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舱总成、车身框架以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368997 阅读:1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1-09 14: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前舱总成、车身框架以及车辆。该前舱总成包括前减震器座,以及用于分隔车辆的前舱和乘员舱的前围板,前围板设置在前减震器座的靠近车头的一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前围板的位置前移,使其设置在所述前减震器座的靠近车头的一侧,从而增大乘员舱的空间,提升乘员的舒适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车辆领域,并且更为具体地,涉及一种前舱总成、车身框架以及车辆
技术介绍
随着车辆工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现代车辆的要求不只停留在作为简单的代步工具,更注重车辆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所以对车辆的结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车辆的结构设计中,车身框架的小型化和合理化布置是汽车领域的研究热点。随着车身小型化的需要,车身框架越来越紧凑,这样会导致乘员舱的空间越来越小,对于身材比较高的乘员来说,过小的乘员舱会带来一定的不舒适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前舱总成、车身框架以及车辆,以增大乘员舱的空间,提升乘员的舒适感。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车辆的前舱总成,所述前舱总成包括前减震器座,以及用于分隔所述车辆的前舱和乘员舱的前围板,所述前围板设置在所述前减震器座的靠近车头的一侧。现有技术中,前围板设置在前减震器座的靠近车尾的一侧,本技术将前围板的位置前移,使其设置在所述前减震器座的靠近车头的一侧,从而增大乘员舱的空间,提升乘员的舒适度。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车身框架,所述车身框架包括如第一方面所述的前舱总成。现有技术中,前围板设置在前减震器座的靠近车尾的一侧,本技术将前围板的位置前移,使其设置在所述前减震器座的靠近车头的一侧,从而增大乘员舱的空间,提升乘员的舒适度。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车身框架还包括:地板纵梁总成,所述地板纵梁总成包括地板纵梁;后纵梁框架总成,所述后纵梁框架总成包括后纵梁,所述后纵梁与所述地板纵梁通过连接件相连。从后纵梁到地板纵梁具有急剧的高度落差,因此,现有技术一般将二者分离设置,本技术利用连接件将后纵梁与地板纵梁相连在一起,能够形成具有贯通结构的纵梁,从而形成一条有效连贯的传力路径,有利于车辆发生正碰或偏置碰时力的传递。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连接件包括纵梁延伸板和纵梁连接板,所述地板纵梁、所述纵梁延伸板、所述纵梁连接板以及所述后纵梁均形成包括侧板和地板的凹槽结构;所述地板纵梁的侧板与所述纵梁延伸板的第一端的侧板相连,所述地板纵梁的底板与所述纵梁延伸板的第一端的底板相连;所述纵梁延伸板的第二端的侧板与所述纵梁连接板的第一端的侧板相连,所述纵梁延伸板的第二端的底板与所述纵梁连接板的第一端的底板相连;所述纵梁连接板的第二端的侧板与所述后纵梁的侧板相连,所述纵梁连接板的第二端的底板与所述后纵梁的底板相连。本技术利用具有凹槽结构的连接件将地板纵梁和后纵梁连接在一起,这种连接方式操作简单,能够提高纵梁的组装效率。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后纵梁和所述地板纵梁在竖直方向的高度差大于175毫米,且所述后纵梁和所述纵梁连接板之间的夹角小于110度。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前舱总成包括前纵梁,所述前纵梁与所述地板纵梁连接,从而使得所述前纵梁、所述地板纵梁和所述后纵梁形成前后贯通的纵梁结构。本技术将前纵梁和地板纵梁连接在一起,从而使得前纵梁、地板纵梁和后纵梁形成前后贯通的纵梁结构,进一步提升了车辆的防撞性能。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前纵梁和所述地板纵梁均形成包括侧板和底板的凹槽结构,所述前纵梁的侧板与所述地板纵梁的侧板相连,所述前纵梁的底板与所述地板纵梁的底板相连。本技术中的前纵梁和地板纵梁均具有凹槽结构,并利用该凹槽结构将二者连接在一起,这种连接方式操作简单,能够提高纵梁的组装效率。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车身框架为全铝车身框架。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地板纵梁包括左地板纵梁和右地板纵梁,所述左地板纵梁和所述右地板纵梁呈对称设置,形成八字形结构。第三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如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提供的车身框架。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三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车辆为电动汽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能够实现如下技术效果:本技术将前围板的位置前移,使其设置在所述前减震器座的靠近车头的一侧,从而增大乘员舱的空间,提升乘员的舒适度。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身框架的立体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身框架的分解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前纵梁、地板纵梁和后纵梁的连接关系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身框架的侧视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身框架的俯视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后纵梁框架总成的结构图。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地板纵梁和后纵梁的连接关系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地板纵梁和后纵梁之间的连接件的具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应当理解,这里使用的术语“车辆”或“车辆的”或者其它类似术语包括通常的机动车辆,比如包括运动型多用途车(SUV)的客车,公共汽车,卡车,各种商用车辆等,并且包括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氢动力汽车和其它替代燃料(例如,从除石油以外的资源得到的燃料)汽车。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身框架40可以包括以下部件中的部分或全部部件:前舱总成1、前地板总成2、后地板总成3、后纵梁框架总成4、电池舱总成5(或称电池托架总成)、地板纵梁总成6、门槛总成7等。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对车身框架40中的部件的连接方式不作具体限定。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车身框架40中的部分或全部部件以铆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或者,所述车身框架40中的部分或全部部件可以使用自冲铆(Self-PiercingRiveting,SPR)技术连接在一起。或者,所述车身框架40中的部分或全部部件以焊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或者,所述车身框架40中的部分或全部部件可以采用冷金属过渡(ColdMetalTransfer,CMT)技术连接在一起。或者,所述车身框架40中的部件可以采用SPR和CMT技术相结合的方式连接在一起。下面对前舱总成1的具体结构进行详细描述。参见图1和2,前舱总成1包括前减震器座8,以及用于分隔车辆的前舱和乘员舱的前围板9,前围板9设置在前减震器座8的靠近车头的一侧。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前减震器座8位于乘员舱中。现有技术中,前围板设置在前减震器座的靠近车尾的一侧,本技术实施例将前围板的位置前移,使其设置在所述前减震器座的靠近车头的一侧,从而增大乘员舱的空间,提升乘员的舒适度。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3,前舱总成1可以包括前舱总成本体和前纵梁17,上文提到的前减震器座8和前围板9属于前舱总成本体的一部分,前纵梁17位于前舱总成本体的底部。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对前减震器座8的材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前舱总成、车身框架以及车辆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的前舱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舱总成包括前减震器座,以及用于分隔所述车辆的前舱和乘员舱的前围板,所述前围板设置在所述前减震器座的靠近车头的一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的前舱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舱总成包括前减震器座,以及用于分隔所述车辆的前舱和乘员舱的前围板,所述前围板设置在所述前减震器座的靠近车头的一侧。2.一种车辆的车身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框架包括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舱总成。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框架还包括:地板纵梁总成,所述地板纵梁总成包括地板纵梁;后纵梁框架总成,所述后纵梁框架总成包括后纵梁,所述后纵梁与所述地板纵梁通过连接件相连。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包括纵梁延伸板和纵梁连接板,所述地板纵梁、所述纵梁延伸板、所述纵梁连接板以及所述后纵梁均形成包括侧板和地板的凹槽结构;所述地板纵梁的侧板与所述纵梁延伸板的第一端的侧板相连,所述地板纵梁的底板与所述纵梁延伸板的第一端的底板相连;所述纵梁延伸板的第二端的侧板与所述纵梁连接板的第一端的侧板相连,所述纵梁延伸板的第二端的底板与所述纵梁连接板的第一端的底板相连;所述纵梁连接板的第二端的侧板与所述后纵梁的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东辉闫禄平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车和家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