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驱动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769398 阅读:1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6-08 04: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用驱动轴,包括柄部、一端与柄部相联的驱动轴主体、套接于柄部的轮毂本体,轮毂本体于其一端面处与驱动轴主体的相应端面间为啮合接触配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车用驱动轴,驱动轴与轮毂间经梯形齿啮合配合,消除了轴向间隙,同时加大了配合面积,使二者运动时具有良好的NVH特性,并且使驱动轴承载更大的扭矩。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作各种车辆的驱动轴。(*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汽车底盘
,涉及一种车用驱动轴
技术介绍
汽车驱动轴作为整车传递扭矩的旋转零部件,在降低整车NVH及提高越野性能方面起到关键作用。汽车驱动轴为阶梯轴,其中一段插装在轮毂上,驱动轴一端面与轮毂一端面接触配合。现有技术中,驱动轴与轮毂的接触端面均为平面,面与面接触配合结构简单,对轮毂仅起到轴向定位作用,在驱动轴与轮毂配合中,由于二者受接触面积、压紧力、表面粗糙度、旋转间隙、轴向间隙等诸多因素影响,易使轮毂或驱动轴出现振动噪声问题。另外,驱动轴与轮毂配合的旋转扭矩全部由驱动轴上与轮毂插装配合的轴段上的花键承担,为满足承扭要求,此轴段较粗,不符合整车轻量化发展的趋势。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车用驱动轴,驱动轴与轮毂间经梯形齿啮合配合,消除了轴向间隙,同时加大了配合面积,使二者运动时具有良好的NVH特性,并且驱动轴能承载更大的扭矩,符合整车轻量化发展的趋势。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车用驱动轴,包括柄部、一端与柄部相联的驱动轴主体、套接于柄部的轮毂本体,轮毂本体于其一端面处与驱动轴主体的相应端面接触配合,所述驱动轴主体、轮毂本体于其相应的端面处啮合配合。作为本技术的改进,所述驱动轴主体与轮毂本体啮合配合的端面上设有第一啮合部;所述第一啮合部为沿驱动轴主体径向延伸的长条形的第一梯形齿结构,其长度等值于其所在端面的外径与内径的差;所述轮毂本体的与驱动轴主体相接触配合的端面上设有第二啮合部,所述第二啮合部与第一啮合部啮合配合,为沿轮毂本体径向延伸的长条形的第二梯形齿结构。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梯形齿沿驱动轴主体周向布满其所在的端面;相应地,所述第二梯形齿沿轮毂本体周向布满其所在端面。作为本技术的再进一步的改进,所述柄部与驱动轴主体为一体式结构,其与轮毂本体相配合处带有柄部花键;所述轮毂本体的中心孔处带有与柄部花键相适配的内齿。作为本技术的再进一步的改进,所述柄部的端部设有用于将驱动轴主体与轮毂本体间紧固的螺母。柄部还可以为另一种结构,即其为螺栓结构,驱动轴主体的中心处与轮毂本体的中心处均设有与螺栓结构相适配的螺纹孔。作为螺栓结构的柄部的限定,所述螺栓结构为单头螺栓,其远离驱动轴主体的一2而为头部。作为螺栓结构的柄部的另一种限定,螺栓结构为双头螺栓,其远离驱动轴主体的一端配有螺母。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所取得的技术进步在于:驱动轴主体与轮毂本体二者接触配合的端面均采用长条形的梯形齿结构,将二者原有的面面接触配合变为齿啮合配合,增大了二者贴合面积。装配时,通过拧紧螺母或螺栓结构的头部,使驱动轴主体端面与轮毂本体端面逐渐啮合。通过计算合理设计出梯形齿的齿厚和紧固力矩,以保证装配后相互啮合的梯形齿的齿顶和齿根留有一定间隙(约0.25-0.5mm)。安装完成后,相互啮合配合的梯形齿在紧固力作用下有一定弹性变形,此变形能补偿驱动轴在运动过程中与轮毂本体产生的轴向间隙。另外,采用齿啮合配合的方式可使驱动轴主体承载扭矩,在承载相同扭矩的情况下,与面面接触配合相比,柄部可以做得更细,符合整车轻量化发展的趋势。本技术适用作各种车辆的驱动轴。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更进一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1中驱动轴主体I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1中轮毂本体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实施例1中端面A与端面B间啮合方式示意图。图中:1、驱动轴主体;2、轮毂本体;3、第一梯形齿;4、第二梯形齿;A、(驱动轴主体的一个)端面;B、(轮毂本体的一个)端面。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 一种车用驱动轴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施例包括柄部、一端与柄部相联的驱动轴主体1、套接于柄部的轮毂本体2,轮毂本体2于其一端面B处与驱动轴主体I的相应端面A是经啮合结构接触配合。驱动轴主体I的端面A上设有第一啮合部;第一啮合部为沿驱动轴主体I径向延伸的长条形的第一梯形齿3结构,其长度等值于端面A的外径与内径的差。轮毂本体2的端面B上设有与第一啮合部啮合配合的第二啮合部,为沿轮毂本体2径向延伸的长条形的第二梯形齿4结构。第一梯形齿3沿驱动轴主体I周向布满端面A ;相应地,第二梯形齿4沿轮毂本体2周向布满端面B。柄部与驱动轴主体I为一体式结构,其与轮毂本体2相配合处带有柄部花键;所述轮毂本体2的中心孔处带有与柄部花键相适配的内齿,花键与内齿的配合,用于传递驱动轴主体I的旋转扭矩和承载轮毂本体2对驱动轴主体I的轴向力。柄部的端部设有用于将驱动轴主体I与轮毂本体2间紧固的螺母(图中未示出)。本实施例中的第二梯形齿4与第一梯形齿3在设计时,首先计算得出各自的齿厚(二者间应略有差异)和紧固力矩。轮毂本体2与驱动轴主体I装配时,通过拧紧柄部一端配有的螺母,使端面A的第一梯形齿3与端面B的第二梯形齿4逐渐啮合,由于两梯形齿齿厚不同,装配后相互啮合的梯形齿的齿顶和齿根会留有一定间隙(约0.25-0.5mm),如图3所示。安装完成后,相互啮合的梯形齿在紧固力作用下有一定弹性变形,此变形能补偿驱动轴主体I在运动过程中与轮毂本体2产生的轴向间隙。另外,采用齿啮合配合的方式可使驱动轴本体I承载扭矩,在承载相同扭矩的情况下,与面面接触配合相比,柄部可以做得更细。实施例2 —种车用驱动轴本实施例(图中未示出)与实施例1的区别只在于:柄部为螺栓结构,驱动轴主体的中心处与轮毂本体的中心处均设有与螺栓结构相适配的螺纹孔。该螺栓结构为单头螺栓,其远离驱动轴主体的一端为头部。本实施例的其它部分的结构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实施例3 —种车用驱动轴本实施例(图中未示出)与实施例1的区别只在于:柄部为螺栓结构,驱动轴主体的中心处与轮毂本体的中心处均设有与螺栓结构相适配的螺纹孔。该螺栓结构为双头螺栓,其远离驱动轴主体的一端配有螺母。本实施例的其它部分的结构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用驱动轴,包括柄部、一端与柄部相联的驱动轴主体(1)、套接于柄部的轮毂本体(2),轮毂本体(2)于其一端面(B)处与驱动轴主体(1)的相应端面(A)接触配合,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轴主体(1)、轮毂本体(2)于其相应的端面(A、B)处啮合配合。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用驱动轴,包括柄部、一端与柄部相联的驱动轴主体(I)、套接于柄部的轮毂本体(2),轮毂本体(2)于其一端面(B)处与驱动轴主体(I)的相应端面(A)接触配合,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轴主体(I)、轮毂本体(2)于其相应的端面(A、B)处啮合配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驱动轴,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轴主体(I)与轮毂本体(2)哨合配合的端面(A)上设有第一哨合部; 所述第一啮合部为沿驱动轴主体(I)径向延伸的长条形的第一梯形齿(3)结构,其长度等值于其所在端面(A)的外径与内径的差; 所述轮毂本体(2)的与驱动轴主体(I)相接触配合的端面(B)上设有第二啮合部,所述第二啮合部与第一啮合部啮合配合,为沿轮毂本体(2)径向延伸的长条形的第二梯形齿(4)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用驱动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梯形齿(3)沿驱动轴主体(I)...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勇钮微龙张秀明李红超武杰彭雷姚晓东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博信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