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横臂悬架及具有该双横臂悬架的车体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887485 阅读: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4-05 16: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横臂悬架,包括上控制臂构件、下控制臂构件和连接在上控制臂构件和下控制构臂件之间的纵转向节,上控制臂构件包括第一上控制臂和第二上控制臂;纵转向节的上端部具有上端第一连接部和上端第二连接部,第一上控制臂的一端连接在上端第一连接部上,第二上控制臂的一端连接在上端第二连接部上;下控制臂构件包括第一下控制臂和第二下控制臂;纵转向节的下端部具有下端第一连接部和下端第二连接部,第一下控制臂的一端连接在下端第一连接部上,第二下控制臂的一端连接在下端第二连接部上。其还公开了一种车体设备。通过缩短主销扰动臂长C1D,则对转向轴线的力矩减小,减小方向盘上的振动,使驱动跑偏得到极大地改善。(*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双横臂悬架,包括上控制臂构件、下控制臂构件和连接在上控制臂构件和下控制构臂件之间的纵转向节,上控制臂构件包括第一上控制臂和第二上控制臂;纵转向节的上端部具有上端第一连接部和上端第二连接部,第一上控制臂的一端连接在上端第一连接部上,第二上控制臂的一端连接在上端第二连接部上;下控制臂构件包括第一下控制臂和第二下控制臂;纵转向节的下端部具有下端第一连接部和下端第二连接部,第一下控制臂的一端连接在下端第一连接部上,第二下控制臂的一端连接在下端第二连接部上。其还公开了一种车体设备。通过缩短主销扰动臂长C1D,则对转向轴线的力矩减小,减小方向盘上的振动,使驱动跑偏得到极大地改善。【专利说明】一种双横臂悬架及具有该双横臂悬架的车体设备
本技术涉及汽车底盘系统
,尤其涉及一种双横臂悬架及具有该双横臂悬架的车体设备。
技术介绍
悬架的作用是弹性地将车轮与车身连接,传递一切垂直、纵向、侧向的力及其力矩,缓和行驶过程中车身受到的来自路面的冲击,衰减由此引起的振动,并起导向作用,使车轮按一定轨迹相对车身跳动,保证乘员舒适与货物完好。在汽车悬架系统中,根据左右两侧车轮的运动是否相互关联,可分为非独立悬架和独立悬架两大类型。其中,独立悬架由于具有左右两侧车轮的运动关系相对独立、汽车行驶平顺性较高、能够为发动机提供更大空间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双横臂悬架是一种典型的独立悬架,因导向机构由上下两个A型控制臂组成,因此称为双横臂悬架,又称双叉臂悬架。如图1所示,其为典型双横臂悬架单侧(左右侧结构对称)控制臂结构示意图,r、2'为上控制臂;3'、4'为下控制臂;5'、6'为转向节;V、8'、9'、10'为橡胶衬套;11'为车轮轮胎总成;12'为车身副车架。A'为上控制臂与转向节5'的连接点;B'为下控制臂与转向节5'的连接点;C'为车轮轴线与A' B'连线的交点;D'为车轮中心点;E'、F'为上控制臂与车身副车架12'的连接点;G'、H'为下控制臂与车身副车架12'的连接点;0' 0',为车轮中心面;A' B'连线为主销轴线,C' D'为主销扰动臂长。上述各零件的连接方式如下:上控制臂(I'、2')通过球铰链与转向节(5'、6')刚性连接在A'点;上控制臂(I'、2')通过橡胶衬套(7'、8')与车身副车架12'分别刚性连接在E'、F'点,;下控制臂(3'、4')通过球铰链连接与转向节(5'、6')刚性连接在B'点;下控制臂(3'、4')通过橡胶衬套(9' AO1 )与车身副车架12'分别刚性连接在G'、H'点。由于上下控制臂(3'、4')占用汽车前舱较多的横向空间,因此广泛应用于前置后驱汽车上。但由于双横臂悬架受到底盘布置及其自身物理结构的限制,无法将控制臂的球铰链与车轮布置得太靠近,造成主销扰动臂长较长(如图1所示C' D'距离),一般在35mm至45mm之间,主销扰动臂是产生平顺路面行驶时的方向盘振动和加速跑偏现象的主要因素,一般希望越短越好。主要原因如下:车辆高速行驶时,车轮轮胎及制动盘总成由于运动不平衡,会产生绕主销扰动臂周期旋转的离心力,该离心力可以分解到车辆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上下方向的周期性的离心力会使车辆产生垂直振动,但由于有减振器及其与车身连接的弹性衬套,可以较好的隔离该振动。前后方向的周期性的离心力通过主销扰动臂对转向轴线产生周期性力矩,使方向盘产生振动,主销扰动臂越长,则对转向轴线的力矩越大,方向盘上的振动越强烈。当车辆加速时,传动轴在车轮中心处的驱动力也会产生绕主销轴线的转矩,主销扰动臂越长则转矩越大,当左右轮输出力矩大小不等或左右侧扰动臂长不等时,会导致左右侧绕主销轴线的转矩大小不等,这样会使方向盘产生转动,导致车辆跑偏。主销扰动臂越长,则对驱动力矩越大,跑偏越严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能够减小主销扰动臂长度,结构简单的一种双横臂悬架及具有该双横臂悬架的车体设备。本技术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双横臂悬架,包括上控制臂构件、下控制臂构件和连接在所述上控制臂构件和所述下控制臂构件之间的纵转向节,所述上控制臂构件包括相互独立的第一上控制臂和第二上控制臂;所述纵转向节的上端部具有上端第一连接部和上端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上控制臂的一端连接在所述上端第一连接部上,所述第二上控制臂的一端连接在所述上端第二连接部上;所述下控制臂构件包括相互独立的第一下控制臂和第二下控制臂;所述纵转向节的下端部具有下端第一连接部和下端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下控制臂的一端连接在所述下端第一连接部上,所述第二下控制臂的一端连接在所述下端第二连接部上。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上控制臂的延长线和所述第二上控制臂的延长线相交,所述第一下控制臂的延长线和所述第二下控制臂的延长线相交。进一步地,所述下控制臂构件的长度大于所述上控制臂构件的长度。本技术技术方案还提供一种车体设备,包括车身副车架总成、轮胎总成、横转向节和双横臂悬架,所述车身副车架总成在不同位置分别设置有车身第一连接部、车身第二连接部、车身第三连接部和车身第四连接部,所述双横臂悬架包括上控制臂构件、下控制臂构件和连接在所述上控制臂构件和所述下控制臂构件之间的纵转向节,所述上控制臂构件包括相互独立的第一上控制臂和第二上控制臂;所述纵转向节的上端部具有上端第一连接部和上端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上控制臂的一端连接在所述上端第一连接部上,其另一端连接在所述车身第一连接部上;所述第二上控制臂的一端连接在所述上端第二连接部上,其另一端连接在所述车身第二连接部上;所述下控制臂构件包括相互独立的第一下控制臂和第二下控制臂;所述纵转向节的下端部具有下端第一连接部和下端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下控制臂的一端连接在所述下端第一连接部上,其另一端连接在所述车身第三连接部上;所述第二下控制臂的一端连接在所述下端第二连接部上,其另一端连接在所述车身第四连接部上;所述纵转向节通过所述横转向节与所述轮胎总成连接在一起。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上控制臂的延长线和所述第二上控制臂的延长线相交形成有上部交点,该上部交点位于靠近所述轮胎总成侧;所述第一下控制臂的延长线和所述第二下控制臂的延长线相交形成有下部交点,该下部交点位于靠近所述轮胎总成侧。进一步地,所述上部交点与所述下部交点之间的连线与所述轮胎总成的轮轴线相交形成有主销扰动交点,所述主销扰动交点与所述轮胎总成的中心点之间距离在15mm-25mm 之间。进一步地,该车体设备还包括减震弹簧,所述减震弹簧安装在所述上控制臂构件的上方。进一步地,该车体设备还包括减震器,所述减震器的下端与所述下控制臂构件相连接,其上端与所述减震弹簧相连接。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将传统双横臂悬架上下控制臂分别用两个相互独立的控制臂代替,可大大缩短主销扰动臂长,有效地解决了双横臂悬架由于受到自身物理结构的限制无法将控制臂的球铰链布置得与车轮太靠近的难题;显著降低了汽车在平顺路面的方向盘抖动;改善了汽车加速跑偏现象。【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带有双横臂悬架的车体设备的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双横臂悬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具有图2所示的双横臂悬架的车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横臂悬架,包括上控制臂构件、下控制臂构件和连接在所述上控制臂构件和所述下控制臂构件之间的纵转向节,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控制臂构件包括相互独立的第一上控制臂和第二上控制臂;?所述纵转向节的上端部具有上端第一连接部和上端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上控制臂的一端连接在所述上端第一连接部上,所述第二上控制臂的一端连接在所述上端第二连接部上;?所述下控制臂构件包括相互独立的第一下控制臂和第二下控制臂;?所述纵转向节的下端部具有下端第一连接部和下端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下控制臂的一端连接在所述下端第一连接部上,所述第二下控制臂的一端连接在所述下端第二连接部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章林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