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兼具气液分离功能的纯逆流板壳式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779604 阅读:110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3-17 21:06
一种兼具气液分离功能的纯逆流板壳式换热器,包括壳体和安装在壳体内的换热板束,所述壳体和换热板束之间的空间内设有化雾器。所述壳体内的冷介质输入端设有分离器。所述壳体的上、下封头上设有热、冷介质流入接管,该壳体的上、下部设有冷、热介质流出接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介质换热、净化、分离均在同一个壳体内完成而使得结构紧凑,充分利用了板壳式热交换器的内部空间及结构优势,将气体的换热和气液的分离、净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不额外增加设备的情况下,在原有热交器设备上即单壳内实现换热气体的净化处理。(*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兼具气液分离功能的纯逆流板壳式换热器
本技术属于装备开发与制造
,涉及一种纯逆流板壳式换热器,尤其是一种兼具气液分离功能的纯逆流板壳式换热器。
技术介绍
在目前国际范围内,板壳式热交换器是一种先进的热交换器,具有抗压、耐高温、换热性能优良等特点,能实现气一气、气一液换热,因而在许多场合板壳式热交换器代替管壳式热交换器。在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由于气相温度、压力的变化,往往会从气相中液化出液相、甚至凝结成固体状的杂质颗粒,而这些非气相对下游的生产而言,往往增加了下游工艺的复杂性,在进入下一工艺之前需对其进行净化处理,当前普遍的做法是在完成换热工艺后,将其通入气液分离器进行分离处理。如此势必会再造成设备数量的增加,设备占地面积的增大,对生产厂家而言无疑要加大生产成本的投入。例如名称为一种高效换热分离器的中国专利CN201220244987.8就采用双壳结构,换热器壳体与分离器壳体彼此分离,此种结构不仅带来了加工制造的难度,而且由于接管数量多,造成加工成本的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在一个壳体内既可以实现换热,同时又可以实现气体净化、气液分离的装置。为此,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兼具气液分离功能的纯逆流板壳式换热器,包括壳体和安装在壳体内的换热板束,所述壳体和换热板束之间的空间内设有化雾器。所述壳体内的冷介质输入端设有分离器。所述壳体的上、下封头上设有热、冷介质流入接管,该壳体的上、下部设有冷、热介质流出接管。本技术的介质换热、净化、分离均在同一个壳体内完成而使得结构紧凑,充分利用了板壳式热交换器的内部空间及结构优势,将气体的换热和气液的分离、净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不额外增加设备的情况下,在原有热交器设备上即单壳内实现换热气体的净化处理。换热装置采用板壳式结构,使换热效率高、设备占地面积小。而且由于将传统板壳式换热器的剩余空间应用于气液分离,实现了换热器的多功能发挥,因而降低了设备的制造成本,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本技术可应用于石油、化工、电站等行业,是一种大型节能减排设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流程示意图。图中黑色箭头代表热流体的流动路径,白色箭头代表冷流体的流动路径。【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图2所示,:一种兼具气液分离功能的纯逆流板壳式换热器,包括上下封头、上下筒体、板束、膨胀节、分离器、化雾器、裙座、接管等部件。上下封头、上下筒体以及接管构成本技术换热器的外壳,板束、膨胀节、分离器以及化雾器为本技术换热器的内件。设备上封头5焊接在上筒体20端部,设备上封头5上设有热介质的入口一上中心管1,冷介质的出口一冷介质出口接管22设在上筒体20上。同时为了便于设备的安装制造及检修,在上筒体20上设有上人孔7。设备下封头6焊接在下筒体上16端部,在下筒体16上设有下人孔8,热介质的出口一液相流出的通道为液体出口接管14、气相流出的通道为气体出口接管19,冷介质的入口一下中心管2设在设备下封头6上,两种介质呈纯逆流流动。冷、热介质的热量交换主要在板束10上完成,板束10为薄波纹板制造,板束10的两端分别设有板束上封头21以及板束下封头12,在上、下板束封头附近焊接有膨胀节,在板束10的中上部焊接有管板9。板束10通过管板9固定在换热器上,管板9、上下筒体通过设备法兰由螺栓连接在一起。板束10安装在由上、下筒体20、16组成的壳体内,壳体的截面为圆形,板束10的截面为四边形,四边形位于圆形内,因而在壳体与板束10之间有大量的剩余空间,这些空间构成本技术热介质的气液分离空间。各级化雾器,本技术中设有第一、第二、第三级化雾器15、17、18位于板束10与壳体之间,化雾器的作用是将气体中的小液滴进一步凝聚成液体,然后顺板束10流下。分离器13安装在壳体内,位于板束热介质出口 23的下方,作用同于化雾器。本技术的热介质由上中心管I流入,经过上膨胀节3、板束上封头21进入板束10,经板束10冷却后的热介质由板束热介质出口 23流出。比重较轻、流速较慢的热介质经过壳体与板束10之间的间隙向上流动,在化雾器的作用下,热介质中的小液滴聚集成液体,沿板束10流下,热介质中的气体继续向上流动;比重较重、流速较快的热介质经过分离器13的分离,液体向下流出分离器13,其中的气体沿分离器向上流动,同样受化雾器的作用其中的液体沿板束10流下,热介质中的气体继续向上流动。这样上升的气体由气体出口接管19流出本技术换热器,向下流动的液体由液体出口接管14流出本技术换热器。总之,热流体为直进侧出,冷流体为直进侧出,热流体出口为倾斜状或为竖直状。本技术的冷介质由下中心管2流入,经过下膨胀节4、板束下封头12进入板束10,经板束10的加热,冷介质由板束冷介质出口 24流出板束10,然后冷介质从冷介质出口接管22流出换热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兼具气液分离功能的纯逆流板壳式换热器,包括壳体和安装在壳体内的换热板束,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和换热板束之间的空间内设有化雾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兼具气液分离功能的纯逆流板壳式换热器,包括壳体和安装在壳体内的换热板束,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和换热板束之间的空间内设有化雾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兼具气液分离功能的纯逆流板壳式换热器,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延丰常春梅胡国栋
申请(专利权)人:甘肃蓝科石化高新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蓝滨石化设备有限责任公司兰州蓝亚石油化工装备工程有限公司机械工业兰州石油化工设备检测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