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半导体器件及其形成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半导体
,特别是涉及一种半导体器件及其形成方法。
技术介绍
结合图1和图2所示,现有射频(RF)电路包括:衬底1;位于衬底1的晶体管,包括:栅极2、源极3和漏极4;位于衬底1和晶体管上的第一层间介质层5;位于第一层间介质层5内的第一导电插塞7A、第二导电插塞7B和第三导电插塞7C,第一导电插塞7A与栅极2电连接,第二导电插塞7B与源极3电连接,第三导电插塞7C与漏极4电连接;位于第一层间介质层5上的第一互连线6A、第二互连线6B和第三互连线6C,三者位于同一层,第一互连线6A与第一导电插塞7A电连接,第二互连线6B与第二导电插塞7B电连接,第三互连线6C和第三导电插塞7C电连接;位于第一互连线6A、第二互连线6B、第三互连线6C和第一层间介质层5上的第二层间介质层8。射频电路工作时,射频信号会经由第二互连线6B上方的其他互连线(未图示)发送至第二互连线6B、再被第三互连线6C接收,或者,射频信号会经由第三互连线6C上方的其他互连线(未图示)发送至第三互连线6C、再被第二互连线6B接收。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发现,该射频电路中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衬底;位于所述衬底的晶体管,包括:栅极、源极和漏极;位于所述衬底和晶体管上的第一层间介质层;位于所述第一层间介质层内的第一导电插塞和第二导电插塞;位于所述第一层间介质层上的第一互连线和第二互连线,所述第一互连线与第一导电插塞电连接,所述第二互连线与第二导电插塞电连接;位于所述第一层间介质层、第一互连线和第二互连线上的第二层间介质层;位于所述第一层间介质层和第二层间介质层内的第三导电插塞;位于所述第二层间介质层上的第三互连线,所述第三互连线与第三导电插塞电连接;所述第一导电插塞、第二导电插塞和第三导电插塞中,一个与所述源极电连接、一个与所述漏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衬底;位于所述衬底的晶体管,包括:栅极、源极和漏极;位于所述衬底和晶体管上的第一层间介质层;位于所述第一层间介质层内的第一导电插塞和第二导电插塞;位于所述第一层间介质层上的第一互连线和第二互连线,所述第一互连线与第一导电插塞电连接,所述第二互连线与第二导电插塞电连接,所述第一互连线与第二互连线位于同一层;位于所述第一层间介质层、第一互连线和第二互连线上的第二层间介质层;位于所述第一层间介质层和第二层间介质层内的第三导电插塞;位于所述第二层间介质层上的第三互连线,所述第三互连线与第三导电插塞电连接;所述第一导电插塞、第二导电插塞和第三导电插塞中,一个与所述源极电连接、一个与所述漏极电连接、另一个与所述栅极电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导体器件为射频开关。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层间介质层内的第四导电插塞和第五导电插塞,所述第四导电插塞与第一互连线电连接,所述第五导电插塞与第二互连线电连接;位于所述第二层间介质层上的第四互连线和第五互连线,所述第四互连线与第四导电插塞电连接,所述第五互连线与第五导电插塞电连接。4.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提供衬底;形成位于所述衬底的晶体管,所述晶体管包括:栅极、源极和漏极;在所述衬底和晶体管上形成第一层间介质层;在所述第一层间介质层内形成第一导电插塞和第二导电插塞;在所述第一层间介质层上形成第一互连线和第二互连线,所述第一互连线与第一导电插塞电连接,所述第二互连线与第二导电插塞电连接,所述第一互连线与第二互连线位于同一层;在所述第一互连线、第二互连线和第一层间介质层上形成第二层间介质层;在所述第一层间介质层及第二层间介质层内形成第三导电插塞;在所述第二层间介质层上形成第三互连线,所述第三互连线与第三导电插塞电连接;所述第一导电插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乐,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宏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