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转向管柱的下支架及汽车转向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677257 阅读: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2-15 03: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转向管柱的下支架及汽车转向机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的该下支架包括:顶板;连接在顶板下方、且平行相对的两个侧板;开设于顶板、并用于与仪表台固定连接的安装槽;装设在两个侧板之间、并用于与转向管柱转动连接的套管;可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提供的该下支架仍采用一体式结构,并能够在下部与转向管柱转动连接、在上部与仪表台固定连接。而且,该下支架仅需要借助相对充裕的纵向空间即可实现与仪表台的固定连接、而无需占用有限的横向空间来实现与仪表台的转动连接,因而能够降低装配难度;以及,该下支架利用耐久性相对高的套管实现与转向管柱的转动连接、而非耐久性不高的铆钉,因而能够提高装配的可靠性。(*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转向管柱的下支架及汽车转向机构
本技术涉及汽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转向管柱的下支架及汽车转向机构。
技术介绍
驾驶员通过操纵转向机构来改变转向轮的偏转角度,即可实现汽车行驶方向的改变。汽车转向机构中通常包括方向盘、转向轴、转向器、以及转向管柱和下支架。转向管柱通过其下支架装设在仪表台、并保持在倾斜状态,并且,倾斜的转向管柱的顶端支撑方向盘、底端朝向转向器;转向轴穿设于转向管柱内,且转向轴的两端分别伸出在转向管柱的顶端和底端之外、井分别连接方向盘和转向器。另外,为了实现方向盘位置的调节,通常要求转向管柱的长度和倾斜角度可调。其中,转向管柱的长度通常能够通过其本身所具有的伸縮功能来进行调节,但转向管柱的倾斜角度则需要依赖于转向管柱下支架来调节。 由此,现有的转向管柱下支架不但需要确保转向管柱在仪表台的装设,还需要确保所装设的转向管柱具有旋转自由度。对于上述需求,现有技术提供了两种转向管柱的下支架。其中一种下支架采用一体式结构,并在其下部与转向管柱固定连接、上部与仪表台转动连接,该下支架的结构如图1所示:该下支架10包括平行相対的两个侧板11、以及连接在两个侧板11之间的挡板12 ;为了实现与转向管柱的固定连接,每个侧板11的下边缘分别连接有位于该侧板11外侧的下安装板13,且每个下安装板13还开设有安装孔14 ;为了实现与仪表台的转动连接,两个侧板11之间装设有套管15。请在參见图1的同时再结合图2,当利用如图1所示的下支架10将转向管柱20装设在仪表台时:将螺钉21沿纵向方向穿过下安装板13所开设的安装孔14、并固定于转向管柱20,即可实现下支架10的下部与转向管柱20固定连接;将下支架10与仪表台(图中未示出)管梁所形成的对应安装结构横向对齐,再将一长螺栓沿横向方向穿设于套管15、并固定在仪表台的管梁所形成的对应安装结构内,即可利用套管15与长螺栓的转动连接而实现下支架10的上部与仪表台转动连接。这样,下支架10不但能够将转向管柱20倾斜装设在仪表台,而且还能够通过与仪表台的转动连接为转向管柱20提供可用于调节倾斜角度的旋转自由度。另ー种下支架采用分体式结构,并在其下部与转向管柱固定连接、上部与仪表台固定连接、且上部与下部之间转动连接,该下支架的结构如图3所示:为了实现与转向管柱的固定连接,该下支架30包括一下安装板31,且该下安装板31开设有安装孔32 ;为了实现与仪表台的固定连接,该下支架30包括一上安装板33,且该上安装板33开设有安装槽34 ;为了实现下支架30的上述两部分之间的转动连接,下安装板31的两侧具有下连接板35,上安装板33的两侧具有上连接板36,并且,上连接板35和下连接板36通过铆钉37转动连接,从而使得下安装板31能够相对于上安装板32转动。请在參见图3的同时再结合图4,当利用如图3所示的下支架30将转向管柱40装设在仪表台时:将螺钉沿纵向方向穿过下安装板31所开设的安装孔32、并固定于转向管柱40,SP可实现下支架20的下部与转向管柱20固定连接;将下支架20与仪表台(图中未示出)管梁所形成的对应安装结构纵向对齐,再将螺钉沿纵向方向穿过上安装板33所开设的安装槽32、并固定在仪表台的管梁所形成的对应安装结构内,即可实现下支架20的上部与仪表台固定连接。这样,下支架20不但能够将转向管柱40倾斜装设在仪表台,而且还能够通过其下安装板31与上安装板33之间的转动连接而为转向管柱40提供可用于调节倾斜角度的旋转自由度。上述的两种下支架均能够确保转向管柱在仪表台的装设、以及确保转向管柱具有可调节倾斜角度的旋转自由度,但是,上述的两种下支架分别具有以下的缺陷:对于如图1所示的下支架10来说,在装配时需要将ー长螺栓横向穿过下支架10的套管15,这样,在下支架10的外侧势必需要为长螺栓预留出足够的横向空间,然而,由于受到仪表台管梁的周围零部件布局限制,在下支架10的外侧所能够预留的横向空间的大小通常难以满足长螺栓的长度要求,从而导致在安装时不易将长螺栓穿设于套管15,进而导致该下支架10存在装配难度高的问题。对于如图3所示的下支架30来说,其虽然不存在上述的装配难度高的问题,但由于其下安装板31和上安装板33通过铆钉37实现转动连接,且铆钉37的強度在长期使用后会有一定的松动,因而会存在装配可靠性不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转向管柱的下支架及汽车转向机构,以降低装配难度、提高装配可靠性。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手段如下:一种汽车转向管柱的下支架,包括:顶板;连接在顶板下方、且平行相対的两个侧板;开设于顶板、并用于与仪表台固定连接的安装槽;[0031 ] 装设在两个侧板之间、并用于与转向管柱转动连接的套管。进一歩,所述顶板具有开ロ,在所述顶板下方平行相对的两个所述侧板连接在所述开ロ的相对两个侧边。进ー步,所述安装槽为两个、并分布在所述开ロ的相对两侧边的外侧。本技术还提供了ー种汽车转向机构,包括转向管柱,所述转向管柱通过如上所述的下支架装设在仪表台。进ー步,所述转向管柱形成有挂臂,所述挂臂套设于所述下支架的套管,并与所述套管转动连接。如上可见,本技术所提供的汽车转向管柱的下支架仍采用一体式结构,井能够在下部与转向管柱转动连接、在上部与仪表台固定连接。相比于现有一体式结构的下支架,本技术所提供的下支架仅仅是借助相对充裕的纵向空间来实现与仪表台的固定连接、而无需占用有限的横向空间来实现与仪表台的转动连接,因而能够降低装配难度、并通过与转向管柱的转动连接而确保转向管柱具有可调节倾斜角度的旋转自由度;相比于现有分体式结构的下支架,本技术所提供的下支架利用耐久性相对高的套管实现与转向管柱的转动连接、而不是利用铆钉实现分体部分之间的转动连接,因而能够提高装配的可靠性。【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一体式下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采用图1所示下支架的转向管柱机构示意图;图3为现有分体式下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采用图3所示下支架的转向管柱机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提供的转向管柱的下支架结构示意图;图6为采用图5所示的下支架的转向管柱机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范围。为了解决现有一体式下支架装配难度高,以及现有分体式下支架装配可靠性及耐久性低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转向管柱的下支架50,如图5所示并结合图6:转向管柱下支架50包括:顶板51,其中顶板51具有开ロ 55 ;连接在顶板51下方、且平行相対的两个侧板52,其中两个侧板52连接在开ロ 55的相对两个侧边开设于顶板51、并用于与仪表台(未示出)固定连接的两个安装槽53,其中,两个安装槽53分布在开ロ 55的相对两侧边的外侧;装设在两个侧板52之间、并用于与转向管柱60转动连接的套管54。进ー步如图6所示,本技术提供了ー种汽车转向机构,包括转向管柱60,转向管柱60下支架50装设在仪表台;其中,转向管柱60形成有挂臂61,挂臂61套设于下支架50的套管54,并与54套管转动连接。当利用如图5所示的下支架50将转向管柱60装设在仪表台时:将转向管柱60的挂臂61套设于下支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转向管柱的下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顶板;连接在顶板下方、且平行相对的两个侧板;开设于顶板、并用于与仪表台固定连接的安装槽;装设在两个侧板之间、并用于与转向管柱转动连接的套管。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转向管柱的下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顶板; 连接在顶板下方、且平行相対的两个侧板; 开设于顶板、并用于与仪表台固定连接的安装槽; 装设在两个侧板之间、并用于与转向管柱转动连接的套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具有开ロ,在所述顶板下方平行相对的两个所述侧板连接在所述开ロ的相对两个侧边。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阮士博
申请(专利权)人:一汽海马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