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的前部车体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241305 阅读: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21 17:48
本发明专利技术以提高将前舱壁向左右的车体框架前部嵌合、固定时的工作效率为目的。将框状的前舱壁(15)从前方嵌合到设置在左右车体框架前部的左右的第1支架(32)间的固定位置上,由从车宽方向外侧插入的第1螺栓(33)将前舱壁(15)的左右两侧部固定在左右的第1支架(32)上。此时,由于左右的第1支架(32)具有前端向车宽方向外侧张开,能够将前舱壁(15)引导至固定位置的引导部(32d),因此只要将前舱壁(15)从前方嵌入左右的第1支架(32)之间,即可由引导部(32d)自动将前舱壁(15)引导至固定位置,从而易于进行由第1螺栓(33)固定前舱壁(15)的工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汽车的前部车体结构,其为将框状的前舱壁从前方嵌合到设置在左右车体框架前部的第1支架间的固定位置上,由从车宽方向外侧插入的第1螺栓将上述前舱壁的左右两侧部固定在上述左右的第1支架上。
技术介绍
下列专利文献1至3公开了一种技术,将能够支承发动机的散热器等的框状的前舱壁事先组装,再用螺栓将该前舱壁固定在左右的前侧架的前端。如此,通过使前舱壁相对于前侧架能够安装和拆卸,使工作人员能够从拆卸下前舱壁形成的开口进入发动机室(设置发动机的舱室),从而易于进行对发动机的零件安装等工作。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技术专利公开公报特开昭63-78885号【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技术专利公报第3266735号【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技术专利公报第4320872号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由于事先组装好的前舱壁具有相当大的重量,在用螺栓将其固定在前侧架的前端时,发生了对齐前侧架的螺栓孔和前舱壁的螺栓孔的工作效率差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情况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高将前舱壁向左右的车体框架前部嵌合、固定时的工作效率。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1是一种汽车的前部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将框状的前舱壁从前方嵌合到设置在左右的车体框架前部的左右的第1支架间的固定位置上,由从车宽方向外侧插入的第1螺栓将所述前舱壁的左右两侧部固定在所述左右的第1支架上,所述左右的第1支架具有前端向车宽方向外侧张开,将所述前舱壁引导至所述固定位置的引导部。在技术方案1的基础上,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2是一种汽车的前部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舱壁具有拥有闭合截面部且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上部横梁和下部横梁,以及拥有开放截面部且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左竖梁和右竖梁,所述车体框架由左右的前侧架和从所述左右的前侧架的前端向下方延伸的左右的副车架安装支柱构成,用所述第1螺栓将所述下部横梁在车宽方向上的两端部固定在所述副车架安装支柱的下端所设置的所述第1支架上,再用从前方插入的第2螺栓将所述左竖梁和所述右竖梁在上下方向的中间部,固定在所述前侧架的前端上设置的第2支架上。在技术方案2的基础上,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3是一种汽车的前部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具有隔着所述左竖梁和所述右竖梁被从前方固定在所述副车架安装支柱的前端的左右的保险杠延伸部,将所述第2支架以从所述保险杠延伸部的上端向上方突出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前侧架的前端上。在技术方案2或技术方案3的基础上,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4是一种汽车的前部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支架具有朝向后方且固定在副车架安装支柱上的第1表面、朝向车宽方向内侧且固定在下部横梁的车宽方向外表面上的第2表面和朝向下方且支承保险杠表面的第3表面。在技术方案2至技术方案4任意一项的基础上,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5是一种汽车的前部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下部横梁的车宽方向的两端部分别插入所述左竖梁的下端和所述右竖梁的下端部构成箱型构造。在技术方案2至技术方案5任意一项的基础上,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6是一种汽车的前部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由所述上部横梁与位于所述左右的前侧架上方的所述左竖梁的上部以及所述右竖梁的上部构成闭合截面的门型构造。在技术方案2至技术方案6任意一项的基础上,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7是一种汽车的前部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由所述第2螺栓固定的所述左竖梁和所述右竖梁的后表面,和所述副车架安装支柱的前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前侧架1和副车架安装支柱13构成本专利技术的车体框架。【专利技术效果】采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1,将框状的前舱壁,从前方嵌合到设置在左右车体框架前部的左右的第1支架间的固定位置上,由从车宽方向外侧插入的第1螺栓将前舱壁的左右两侧部固定在左右的第1支架
上。此时,由于左右的第1支架具有前端向车宽方向外侧张开,能够将前舱壁引导至固定位置的引导部,因此只要将前舱壁从前方嵌入左右的第1支架之间,即可由引导部自动将前舱壁引导至固定位置,从而易于进行由第1螺栓固定前舱壁(15)的工作。采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2,由于前舱壁15拥有具有闭合截面部,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上部横梁16和下部横梁17,以及拥有具有开放截面部,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左竖梁18和右竖梁19,因此能够在由闭合截面部确保前舱壁15强度的同时,由开放截面部实现轻量化。另外,车体框架由左右的前侧架和从所述左右的前侧架的前端向下方延伸的左右的副车架安装支柱(13)构成,用所述第1螺栓将所述下部横梁在车宽方向上的两端部固定在所述副车架安装支柱的下端所设置的所述第1支架上,用从前方插入的第2螺栓将所述左竖梁和所述右竖梁在上下方向的中间部,固定在所述前侧架的前端上设置的第2支架上,因此,不只是由4根螺栓即可牢固地固定前舱壁15,还能够由具有闭合截面的高强度的下部横梁17在车宽方向上连接左右的副车架安装支柱从而能够提高车体的强度。并且在被施加从前面碰撞的碰撞负载时,具有开放截面部的左右竖梁易于被压塌变形,因此能够确保其崩溃以提高碰撞能量的吸收性能。采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3,具有隔着所述左竖梁和所述右竖梁被从前方固定在所述副车架安装支柱的前端的左右的保险杠延伸部,并将所述第2支架以从所述保险杠延伸部的上端向上方延伸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前侧架的前端上,因此在最初用第2螺栓将前舱壁固定在第2支架上之后,在隔着所述左竖梁和所述右竖梁将保险杠延伸部固定在副车架安装支柱上时,能够避免第2支架、第2螺栓与保险杠延伸部互相干扰。采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4,第1支架具有朝向后方,固定在副车
架安装支柱的第1表面、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固定在下部横梁的车宽方向外表面上的第2表面和朝向下方,支承保险杠表面的第3表面,因此第1表面、第2表面和第3表面能够互相增强,提高第1支架的强度。采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5,下部横梁的车宽方向的两端部分别插入左竖梁的下端和右竖梁的下端部构成箱型构造,因此能够提高被第1螺栓固定在第1支架上的前舱壁的下部的刚性。采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6,因为位置高于左右的前侧架上方的左竖梁的上部和右竖梁的上部与上部横梁构成闭合截面的门型构造,因此能够提高前舱壁上部的刚性,能够更加坚固地支承机罩的前端或机罩锁。采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7,由所述第2螺栓固定的所述左竖梁和所述右竖梁的后表面,和所述副车架安装支柱的前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由此,左右竖梁的后表面和副车架安装支柱的前表面之间因毛细现象不易进水,因而能够防止生锈。附图说明图1为汽车的车体前部的立体图。图2为图1的方向2的向视图。图3为前舱壁的立体图。图4为表示给图1的内容安装上保险杠延伸部和保险杠的状态的立体图。图5为图4方向5的向视图。图6为副车架安装支柱的前板和连接部件的立体图。图7为图1的7的部分的放大图。图8为图7的8-8线的剖视图。图9为图5的9-9线的剖视图。图10为图2的10-10线的剖视图。图11为从前面碰撞时的作用说明图。附图标记说明11:前侧架(车体架);13:副车架安装支柱(车体架);15:前舱壁;16:上部横梁;17:下部横梁;18:左竖梁;19:右竖梁;20:保险杠延伸部;24a:车宽方向外表面;32:第1支架;32a:第1表面;32b:第2表面;32c:第3表面;32d:引导部;3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汽车的前部车体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的前部车体结构,将框状的前舱壁(15)从前方嵌合到设置在左右的车体框架前部的左右的第1支架(32)间的固定位置上,由从车宽方向外侧插入的第1螺栓(33)将所述前舱壁(15)的左右两侧部固定在所述左右的第1支架(32)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的第1支架(32)具有前端向车宽方向外侧张开,将所述前舱壁(15)引导至所述固定位置的引导部(32d)。

【技术特征摘要】
2015.06.10 JP 2015-1171981.一种汽车的前部车体结构,将框状的前舱壁(15)从前方嵌合到设置在左右的车体框架前部的左右的第1支架(32)间的固定位置上,由从车宽方向外侧插入的第1螺栓(33)将所述前舱壁(15)的左右两侧部固定在所述左右的第1支架(32)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的第1支架(32)具有前端向车宽方向外侧张开,将所述前舱壁(15)引导至所述固定位置的引导部(32d)。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部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舱壁(15)具有拥有闭合截面部且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上部横梁(16)和下部横梁(17),以及拥有开放截面部且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左竖梁(18)和右竖梁(19),所述车体框架由左右的前侧架(11)和从所述左右的前侧架(11)的前端向下方延伸的左右的副车架安装支柱(13)构成,用所述第1螺栓(33)将所述下部横梁(17)在车宽方向上的两端部固定在所述副车架安装支柱(13)的下端所设置的所述第1支架(32)上,用从前方插入的第2螺栓(36)将所述左竖梁(18)和所述右竖梁(19)在上下方向的中间部,固定在所述前侧架(11)的前端上设置的第2支架(35)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部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藤森胜哉中村邦彦鬼原诚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