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9566700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1-15 20:4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发光装置,其包括光学透镜及发光二极管。光学透镜具有凹部、下表面、外出光面及散热通道,其中凹部从下表面往外出光面的方向延伸而形成内入光面,且散热通道从外出光面延伸至内入光面。发光二极管则对应凹部之处设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发光装置,其包括光学透镜及发光二极管。光学透镜具有凹部、下表面、外出光面及散热通道,其中凹部从下表面往外出光面的方向延伸而形成内入光面,且散热通道从外出光面延伸至内入光面。发光二极管则对应凹部之处设置。【专利说明】发光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发光装置,且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散热通道的发光装置。
技术介绍
传统发光装置包含发光二极管,为了让发光装置的出光符合一预期光色,通常都会在发光二极管的周围包覆一层荧光胶。然而,荧光胶会阻碍发光二极管的散热,再加上发光二极管的设置环境散热设计不佳时,发光二极管的温度会过高而影响到其出光光色。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光装置,具有好散热效果,可降低发光装置的温度。为达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发光装置。发光装置包括一光学透镜及一发光二极管。光学透镜具有一凹部、一下表面、一外出光面及一散热通道。凹部从下表面往外出光面的方向延伸而形成一内入光面,而散热通道从外出光面延伸至内入光面。发光二极管对应凹部之处设置。为了对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及其他方面有更佳的了解,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A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发光装置的外观图;图1B为图1A中沿方向1B-1B’的剖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光学透镜的剖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散热通道的剖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散热通道的剖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发光装置的外观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发光装置的外观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发光装置的外观图;图8A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发光装置的外观图;图8B为图8A中方向8B-8B’的剖视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00、200、300、400、500:发光装置110、210、310、410、510:光学透镜111,311:散热通道IlOb:下表面110r、210r、310r、510r:凹部110sl、510sl:外出光面110s2、510s2:内入光面110s3:连接处lllal:下开口llla2:上开口llla3:边缘Ills:内壁面112:定位柱113:定位孔120:发光二极管120u:出光面130:电路板312:第一子光学透镜313:第二子光学透镜510sla、510slb、510s2a:上表面510slc、510s2b:外侧面Al:夹角Cl:几何对称中心S1:光轴RP:交点【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照图1A,其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发光装置的外观图。发光装置100可应用于灯箱、路灯、台灯等各种需要光的装置。发光装置100包括至少一光学透镜110、至少一发光二极管120及电路板130。光学透镜110与发光二极管120成对地设于电路板130上。另一例中,可多个发光二极管120对应同一个光学透镜110配置。其它实施例中,发光装置100的发光二极管120及光学透镜110的数量可各为单个。光学透镜110具有凹部110r、下表面110b、外出光面IlOsl及散热通道111,其中凹部IlOr从下表面IlOb往外出光面IlOsl的方向延伸而形成一内入光面110s2,散热通道111从外出光面IlOsl延伸至内入光面110s2。由于散热通道111的设计,使发光二极管120的发热可通过散热通道111快速地散热至外界。根据模拟结果,相比较于省略散热通道111的设计,本例中的发光二极管120的正上方(较高或最高温处)温度降幅可达约2.5至8% ο光学透镜110的材料例如是玻璃、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 PC)、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 PMMA)或娃胶。发光二极管120对应凹部IlOr之处设置,例如,发光二极管120设于凹部IlOr的正下方。另一实施例中,发光二极管120的至少一部分设于凹部IlOr内,以降低发光装置100的整体厚度。请参照图1B,其绘示图1A中沿方向1B-1B’的剖视图。发光二极管120发射的光线L入射至内入光面110s2后,进入光学透镜110内,然后从外出光面IlOsl出光。外出光面IlOsl是曲面,例如是外凸且中间区域凹陷的弧面,使从外出光面IlOsl出光的光线L扩散。另一实施例中,外出光面IlOsl可由平面、曲面或其组合所构成。不同几何轮廓的外出光面IlOsl可使出光呈聚光、扩光、改变光线的出光角度及/或范围。内入光面110s2例如是曲面,如内凹弧面,然其也可由平面、曲面或其组合所构成的表面。发光装置100还包括至少一定位柱112,其设于光学透镜110的下表面IlOb上。光学透镜110的一端通过定位柱112定位于电路板130上的定位孔131。此外,光学透镜110与定位柱112可一体成形,然而也可分别制作后,采用例如是粘合或卡合方式结合一起。光学透镜110具有一几何对称中心Cl,光学透镜110的几何轮廓相对此几何对称中心Cl呈对称。上述散热通道111经过光学透镜110的几何对称中心Cl,然此非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散热通道111也可从外出光面IlOsl的任意处延伸至凹部IlOr的内入光面110s2。此外,光学透镜110可采用几何对称中心Cl几乎重叠于发光二极管120的光轴SI的方式设于电路板130上,然几何对称中心Cl也可与光轴S I左右相隔一距离。如图1B的放大图所示,散热通道111于内入光面110s2露出一下开口 lllal,发光二极管120具有出光面120u,出光面120u与发光二极管120的光轴SI交于一交点RP,交点RP至下开口 Illal的边缘llla3的连线与光轴SI之间的夹角Al较佳地小于5度,然而也可大于5度。详细而言,若夹角Al太小,则散热效果降低;若夹角Al太大,虽然散热效果提升,但散热通道111可能导致光学暗带的产生。当夹角Al约为5度时,可兼顾散热效果及光学品质。然而,夹角Al的值可视实际需求决定,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不加以限制。请参照图2,其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光学透镜的剖视图。散热通道111与内入光面110s2的连接处110s3平滑,即散热通道111的内壁面Ills与内入光面110s2平滑地连接,其连接处110s3在几何上相切或接近相切。上述实施例中,散热通道111是圆柱孔,然而此非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以下举例说明。请参照图3,其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散热通道的剖视图。本例中,散热通道111是锥柱孔。散热通道111于外出光面IlOsl露出一上开口 llla2,而于内入光面110s2露出一下开口 lllal,上开口 llla2的面积大于下开口 Illal的面积。散热通道111的横截面积从上开口 llla2往下开口 Illal的方向是渐缩或其它任何形式的变化。请参照图4,其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散热通道的剖视图。本实施例中,散热通道111的上开口 llla2的面积小于下开口 Illal的面积。散热通道111的横截面积从上开口 llla2往下开口 Illal的方向是渐扩或其它任何形式的变化。此外,虽然上述散热通道111的剖面形状是以圆形为例说明,然也可为直线、曲线或其组合所组成的形状,如多边形、弧形或椭圆形等。请参照图5,其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发光装置的外观图。发光装置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光装置,包括:光学透镜,具有凹部、下表面、外出光面及散热通道,该凹部从该下表面往该外出光面的方向延伸而形成一内入光面,该散热通道从该外出光面延伸至该内入光面;以及发光二极管,对应该凹部之处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峰荣
申请(专利权)人:隆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