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副车架及汽车,该副车架包括前横梁和后横梁、左下纵梁和右下纵梁、左连接部和右连接部以及左上纵梁和右上纵梁。其中左下纵梁的前后两端分别固定至前横梁和后横梁上,左下纵梁上设置有左下吸能结构。右下纵梁的前后两端分别固定至前横梁和后横梁上,右下纵梁上设置有右下吸能结构。左连接部和右连接部分别设在前横梁的上面。左上纵梁的前后两端分别固定至左连接部和后横梁上,左上纵梁上设置有左上吸能结构。右上纵梁的前后两端分别固定至右连接部和后横梁上,右上纵梁上设置有右上吸能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副车架刚度和强度大,同时在汽车发生诸如正碰时能够很好地吸收碰撞能量,保护驾驶舱乘员的人身安全,提高整车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构造
,尤其是涉及一种副车架及具有其的汽车。
技术介绍
汽车副车架作为汽车悬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车身与车轮的桥梁,同时副车架还可用于连接支撑发动机、转向系统和摆臂等。考虑到车辆对于操控稳定性的要求,希望悬架的刚度越大越好,因此汽车的副车架通常由多片厚度为2_左右的高强度钢板冲压成型。应用该种副车架的整车悬架刚度高,操控性能好。但由于副车架是钢铁材质,其重量大,燃油经济性不佳,且从缓冲吸能的角度看,在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副车架的变形量小,起不到缓冲吸能的作用,冲击力会通过副车架直接传递到驾驶室,威胁驾驶员和乘客的安全,整车安全性差。也有车型上,为改善车辆的碰撞安全性,在副车架的前端增加了一个缓冲吸能模块,此方法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车辆的碰撞安全性,但势必会额外增加车辆的前悬长度,影响整车布置。副车架如采用铝合金材质制作,虽可以改善碰撞安全性、减轻整车重量,获得较好的燃油经济性,但铝合金材料成本太高,故应用较少。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副车架,该副车架结构简单,刚度和强度大,同时在汽车发生诸如正碰时能够很好地吸收碰撞能量,保护驾驶舱乘员的人身安全,提高整车的安全性。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在于提出一种采用上述副车架的汽车。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出了 一种副车架,该副车架包括:前横梁和后横梁,所述后横梁位于所述前横梁的后方;左下纵梁,所述左下纵梁的前后两端分别固定至所述前横梁和所述后横梁上,所述左下纵梁上设置有左下吸能结构;右下纵梁,所述右下纵梁与所述左下纵梁左右间隔开,所述右下纵梁的前后两端分别固定至所述前横梁和所述后横梁上,所述右下纵梁上设置有右下吸能结构;左连接部和右连接部,所述左连接部和所述右连接部分别设在所述前横梁的上面;左上纵梁,所述左上纵梁位于所述左下纵梁的上方,所述左上纵梁的前后两端分别固定至所述左连接部和所述后横梁上,所述左上纵梁上设置有左上吸能结构;右上纵梁,所述右上纵梁位于所述右下纵梁的上方,所述右上纵梁与所述左上纵梁左右间隔开,所述右上纵梁的前后两端分别固定至所述右连接部和所述后横梁上,所述右上纵梁上设置有右上吸能结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副车架,各纵梁可很好地吸收正碰能量,同时两个横梁分别与四个纵梁相连,从而增加了副车架的整体刚度,而且每个纵梁上都设置有吸能结构,因此可以进一步吸收能量,衰减了向车身传递的碰撞能量,从而避免驾驶舱严重变形,保护了驾驶舱内乘客的人身安全,进而提高了汽车的安全性。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副车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左下吸能结构邻近所述左下纵梁的前端,所述右下吸能结构邻近所述右下纵梁的前端,并且所述左下吸能结构与所述右下吸能结构左右对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左下吸能结构和所述右下吸能结构均构造为吸能凹槽。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左下纵梁上形成有左下折弯段,所述左下折弯段朝向外侧弯曲,所述右下纵梁上形成有右下折弯段,所述右下折弯段朝向外侧弯曲,其中所述左下折弯段与所述右下折弯段左右对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左下折弯段邻近所述左下纵梁的后端且位于所述左下吸能结构的后侧,所述右下折弯段邻近所述右下纵梁的后端且位于所述右下吸能结构的后侧。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左上吸能结构邻近所述左上纵梁的前端,所述右上吸能结构邻近所述右上纵梁的前端,并且所述左上吸能结构与所述右上吸能结构左右对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左上吸能结构和所述右上吸能结构均构造为吸能凹槽。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左上纵梁上形成有左上折弯段,所述左上折弯段向下弯曲,所述右上纵梁上形成有右上折弯段,所述右上折弯段向下弯曲,其中所述左上折弯段与所述右上折弯段左右对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左上折弯段邻近所述左上纵梁的后端且位于所述左上吸能结构的后侧,所述右上折弯段邻近所述右上纵梁的后端且位于所述右上吸能结构的后侧。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提出了一种汽车,该汽车采用了上述的副车架。本专利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副车架的立体图;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副车架的俯视图;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副车架的侧视图;图4是前横梁的示意图;图5是后横梁的示意图;图6是后横梁的截面图1是左连接部和右连接部的示意图;图8是吸能凹槽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副车架100 ;前横梁I ;后横梁2,第一后横梁21,第二后横梁22,安装部23 ;左下纵梁3,左下吸能结构31,左下折弯段32 ;右下纵梁4,右下吸能结构41,右下折弯段42 ;左连接部5 ;右连接部6 ;左上纵梁7,左上吸能结构71,左上折弯段72 ;右上纵梁8,右上吸能结构81,右上折弯段82。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 “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专利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在本专利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下面参考图1-图8描述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副车架100,该副车架100是汽车悬架的组成部分,可用于支撑固定发动机、转向系统等零部件。参照图1所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前横梁和后横梁,所述后横梁位于所述前横梁的后方;左下纵梁,所述左下纵梁的前后两端分别固定至所述前横梁和所述后横梁上,所述左下纵梁上设置有左下吸能结构;右下纵梁,所述右下纵梁与所述左下纵梁左右间隔开,所述右下纵梁的前后两端分别固定至所述前横梁和所述后横梁上,所述右下纵梁上设置有右下吸能结构;左连接部和右连接部,所述左连接部和所述右连接部分别设在所述前横梁的上面;左上纵梁,所述左上纵梁位于所述左下纵梁的上方,所述左上纵梁的前后两端分别固定至所述左连接部和所述后横梁上,所述左上纵梁上设置有左上吸能结构;右上纵梁,所述右上纵梁位于所述右下纵梁的上方,所述右上纵梁与所述左上纵梁左右间隔开,所述右上纵梁的前后两端分别固定至所述右连接部和所述后横梁上,所述右上纵梁上设置有右上吸能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前横梁和后横梁,所述后横梁位于所述前横梁的后方; 左下纵梁,所述左下纵梁的前后两端分别固定至所述前横梁和所述后横梁上,所述左下纵梁上设置有左下吸能结构; 右下纵梁,所述右下纵梁与所述左下纵梁左右间隔开,所述右下纵梁的前后两端分别固定至所述前横梁和所述后横梁上,所述右下纵梁上设置有右下吸能结构; 左连接部和右连接部,所述左连接部和所述右连接部分别设在所述前横梁的上面; 左上纵梁,所述左上纵梁位于所述左下纵梁的上方,所述左上纵梁的前后两端分别固定至所述左连接部和所述后横梁上,所述左上纵梁上设置有左上吸能结构; 右上纵梁,所述右上纵梁位于所述右下纵梁的上方,所述右上纵梁与所述左上纵梁左右间隔开,所述右上纵梁的前后两端分别固定至所述右连接部和所述后横梁上,所述右上纵梁上设置有右上吸能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下吸能结构邻近所述左下纵梁的前端,所述右下吸能结构邻近所述右下纵梁的前端,并且所述左下吸能结构与所述右下吸能结构左右对称。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下吸能结构和所述右下吸能结构均构造为吸能凹槽。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下纵梁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雪峰,管艳艳,李志强,乔君辉,齐改霞,段红霞,刘彦龙,董苗静,宋永辉,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