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旁承及铁路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814130 阅读:1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6-14 05: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上旁承及铁路车辆,其中上旁承包括旁承体,所述旁承体的下端面为旁承面,所述旁承体的侧面设有承载板,所述承载板用于限制底开门打开的角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使铁路车辆结构简化、成本降低、易于组装、检查和维护。(*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铁路车辆结构技术,尤其涉及一种上旁承及铁路车辆
技术介绍
铁路车辆主要由车体和转向架构成。上旁承是铁路车辆车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上旁承焊接在车体底盘的枕梁上,上旁承与转向架上的下旁承配合使用,功能是由转向架通过下旁承和上旁承为车体提供支撑力和回转阻力。根据与下旁承配合型式的不同,上旁承分为间隙型上旁承和常接触型上旁承。现有的间隙型上旁承是由底板和四块侧板构成,整体为上端开口的盒体结构;现有的常接触型上旁承同样由底板和四块侧板构成,整体为上端开口的盒体结构,在底板的两侧还延伸有翼缘,翼缘用于组装调整垫板和磨耗板,与下旁承接触。现有的带底开门的车辆,底开门设置在车体的底盘上,且位于枕梁的一侧或两侧,为了限制底开门打开的角度,还需要在枕梁上设置底门挡,由于底门挡和上旁承需要分别设置在枕梁上,使得枕梁上用于检查和维护的操作空间较小,检查和维护的难度相对较大,同时由于底门挡和上旁承需要单独制造和安装,从而增加了成本和安装难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上旁承及铁路车辆,以使铁路车辆结构简化、成本降低、易于制造、检查和维护。本技术提供一种上旁承,包括旁承体,所述旁承体的下端面为旁承面,所述旁承体的侧面设有承载板,所述承载板用于限制底开门打开的角度。所述上旁承,优选的,所述旁承体为盒体结构,所述盒体结构由前侧板、后侧板、左侧板、右侧板和底板连接而成,所述左侧板和/或右侧板上设有所述承载板。所述上旁承,优选的,所述承载板上设有竖向支撑筋,所述竖向支撑筋与盒体结构相连接。所述上旁承,优选的,所述承载板上设有横向支撑筋,所述横向支撑筋与盒体结构相连接。所述上旁承,优选的,所述竖向支撑筋竖直设置,所述竖向支撑筋的上端面与所述承载板的下表面连接,所述竖向支撑筋的侧面与盒体结构相连接。所述上旁承,优选的,所述横向支撑筋的上端面与盒体结构的上端面平行,所述横向支撑筋的一端面与所述承载板一端面相连接且与所述竖向支撑筋的上端面交汇,所述横向支撑筋的侧面与盒体结构相连接。所述上旁承,优选的,所述底板的两端分别延伸至左侧板和右侧板的外侧,形成翼缘,所述翼缘用于连接调整垫板和磨耗板;或所述底板的两端边缘与所述左侧板和右侧板的边缘对齐。所述上旁承,优选的,所述翼缘上设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与所述盒体结构相连接。本技术另提供一种铁路车辆,包括车体,所述车体的底盘上设有枕梁和底开门,所述枕梁上设有本技术所提供的上旁承。基于上述,本技术提供的上旁承,通过在旁承体的侧面设置承载板,承载板用于限制底开门打开的角度,从而无需再在枕梁上单独设置底门挡,从而使铁路车辆结构简化、成本降低、易于组装、检查和维护。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间隙型上旁承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间隙型上旁承的结构侧视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间隙型上旁承的结构俯视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常接触型上旁承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常接触型上旁承的结构侧视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常接触型上旁承的结构俯视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上旁承的使用状态示意图。附图标记:101:旁承 体;102:承载板;103:前侧板;104:后侧板;105:左侧板;106:右侧板;107:底板;108:竖向支撑筋;109:横向支撑筋;110:翼缘;111:加强筋;201:底盘;202:枕梁;203:底开门。具体实施方式请参考图1 图7,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上旁承,包括旁承体101,所述旁承体101的下端面为旁承面,所述旁承体101的侧面设有承载板102,所述承载板102用于限制底开门203打开的角度。本实施例中,由于旁承体101的侧面设有承载板102,当将上旁承设置于车体底盘201的枕梁202上后,承载板102可限制设置在枕梁202侧面的底开门203的打开的角度,从而无需再在枕梁202上单独设置底门挡,使车体结构简化、成本降低、易于组装,同时部件的减少使得车体检查和维护的操作空间变大,降低了检查和维护的难度。本实施例中,可根据底开门203所需打开角度的大小来设置承载板102在旁承体101侧面上的位置,另外,优选的,在承载板102承载底开门203时,承载板102与底开门203形成面接触,从而降低承载板102对底开门203的冲击,本技术对承载板102的形状和在旁承体101侧面上的位置不做具体限定,只要能够起到限制底开门203的打开的角度即可。本实施例中,旁承体101可为盒体结构,所述盒体结构由前侧板103、后侧板104、左侧板105、右侧板106和底板107连接而成,所述左侧板105和/或右侧板106上设有所述承载板102。当上旁承的一侧设有底开门203时,可在上旁承的相应一侧的侧板上设置承载板102,当上旁承的两侧均设有底开门203时,可在上旁承的左侧板105和右侧板106上分别设置承载板102,来限制两侧底开门203的打开角度。另外,旁承体101也可为其他结构的旁承体101,本技术对此不做具体限定。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承载板102上设有竖向支撑筋108,所述竖向支撑筋108与盒体结构相连接。竖向支撑筋108可为承载板102提供竖向的支撑力,从而提高承载板102的承载力。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承载板102上设有横向支撑筋109,所述横向支撑筋109与盒体结构相连接。横向支撑筋109可为承载板102提供横向的支撑力,从而提高承载板102的承载力。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竖向支撑筋108竖直设置,所述竖向支撑筋108的上端面与所述承载板102的下表面连接,所述竖向支撑筋108的侧面与盒体结构相连接,以使竖向支撑筋108能够向承载板102的提供更大的竖向支撑力,进一步提高承载板102的承载力。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横向支撑筋109的上端面与盒体结构的上端面平行,所述横向支撑筋109的一端面与所述承载板102 —端面相连接且与所述竖向支撑筋108的上端面交汇,所述横向支撑筋109的侧面与盒体结构相连接。由于横向支撑筋109的侧面与盒体结构相连接,且横向支撑筋109的上端面与盒体结构的上端面平行,使横向支撑筋109与盒体结构的连接面能够具有较长的长度,且不会影响盒体结构的上端面与枕梁的连接,从而保证了横向支撑筋109与盒体结构的连接强度,使横向支撑筋109的受力性能更好。。横向支撑筋109的一端面与所述承载板102 —端面相连接且与所述竖向支撑筋108的上端面交汇,使横向支撑筋109与承载板102、横向支撑筋109与竖向支撑筋108形成一个连续的结构,以此可提高承载板102、横向支撑筋109和竖向支撑筋108的整体性,提高结构强度。其中,上旁承可为整体铸造也可以是组焊结构,本技术对此不做具体限定。本实施例中,上旁承可为间隙型上旁承或常接触型上旁承,常接触型上旁承的底板107的两端分别延伸至左侧板105和右侧板106的外侧,形成翼缘110,所述翼缘110用于连接调整垫板和磨耗板。间隙型上旁承的底板107的两端边缘与所述左侧板105和右侧板106的边缘对齐。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在常接触型上旁承的翼缘110上设有加强筋111,所述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上旁承,其特征在于,包括:?旁承体,所述旁承体的下端面为旁承面,所述旁承体的侧面设有承载板,所述承载板用于限制底开门打开的角度。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海增贾志学
申请(专利权)人:齐齐哈尔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