在中国专利CN1958620A中,其以氯化镁为载体,四氯化钛为活性组分,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如下:先将MgCl2溶解在溶剂体系中,形成均匀透明溶液,然后在低温下助析出剂硅酯类化合物与TiCl4反应作用,通过缓慢升温析出固体催化剂。制得的催化剂组分用于乙烯聚合时,催化剂的催化活性较高,其综合性能尽管也较中国专利CN1229092A中的催化剂有明显改善,但是在共聚性能等方面依旧难以完全满足工业生产一些对共聚性能要求较高的专用料牌号的需求。因此,非常有必要提供一种用于乙烯均聚合或共聚合反应的催化剂,特别适用于乙烯淤浆聚合工艺,其不仅催化活性较高、具有较好的共聚性能,而且所得聚合物具有较窄的粒径分布。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乙烯聚合用催化剂组分及其催化剂,该固体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较好的共聚性能,聚合物具有较窄的粒径分布。一种乙烯聚合用催化剂组分,包括如下组分的反应产物:( I)镁复合物(2)有机醇化合物(3)有机硅化合物(4)非离子类表面活性剂(5)钛化合物其中所述的镁复合物是将卤化镁溶解于有机环氧化合物和有机磷化合物的溶剂体系中得到的产物;所述的有机醇化合物是碳原子数为I~10的直链、支链或环烷基的醇、碳原子数为6~20的含有芳基的醇或卤代醇;所述的有机硅化合物选自通式为R1xR2ySi(OR3)z中的至少一种,其中R1和R2分别为碳原子数为I~10的烃基或卤素,R3为碳原子数为I~10的烃基,X, y, z为整数,0<叉<2,0<7<2,0<2<4,且 x + y + z=4 ;所述的非离子类表面活性剂选自聚氧乙烯醚类化合物、碳羰基合成醇乙氧基化合物或环氧化合物的嵌段共聚物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的钛化合物选自通式为Ti (OR)aXb中的至少一种,其中R为C1~C14的脂肪烃基或芳基,X为卤素,a是整数,O≤a≤4,b是整数,O≤b≤4,a+b=3或4。本专利技术的详细说明:镁复合物的制备:是将卤化镁溶解于有机环氧化合物和有机磷化合物组成的溶剂体系所得到的均匀溶液,这里所指的溶剂体系包括使用或不使用惰性稀释剂。上述的卤化镁包括二卤化镁、二卤化镁的水或醇等络合物、二卤化镁分子式中其中一个卤原子被烃氧基或卤烃氧基所置换的衍生物中的一种或其混合物,具体化合物为二氯化镁、二溴化镁、二碘化镁、氯化苯氧基镁、氯化异丙氧基镁、氯化丁氧基镁等。其中以二氯化镁为最好。溶剂体系中所述的有机环氧化合物包括碳原子数是2~8的脂肪族烯烃、二烯烃、卤代脂肪族烯烃或二烯烃的氧化物、缩水甘油醚、内醚等化合物。具体化合物如:环氧乙烷、环氧丙烷、环氧丁烷、环氧氯丙烷、甲基缩水甘油醚、二缩水甘油醚、四氢呋喃等等。其中,较好的是环氧乙烷、环氧丙烷、环氧氯丙烷、四氢呋喃,以四氢呋喃、环氧氯丙烷为最好。溶剂体系中所述的有机磷化合物包括正磷酸或亚磷酸的烃基酯或卤化烃基酯。具体如:正磷酸三甲酯、正磷酸三乙酯、正磷酸三丁酯、亚磷酸三苯酯、亚磷酸三甲酯、亚磷酸三乙酯、亚磷酸三丁酯、亚磷酸三苯酯、亚磷酸苯甲酯等。其中较好的是正磷酸三甲酯、正磷酸三乙酯和正磷酸三丁酯,正磷酸三丁酯为最好。为了使溶解更加充分,在该溶剂体系中可任选地加入惰性稀释剂,通常这种惰性稀释剂包括芳烃类化合物或烷烃类化合物,芳烃类化合物包括苯、甲苯、二甲苯、一氯代苯、二氯代苯、三氯代苯、一氯甲苯及其衍生物;烷烃包括3~20个碳原子的直链烷烃、支链烷烃或环烷烃中的一种或它们的混合物,如丁烷,戊烷,己烷,环己烷,庚烷等,只要有助于卤化镁溶解的都可以使用。上述的惰性稀释剂可单独使用,也可组合使用。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有机醇化合物包括碳原子数为I~10的直链、支链或环烷基的醇、碳原子数为6~20含有芳基的醇或卤代醇。醇的例子包括脂肪醇:甲醇、乙醇、丙醇、异丙醇、丁醇、异丁醇、丙三醇、己醇、2-甲基戊醇、2-乙基丁醇、正庚醇、正辛醇、癸醇等;环烷醇,如环己醇、甲基环己醇等;芳香醇,如苯甲醇、甲基苯甲醇、α-甲基苯甲醇、α,α-二甲基苯甲醇等。优选乙醇、丁醇、2-乙基己醇、丙三醇。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钛的化合物通式为Ti (OR)aXb,其中R为C1~C14的脂肪烃基或芳基,X为卤素,a是整数,O SaS 4,b是整数,O Sb <4,a+b=3或4,具体化合物包括:TiCl4, TiBr4, TiCl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苟清强郭子芳周俊领王洪涛张韬毅俸艳芸杨红旭李颖朱孝恒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