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矩波动吸收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783249 阅读:1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9-21 01:17
一种扭矩波动吸收器(1),包括:第一环状件(10、18);第二环状件(13、23),其布置成与第一环状件(10、18)轴向分开;环状碟形的第一盘簧(12、24),其布置在第一环状件(10、18)与第二环状件(13、23)之间;第一支撑部(10d、18b、27、32、33),其布置在第一环状件(10、18)与第一盘簧(12、24)之间,以及,在经过第一环状件(10、18)的第一径向预定部的圆上,第一支撑部与第一盘簧(12、24)部分或连续接触;以及第二支撑部(13c、23a、28、31),其布置在第二环状件(13、23)与第一盘簧(12、24)之间,以及,在经过第二环状件(13、23)的第二径向预定部的圆上,第二支撑部与第一盘簧(12、24)局部或者连续接触,第二径向预定部与第一环状件(10、18)的第一径向预定部径向位置不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总体上涉及一种吸收旋转轴之间所产生扭矩波动的扭矩波动吸收器
技术介绍
一种周知的扭矩波动吸收器设置在例如发动机与变速器之间的传动系上。周知的扭矩波动吸收器吸收(抑制)发动机与变速器之间的扭矩波动。周知的扭矩波动吸收器包括例如阻尼部,其利用弹簧力吸收(抑制)扭矩波动;迟滞部,利用由摩擦所产生的迟滞扭矩吸收(抑制)扭矩波动;以及限幅部,当发动机旋转轴与变速器旋转轴(输入轴)之间所产生的扭转不能被阻尼部和迟滞部抑制时,限幅部产生滑转。在例如JP2005-127507A(下文称为专利文献I)中所披露的周知扭矩波动吸收器 的限幅部中,固定于圆盘两面的摩擦件被夹在第一摩擦面板和第二摩擦面板之间。第二摩擦面板构造成不可相对于第一摩擦面板旋转,但于变速器输入轴轴向移动。由盘簧使第二摩擦面板朝摩擦件偏置。限幅部中的盘簧具有连续环状外形。盘簧的外周端由保持板支撑,而盘簧的内周端与第二摩擦面板接触。藉此,将盘簧装配于周知的扭矩波动吸收器,同时使其从外周端到内周端倾斜。另外,在专利文献I所披露周知扭矩波动吸收器的承推部(止推部)(对应于迟滞部)中,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固定于圆盘,轮轴的凸缘部布置在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之间。第一承推件布置在第一侧板与凸缘部之间。盘簧和第二承推件布置在第二侧板与凸缘部之间。由盘簧使第二承推件偏置。迟滞部中的盘簧具有连续环状外形。盘簧的外周端由第二侧板支撑,而盘簧的内周端与第二承推件接触。藉此,将盘簧装配于周知的扭矩波动吸收器,同时使其从外周端到内周端倾斜。这里,限幅部和迟滞部的寿命可能并不取决于各摩擦件的厚度,而是取决于摩擦件的容许磨耗(即限幅部和迟滞部的寿命由盘簧所施加负荷等于或大于偏置摩擦件所需负荷的范围确定)。容许磨耗由盘簧的负荷确定。根据专利文献I中所披露的周知扭矩波动吸收器,由于限幅部和迟滞部各自的结构,无法使摩擦件的容许磨耗增大。根据专利文献I中限幅部和迟滞部各自的结构,盘簧被夹在两个部件之间。另外,例如,当将盘簧装配于周知的扭矩波动吸收器而没有使其从外周端到内周端倾斜(即处于内周端与外周端在垂直于轴向的方向成直线状的状态)时,或者,大致在上述条件下将盘簧装配于周知的扭矩波动吸收器时,可以使弹簧与两个部件稳固接触。所以,盘簧总是仅应用为下述姿势在使盘簧挠性变形并压缩成于垂直于轴向的方向为直线状(linear shape)之前的姿势。结果,可能使限幅部和迟滞部的寿命缩短。因此,扭矩波动吸收器存在抑制限幅部和迟滞部寿命缩短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一种扭矩波动吸收器包括第一环状件;第二环状件,其布置成与第一环状件轴向分开;环状碟形的第一盘簧,其布置在第一环状件与第二环状件之间;第一支撑部,其布置在第一环状件与第一盘簧之间,以及,在经过第一环状件的第一径向预定部的圆上,第一支撑部与第一盘簧局部或连续接触;以及第二支撑部,其布置在第二环状件与第一盘簧之间,以及,在经过第二环状件的第二径向预定部的圆上,第二支撑部与第一盘簧局部或者连续接触。第二径向预定部与第一环状件的第一径向预定部径向位置不同。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在第一盘簧处于无载状态的条件下,第一盘簧布置处于这样的状态,使第一盘簧的内周端相对于第一盘簧的外周端朝扭矩波动吸收器的第一侧倾斜。在第一盘簧布置于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之间的条件下,第一盘簧布置处于这样的状态,使相对于外周端朝第一侧倾斜的内周端相对于外周端移位,使其越过相对于外周端的直线状态(linear state),从而相对于外周端朝扭矩波动吸收器的第二侧倾斜,与布置于无载状态下的第一盘簧相比,第一盘簧设置为在轴向相反方向倾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又一方面,第一支撑部是第一支撑件,其包括形成为环状的圆杆。第一支撑件由第一环状件保持。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又一方面,第一支撑部包括形成于第一环状件的部分、或者固定于第一环状件或第一盘簧的多个第一支撑铆钉。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又一方面,第二支撑部是第二支撑件,其包括形成为环状的圆杆。第二支撑件由第二环状件保持。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又一方面,第二支撑部包括形成于第二环状件的部分、或者固定于第二环状件或第一盘簧的多个第二支撑铆钉。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又一方面,第一环状件或第二环状件包括引导部,引导部用于确定第一盘簧的内周端或外周端的径向位置。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又一方面,弓丨导部具有沿周向连续延伸的环状肋外形。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又一方面,引导部具有面对第一盘簧的内周端或外周端的表面。引导部的该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具有斜面的楔形。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又一方面,引导部是形成于第二环状件的凸部。第一环状件包括孔部,凸部与该孔部接合以使其不转动但轴向方式移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又一方面,扭矩波动吸收器进一步包括环状碟形的第二盘簧,其布置在第一环状件与第一支撑部之间,并且与第一支撑部接触;以及第三支撑部,其布置在第一环状件与第二盘簧之间,以及,在经过第一环状件的第一径向预定部的圆上,第三支撑部与第二盘簧局部或连续接触,第一径向预定部与第一支撑部处于径向不同位置。在第二盘簧处于无载状态的条件下,第二盘簧布置处于这样的状态,使第二盘簧的内周端相对于第二盘簧的外周端朝第二侧倾斜。在第二盘簧布置于第一支撑部和第三支撑部之间的条件下,第二盘簧布置处于这样的状态,使相对于外周端朝第二侧倾斜的内周端从相对于外周端的直线状态(linear state)移位,使其相对于外周端朝第一侧倾斜,与布置处于无载状态的第二盘簧相比,第二盘簧设置成在轴向相反方向倾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又一方面,第一支撑部包括形成为环状的圆杆、或者固定于第一盘簧或第二盘簧的多个支撑铆钉。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又一方面,扭矩波动吸收器进一步包括布置在第一盘簧和第二盘簧之间的环板状环件。第一支撑部与环件的内周端或外周端结合。环件的径向位置由第一环状件或第二环状件确定。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又一方面,第一环状件或第二环状件具有引导部,引导部用于确定第一支撑部的内周部或外周部的径向位置。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又一方面,第二支撑部是形成于第二环状件的部分。第三支撑部是形成于第一环状件的部分。根据如上述构造的扭矩波动吸收器,以与第一盘簧和第二盘簧接触的方式,设置用于限幅部或迟滞部中第一盘簧和第二盘簧的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以及第三支撑部,使其径向布置于彼此不同的位置。所以,可以在内周端越过相对于外周端的直线状态的状态下,使第一盘簧和第二盘簧各自压缩以将其装配在扭矩波动吸收器上。结果,可以增加限幅部或迟滞部的容许磨耗;从而,可以避免扭矩波动吸收器寿命缩短。附图说明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进行的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上述以及其它的特点和特征将更为明了,其中图I是俯视图,示意性图示根据本文所披露第一实施例的扭矩波动吸收器结构;图2是沿图I中线II-II的剖视图;图3是放大的剖视图,示意性图示盘簧布置于限幅部时根据本文所披露第一实施例的扭矩波动吸收器的限幅部结构;图4是放大的剖视图,示意性图示限幅部中的摩擦件磨损时根据本文所披露第一实施例的扭矩波动吸收器的限幅部结构;图5是放大的剖视图,示意性图示根据本文所披露第一实施例的扭矩波动吸收器的迟滞部结构;图6是示出根据本文所披露第一实施例扭矩波动吸收器的盘簧的载荷/挠曲变形曲线的图;图7是放大的剖视图,示意性图示根据本文所披露第二实施例的扭矩波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2011.03.15 JP 2011-0567011.一种扭矩波动吸收器(1),包括 第一环状件(10、18); 第二环状件(13、23),其布置成与所述第一环状件(10、18)轴向分开; 环状碟形的第一盘簧(12、24),其布置在所述第一环状件(10、18)与所述第二环状件(13.23)之间; 第一支撑部(10d、18b、27、32、33),其布置在所述第一环状件(10、18)与所述第一盘簧(12.24)之间,以及,在经过所述第一环状件(10、18)的第一径向预定部的圆上,所述第一支撑部(10d、18b、27、32、33)与所述第一盘簧(12、24)局部或连续接触;以及 第二支撑部(13c、23a、28、31),其布置在所述第二环状件(13、23)与所述第一盘簧(12.24)之间,以及,在经过所述第二环状件(13、23)的第二径向预定部的圆上,所述第二支撑部(13c、23a、28、31)与所述第一盘簧(12、24)局部或者连续接触,所述第二径向预定部与所述第一环状件(10、18)的所述第一径向预定部径向位置不同。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扭矩波动吸收器(I),其中,在所述第一盘簧(12、24)处于无载状态的条件下,所述第一盘簧(12、24)布置处于这样的状态,使所述第一盘簧(12、24)的内周端相对于所述第一盘簧(12、24)的外周端朝所述扭矩波动吸收器(I)的第一侧傾斜,以及 其中,在所述第一盘簧(12、24)布置于所述第一支撑部(10d、18b、27、32、33)与所述第ニ支撑部(13c、23a、28、31)之间的条件下,所述第一盘簧(12、24)布置处于这样的状态,使相对于所述外周端朝所述第一侧倾斜的所述内周端移位,使其越过相对于所述外周端的直线状态,从而相对于所述外周端朝所述扭矩波动吸收器(I)的第二侧倾斜,与布置于无载状态下的所述第一盘簧(12、24)相比,所述第一盘簧(12、24)设置为在轴向相反方向傾斜。3.根据权利要求I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扭矩波动吸收器(1),其中,所述第一支撑部(27)是第一支撑件(27),其包括形成为环状的圆杆(27),所述第一支撑件(27)由所述第一环状件(10)保持。4.根据权利要求I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扭矩波动吸收器(I),其中,所述第一支撑部(10d、18b、32、33)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一环状件(10、18)的部分(10d、18b)、或者固定于所述第一环状件(10)或所述第一盘簧(12)的多个第一支撑铆钉(32、33)。5.根据权利要求I至权利要求4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扭矩波动吸收器(1),其中,所述第二支撑部(28)是第二支撑件(28),其包括形成为环状的圆杆,所述第二支撑件(28)由所述第二环状件(13)保持。6.根据权利要求I至权利要求4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扭矩波动吸收器(1),其中,所述第二支撑部(13c、23a、31)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二环状件(13、23)的部分(13c、23a)、或者固定于所述第二环状件(13)或所述第一盘簧(12)的多个第二支撑铆钉(31)。7.根据权利要求I至权利要求6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扭矩波动吸收器(I),其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佐伯智洋中垣内聪早坂奈绪子釰内直树
申请(专利权)人: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