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碳化硅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碳化硅半导体装置及碳化硅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一般知晓碳化硅(以下SiC)半导体与硅(Si)相比,破坏电场、带隙、热传导率较大。由于带隙及热传导率较大,因此耐热性优异,高温工作、简易冷却成为可能。另外,破坏电场较大,所以薄型化容易,损耗低,高温工作成为可能。在SiC肖特基势垒二极管(SiCSchottkyBarrierDiode:以下SiC-SBD)、SiC-MOSFET(Metal-Oxide-SemiconductorField-EffectTransistor:金属-氧化层-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的设计中,其破坏电场,与使用硅时的0.3MV/cm相对,在使用SiC的情况下为2.8MV/cm。如果有效利用该特长,决定活性层的漂移外延层的厚度、终端构造,则在使用破坏电场为硅的约10倍大的SiC的情况下,例如漂移外延层为硅的1/10左右即可。关于kV级高耐压的SiC-SBD,肖特基电极形成于n型SiC外延层上而构成。在该构造,在外延层和肖特基电极的结合面周边电场容易集中,所以需要在其结合面(肖特基结合面)周边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碳化硅半导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碳化硅半导体衬底(1);外延层(2),在所述碳化硅半导体衬底(1)上形成,该外延层(2)的杂质浓度比所述碳化硅半导体衬底(1)低;电极(6),在所述外延层(2)上形成;以及绝缘膜(8),至少覆盖所述电极(6)的端部、和所述外延层(2)的端部及侧面而形成。
【技术特征摘要】
2012.03.09 JP 2012-0525461.一种碳化硅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a)在碳化硅半导体衬底(1)上,形成杂质浓度比所述碳化硅半导体衬底(1)低的外延层(2)的工序;(b)在所述外延层(2)上,形成多个电极(6)的工序;(c)在各所述电极(6)所夹着的所述外延层(2)上,形成比所述外延层(2)下表面深的槽(11)的工序;(d)至少覆盖所述电极(6)的端部、和所述外延层(2)的端部及露出的侧面而形成绝缘膜(8)的工序;以及(e)仅从形成有所述槽(11)的部分分割所述碳化硅半导体衬底(1)的工序,该碳化硅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还包括:(f)在所述工序(d)前,用纯水清洗所述碳化硅半导体衬底(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