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矩波动吸收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818965 阅读:1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6-14 08: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扭矩波动吸收器(3),包括:驱动板(10),构造成与内燃机的曲轴(2)一体地旋转;中心板(23);侧板(17、18);弹性构件(34、35),用于吸收扭矩波动;以及块构件(14、60、65),构造成与驱动板接合且附连到侧板,其中该侧板包括:容纳该弹性构件的多个容纳部(17a、18a);和至少一个凹入部(17d)以及第一窗口部(17e),设置在与该块构件的位置对应的位置,并且该块构件沿该侧板的周向附连到位于该侧板的相邻的容纳部之间的部分上。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扭矩波动吸收器,其阻尼器部分处的扭转角增大,并且相对于动力传输路径上的弹性构件的发动机侧的惯量增大,由此限制了发动机的旋转波动,提高了衰减性能。(*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扭矩波动吸收器
技术介绍
扭矩波动吸收器设置在发动机与变速器之间的动力传输(传动)路径上,并且吸收(限制)发动机与变速器之间产生的波动扭矩。扭矩波动吸收器可包括用于借助弹性力(弹簧力)来吸收波动扭矩的阻尼器部。该阻尼器部包括沿着其周向设置在旋转构件之间的盘簧(螺旋弹簧),使得在两个旋转构件相对于彼此转动的情况中该盘簧通过被压缩而吸收波动扭矩。在JP2010-255753A (以下称专利参考文件I)中公开了一种设有前述阻尼器部的装置。在专利参考文件I中公开的装置包括:第一旋转构件,连接到曲轴;第二旋转构件,连接到变矩器;外侧阻尼器支撑构件,连接到第一旋转构件;内侧阻尼器支撑构件,连接到第二旋转构件;以及盘簧,设置在外侧阻尼器支撑构件与内侧阻尼器支撑构件之间。根据专利参考文件I中公开的装置,外侧阻尼器支撑构件经由相对于盘簧沿径向向外设置的螺栓和块构件连接到第一旋转构件。在JP2010-91100A (以下称专利参考文件2)中公开了另一种装置。专利参考文件2中公开的装置包括:弹簧保持构件,连接到曲轴;弹簧侧构件,连接到变矩器;以及阻尼器弹簧,设置在弹簧保持构件与弹簧侧构件之间。根据专利参考文件2中公开的装置,弹簧侧构件通过固定块(set block)和紧固螺栓连接到变矩器,所述固定块和紧固螺栓均沿周向设置在从阻尼器弹簧偏离的位置。然而,根据专利参考文件I的阻尼器部,盘簧相对于块构件沿径向向内地设置,因而阻尼器部的扭转角可能很小。因此,通过将抗扭刚度设定得较低而获得性能改进的灵活性或者自由度可能降低。根据专利参考文件2的阻尼器部,设置在相对于动力传输路径上的阻尼器弹簧的发动机侧的弹簧保持构件的惯量较小,因而共振频率较高。因此,不能充分的确保衰减性倉泛。因此,需要这样一种扭矩波动吸收器,其具有大的扭转角,并且相对于动力传输路径上的阻尼器部的发动机侧具有大的惯量。
技术实现思路
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案,提供了一种扭矩波动吸收器,该扭矩波动吸收器包括:驱动板,构造成与内燃机的曲轴一体地旋转;中心板,与该驱动板同轴地设置并可相对于该驱动板旋转;侧板,与该中心板同轴地设置并可相对于该中心板旋转;弹性构件,用于吸收产生于该侧板与该中心板之间的扭矩波动;以及块构件,构造成借助接合构件与该驱动板接合并且附连到该侧板,其中该侧板包括:容纳该弹性构件的多个容纳部;以及凹入部和第一窗口部中的至少其一,设置在与该块构件的位置对应的位置,并且该块构件沿该侧板的周向附连到该侧板的位于相邻的容纳部之间的部分上。根据上述结构,在扭矩波动吸收器上,相对于动力传输路径上的弹性构件的内燃机侧上的构件相当于侧板。另外,构造成与驱动板接合的块构件沿该侧板的周向被附连到侧板的相邻的容纳部之间的部分上。因此,该扭矩波动吸收器上的扭转角增加,并且在相对于动力传输路径上的弹性构件的内燃机侧上的惯量被设定为较大。由于在相对于动力传输路径上的弹性构件的内燃机侧的惯量被设定得较大,限制了该内燃机的旋转波动,由此提高了衰减性能。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案,该侧板的处于沿该侧板的周向的相邻的容纳部之间的该部分相对于该容纳部沿该侧板的轴向凹进。根据本技术的又一方案,该侧板在与该块构件的位置对应的位置包括该凹入部,并且该块构件被附连到该凹入部。根据本技术的又一方案,该凹入部是通过切割或冲压而形成。根据本技术的又一方案,该块构件被焊接到该侧板。根据本技术的又一方案,该侧板在与该块构件的位置对应的位置包括该第一窗口部,并且该块构件通过从该侧板的内侧插入或压配合到该侧板的该第一窗口部中而附连到该侧板。根据本技术的又一方案,该驱动板在与该块构件的位置对应的位置包括第二窗口部,并且该块构件从该侧板的内侧插入或压配合到该驱动板的该第二窗口部中。根据本技术的又一方案,该扭矩波动吸收器还包括密封件,该密封件插设在彼此接触的该块构件与该侧板之间。根据本技术的又一方案,该块构件的一部分承受该弹性构件的弹性力,(该块构件的)该部分设置在该侧板的内侧。根据本技术的又一方案,该块构件包括内螺纹部(female threadedportion,阴螺纹部),该接合构件是穿过该驱动板并且拧入到该内螺纹部中的螺栓。根据本技术的又一方案,该块构件包括穿过该驱动板的外螺纹部(malethreaded portion,阳螺纹部),而该接合构件是旋抒到该外螺纹部上的螺帽。根据本技术的又一方案,该中心板被构造成与变矩器的前盖一体地旋转。根据本技术的又一方案,该块构件包括在该侧板的周向上与该弹性构件重叠的部分。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根据本技术的扭矩波动吸收器上的扭转角增力口,并且在相对于动力传输路径上的弹性构件的内燃机侧上的惯量被设定为较大。由于在相对于动力传输路径上的弹性构件的内燃机侧的惯量被设定得较大,限制了该内燃机的旋转波动,由此提高了衰减性能。另外,可以使扭矩波动吸收器沿轴向的尺寸减小,减轻其重量并降低生产成本。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前述及另外的特征和特性将通过以下参照附图的详细描述而变得显而易见,其中:图1是沿图2和图3中的线1-1的剖视图,示意性地示出包括根据在此公开的第一实施例的扭矩波动吸收器的动力传输装置;图2是沿图1中的箭头A的方向观看的平面图,示意性地示出根据该第一实施例的扭矩波动吸收器;图3是沿图1中的箭头A的方向观看的局部被移除的平面图,示意性地示出根据该第一实施例的扭矩波动吸收器;图4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该第一实施例的扭矩波动吸收器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图5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扭矩波动吸收器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图6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扭矩波动吸收器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扭矩波动吸收器3包括:驱动板10 (参照图1),构造成与用作内燃机的发动机的曲轴2 (参照图1)一体地旋转;中心板23 (参照图1),与驱动板10同轴地设置,并且可相对于驱动板10旋转;侧板17、18 (参照图1),设置为可相对于中心板23旋转并且与中心板23同轴;外盘簧34和内盘簧35,均用作弹性构件(参照图1),用于吸收产生于侧板17、18与中心板23之间的扭矩波动;以及块构件14 (参照图1),构造成借助用作接合构件的螺栓16与驱动板10接合,并且附连到侧板17,其中侧板17、18包括多个容纳部17a、18a (参照图1 ),每个容纳部容纳外盘簧34和内盘簧35,并且每个容纳部在与块构件14的位置对应的位置包括至少一个凹入部17d和第一窗口部17e,块构件14附连到侧板17的处于沿侧板17的周向的相邻的容纳部17a、17a (参照图1)之间的部分。在此处披露的实施例中,附图标记用于加强理解而非用于旨在将这些实施例局限于在附图中示出的那些实施例。现将参照附图说明根据该第一实施例的扭矩波动吸收器3。如图1所示,动力传输装置I是用于将发动机(作为内燃机)的旋转动力传输到变速器。在动力传输装置I上,扭矩波动吸收器3和变矩器4彼此串联地设置在发动机的曲轴2与变速器的输入轴6之间的动力传输路径上。曲轴2和输入轴6在旋转轴线7上彼此同轴地设置。扭矩波动吸收器3吸收(限制)产生于发动机与变速器(参照图1到图4)之间的波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扭矩波动吸收器(3),其特征在于,该扭矩波动吸收器(3)包括:?驱动板(10),构造成与内燃机的曲轴(2)一体地旋转;?中心板(23),与该驱动板(10)同轴地设置,并能相对于该驱动板旋转;?侧板(17、18),与该中心板(23)同轴地设置,并能相对于该中心板旋转;?弹性构件(34、35),用于吸收产生于该侧板(17、18)与该中心板(23)之间的扭矩波动;以及?块构件(14、60、65),构造成借助接合构件(16、61、66)与该驱动板(10)接合并且附连到该侧板(17),?该侧板(17、18)包括:多个容纳部(17a、18a),容纳该弹性构件(34、35);以及第一窗口部(17e)和凹入部(17d)中的至少其一,均设置在与该块构件(14、60、65)的位置对应的位置,并且?该块构件(14、60、65)附连到该侧板(17)的处于沿该侧板(17)的周向相邻的容纳部(17a、17a)之间的部分。

【技术特征摘要】
2011.09.29 JP 2011-2142661.一种扭矩波动吸收器(3),其特征在于,该扭矩波动吸收器(3)包括: 驱动板(10),构造成与内燃机的曲轴(2) —体地旋转; 中心板(23),与该驱动板(10)同轴地设置,并能相对于该驱动板旋转; 侧板(17、18),与该中心板(23)同轴地设置,并能相对于该中心板旋转; 弹性构件(34、35),用于吸收产生于该侧板(17、18)与该中心板(23)之间的扭矩波动;以及 块构件(14、60、65),构造成借助接合构件(16、61、66)与该驱动板(10)接合并且附连到该侧板(17), 该侧板(17、18)包括:多个容纳部(17a、18a),容纳该弹性构件(34、35);以及第一窗口部(17e)和凹入部(17d)中的至少其一,均设置在与该块构件(14、60、65)的位置对应的位置,并且 该块构件(14、60、65)附连到该侧板(17)的处于沿该侧板(17)的周向相邻的容纳部(17a、17a)之间的部分。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矩波动吸收器(3),其特征在于,该侧板(17)的处于沿该侧板(17)的周向相邻的容纳部(17a、17a)之间的该部分相对于该容纳部(17a)沿该侧板(17)的轴向凹进。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矩波动吸收器(3),其特征在于,该侧板(17)在与该块构件 (14.60)的位置对应的位置处包括该凹入部(17d),并且该块构件(14,60)被附连到该凹入部(17d)。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扭矩波动吸收器(3),其特征在于,该侧板(17)在与该块构件(14.60)的位置对应的位置处包括该凹入部(17d),并且该块构件(14,60)被附连到该凹入部(17d)。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扭矩波动吸收器(3),其特征在于,该凹入部(17d)是通过切割或冲压而形成。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扭矩波动吸收器(3),其特征在于,该凹入部(17d)是通过切割或冲压而形成。7.根据权利要求1到6中任一项所述的扭矩波动吸收器(3),其特征在于,该块构件(14、60 )被焊接到该侧板(17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扭矩波动吸收器(3),其特征在于,该侧板(17)在与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江端胜道满泰典堀隆司山下俊哉
申请(专利权)人: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