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前防撞梁、车架和具有其的汽车。
技术介绍
传统车辆的前防撞梁中水平的上板、中板和下板的厚度彼此不相等,给弯曲工艺带来不便,具体地,在弯曲过程中,当中板的厚度大于上板、下板的厚度时,中板受力较大,上下板受力较小,加工容易失稳,而且,虽然增加中板的厚度能加大吸能效果,但是却增加了前防撞梁的重量,从而轻量化设计不充分。另外,传统的前防撞梁截面结构较规则,不利于车辆前部造型设计及布置空间设计。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满足轻量化设计且工艺难度降低的前防撞梁。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上述前防撞梁的车架。本专利技术的再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上述车架的汽车。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前防撞梁,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包括上板、下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下板设在所述上板的下方,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分别连接在所述上板和所述下板的前端和后端之间;和中板,所述中板设在所述上板和所述下板之间且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连接,所述中板、所述上板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前防撞梁,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包括上板、下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下板设在所述上板的下方,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分别连接在所述上板和所述下板的前端和后端之间;和中板,所述中板设在所述上板和所述下板之间且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连接,所述中板、所述上板和所述下板的厚度大致相等。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前防撞梁,其特征在于,包括: 本体,所述本体包括上板、下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下板设在所述上板的下方,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分别连接在所述上板和所述下板的前端和后端之间;和 中板,所述中板设在所述上板和所述下板之间且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连接,所述中板、所述上板和所述下板的厚度大致相等。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防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的沿上下方向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二侧板的高度,所述第一侧板的上端通过第一斜板连接至所述上板;所述第一侧板的下端通过第二斜板连接至所述下板。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防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斜板和所述第二斜板之间的夹角为30° 90°。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防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斜板和所述第二斜板之间的夹角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勇,徐波,王志明,王学军,李勇君,宋红双,毛磊,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