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安全带织带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455989 阅读: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3-12-18 18:41
一种安全带织带结构,包括织带本体,还包括胸腹保护装置,胸腹保护装置的竖直截面为倒V字型结构,胸腹保护装置固定于织带与车辆乘员胸腹相接触的位置处,包括第一连接端与第二连接端,第一连接端与第二连接端为板状连接端口,第一连接端与第二连接端对应织带分别设有安装孔,第一连接端与第二连接端分别穿过织带后二者在织带与车辆乘员胸腹相接触的位置处抵靠拱起设置。当在受力较大情况下,由于佩戴者人体前倾,胸部、腹部压迫安全带,胸腹保护装置受力发生弹性变形,第一连接端与第二连接端由原先的凸起状态变变为平直状态,可有效的吸收一部分的冲击力,减少安全带织带所受的力,以尽量防止安全带织带对人体造成的二次伤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一种安全带织带结构,包括织带本体,还包括胸腹保护装置,胸腹保护装置的竖直截面为倒V字型结构,胸腹保护装置固定于织带与车辆乘员胸腹相接触的位置处,包括第一连接端与第二连接端,第一连接端与第二连接端为板状连接端口,第一连接端与第二连接端对应织带分别设有安装孔,第一连接端与第二连接端分别穿过织带后二者在织带与车辆乘员胸腹相接触的位置处抵靠拱起设置。当在受力较大情况下,由于佩戴者人体前倾,胸部、腹部压迫安全带,胸腹保护装置受力发生弹性变形,第一连接端与第二连接端由原先的凸起状态变变为平直状态,可有效的吸收一部分的冲击力,减少安全带织带所受的力,以尽量防止安全带织带对人体造成的二次伤害。【专利说明】一种安全带织带结构
本专利技术属于汽车
,涉及汽车零部件结构,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安全保护的零部件结构。
技术介绍
安全带作为乘员约束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安全带织带的设计多种多样,材料多采用PET,主要目的是保护乘员胸部、腹部等躯干不受到人与车辆内饰碰撞产生的二次伤害。但是在高速碰撞时,安全带织带在被锁止后,在人体较大的冲击加速度作用下,会因纵向拉伸产生横向缩窄变形,使得与人体胸部和腹部发生作用的织带面积减小。在汽车碰撞加速度较大,乘员对织带的冲击压力较高时,织带作用面积的减小会对接触躯干产生过大的压强,有可能造成乘员胸部和腹部过度压缩,严重时会对内脏造成伤害,甚至危及生命,降低了安全带装置的整体保护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全带织带结构,该安全带织带结构在力的作用下能够增加乘员胸腹部与安全带的受力面积,能够有效缓解乘员躯干所受伤害。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解决方案是:一种安全带织带结构,包括织带本体,还包括胸腹保护装置,所述胸腹保护装置的竖直截面为倒V字型结构,所述胸腹保护装置固定于织带与车辆乘员胸腹相接触的位置处,包括第一连接端与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一连接端与第二连接端为板状连接端口,所述第一连接端与第二连接端对应所述织带分别设有安装孔,第一连接端与第二连接端分别穿过所述织带后二者在织带与车辆乘员胸腹相接触的位置处抵靠拱起设置。所述第一连接端与第二连接端的拱起高度为15mm?20mm。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端与第二连接端是竖直截面为弧形面、水平截面为矩形截面的板状连接端口。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端与第二连接端为立方体结构的板状连接端口。所述第一连接端与第二连接端的长为700mm?800mm,宽为20mm?30mm。所述第一连接端与第二连接端的宽度大于所述织带的宽度。所述第一连接端与第二连接端安装孔的大小对应所述织带的体积设置,使得所述第一连接端与第二连接端固定在所述织带上。所述第一连接端与第二连接端上设有螺纹孔,所述第一连接端、第二连接端与所述织带螺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端与第二连接端的延展性小于所述织带的延展性。所述第一连接端与第二连接端的制作材料为弹塑性材料或皮革。由于采用上述方案,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所示的安全带织带结构,由于在织带与乘员胸腹部相接触的位置设置了一组凸起结构的胸腹部保护装置,碰撞发生后由于乘员身体惯性,乘员胸部、腹部等对安全带织带产生相互作用力,在该力的作用下,胸腹部保护装置发生弹性变形,在有效吸收冲击力的作用下还能增加安全带织带与乘员胸部、腹部的受力面积,有效地降低了乘员胸部、腹部平均分配载荷,最终有利于减少乘员所受伤害。【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胸腹保护装置处于佩戴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实施中胸腹保护装置处于受力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所示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如图1所示,一种安全带织带结构,包括织带本体1,还包括胸腹保护装置,胸腹保护装置固定在织带I与车辆乘员胸腹相接触的位置处,胸腹保护装置包括第一连接端2与第二连接端3,第一连接端2与第二连接端3为板状连接端口,第一连接端2与第二连接端3采用弹塑性材料或皮革制成,第一连接端2与第二连接端3的延展性小于织带I的延展性。第一连接端2与第二连接端3对应织带I的宽度与厚度分别设有安装孔,第一连接端2与第二连接端3通过安装孔安装在织带I上时,以牢固的固定在织带I上。第一连接端2与第二连接端3分别穿过织带I后二者在织带I与车辆乘员胸腹相接触的位置处抵靠拱起设置,从而整个胸腹保护装置在竖直截面为倒V字型结构。第一连接端2与第二连接端3的宽度可大于织带I的宽度,且第一连接端2与第二连接端3安装孔的大小对应织带I的体积设置,使得第一连接端2与第二连接端3穿过织带I后有足够大的摩擦力从而牢固的固定在织带I上;此外,也在第一连接端2与第二连接端3上开设螺栓孔,第一连接端2与第二连接端3与织带I之间通过螺栓进行有效的固定。当车辆乘员佩戴本专利技术所示的安全带织带结构时,在车辆正常行驶时,由于安全带织带结构长度一定,胸腹保护装置位于车辆乘员的胸腹所在处,胸腹保护装置处于初始的凸起状态;当在低速碰撞情况下或受力较小情况下时,本专利技术所示的安全带织带结构发挥与普通的织带一样,起到固定锁止作用,胸腹保护装置仍处于初始的凸起状态;当在高速碰撞情况下或受力较大情况下,如图2所示,由于佩戴者人体前倾,胸部、腹部压迫安全带,胸腹保护装置受力发生弹性变形,第一连接端2与第二连接端3由原先的凸起状态变变为平直状态,从而吸收一部分的冲击力,减少安全带织带所受的力;此外,由于第一连接端2与第二连接端3的延展性小于织带I的延展性,因此,在受力状态时,第一连接端2与第二连接端3相对于织带I产生的形变较小,不易发生因纵向拉伸产生横向缩窄变形,相对于直接与织带接触而言,第一连接端2与第二连接端3增大了与佩戴者胸腹接触面积,提高了 了安全带装置的整体保护效果。同时,由于第一连接端2与第二连接端3穿过织带I设置,第一连接端2与第二连接端3的宽度大于织带的宽度,这样设置也能增加碰撞时,本专利技术所示的安全带织带结构与乘员胸腹部的接触面积,从而尽量防止织带可能造成的对乘员胸部和腹部过度压缩。第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端2与第二连接端3均为立方体结构的板状连接端口,第一连接端2与第二连接端3的拱起高度为15_?20_。第一连接端2与第二连接端3的长为700mm?800mm,宽为20mm?30mm。这样设置,使得第一连接端2与第二连接端3能够尽量的覆盖乘员胸腹部,且使得整个安全带织带结构整体简洁美观。第二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端2与第二连接端3是竖直截面为弧形面、水平截面为矩形截面的板状连接端口,第一连接端2与第二连接端3的拱起高度为15mm?20_。第一连接端2与第二连接端3的弧长为700mm?800mm,宽为20mm?30mm。第一连接端2与第二连接端3为弧形的板状连接端口,在高速碰撞情况下或受力较大情况下,由于佩戴者人体前倾,胸部、腹部压迫安全带,除第一连接端2与第二连接端3由原先的凸起状态变变为平直状态,产生弹性变形吸收一部分的冲击力外,第一连接端2与第二连接端3自身也由弧形的弯曲状态拉伸为平直状态,产生弹性变形也可有效的吸收一部分外界的冲击力,尽可能的减少安全带织带结构对佩戴者造成的二次伤害。上述的对实施例的描述是为便于该
的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和应用本专利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安全带织带结构,包括织带本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胸腹保护装置,所述胸腹保护装置的竖直截面为倒V字型结构,所述胸腹保护装置固定于织带与车辆乘员胸腹相接触的位置处,包括第一连接端与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一连接端与第二连接端为板状连接端口,所述第一连接端与第二连接端对应所述织带分别设有安装孔,第一连接端与第二连接端分别穿过所述织带后二者在织带与车辆乘员胸腹相接触的位置处抵靠拱起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晓江刘卫国杨海燕吕铖玮王纯王国荣周大永潘之杰冯擎峰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