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动车前防撞梁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731259 阅读:21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25 17: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应用于机动车车身技术领域的机动车前防撞梁结构,所述的机动车前防撞梁结构包括前防撞梁本体(1),所述的前防撞梁本体(1)设置为截面呈U型的板件结构,前防撞梁本体(1)的本体上端部(2)和本体下端部(3)分别设置向外侧弯折的弯折部(4),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机动车前防撞梁结构,能够在机动车发生碰撞时,通过前防撞梁在碰撞中吸收更多冲击能量,避免或者降低对前舱零部件的损害,保证车身主体结构不受损坏。(*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机动车车身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机动车前防撞梁结构
技术介绍
前防撞梁结构由高强度钢板冷冲压而成。在前防撞梁设计中,需要综合考虑行人保护、低速碰撞法规要求、正面碰撞、偏置碰撞等多方面的要求,但是现有的前防撞板结构,在满足签署各方面要求时,却相应地减弱了在碰撞中吸收更多冲击能量的要求,从而给驾乘人员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提供一种可以在碰撞中吸收更多冲击能量,降低对前舱零部件损害的机动车前防撞梁结构。要解决以上所述的技术问题,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本技术为一种机动车前防撞梁结构,包括前防撞梁本体,所述的前防撞梁本体设置为截面呈U形的板件结构,前防撞梁本体的本体上端部和本体下端部分别设置向外侧弯折的弯折部。所述的前防撞梁本体的本体左端部和本体右端部各设置一个连接孔,所述的分别穿过两个连接孔的螺栓将前防撞梁本体与车`身连接。所述的前防撞梁本体的本体前端面上设置从本体左端部延伸到本体右端部的凹形槽,所述的凹形槽的截面设置为呈半圆形的结构。采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能得到以下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的机动车前防撞梁结构,能够在机动车发生碰撞时,通过前防撞梁在碰撞中吸收更多冲击能量,避免或者降低对前舱零部件的损害,保证车身主体结构不受损坏;降低维修费用;另外,本技术的结构具有更高的强度和刚度,除了吸收更多能量之夕卜,在正面偏置碰撞中发生弯曲变形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冲击力可以通过前防撞梁从一侧传递到另一侧,阻止撞击侧发生超过目标值的侵入量,从而实现保护乘员及车身主体结构功能。附图说明下面对本说明书各附图所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出简要的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述的机动车前防撞梁结构的正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述的机动车前防撞梁结构的-AA面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记为:1、前防撞梁本体;2、本体上端部;3、本体下端部;4、弯折部;5、本体左端部;6、本体右端部;7、连接孔;8、凹形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如所涉及的各构件的形状、构造、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位置及连接关系、各部分的作用及工作原理等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如附图1、附图2所示,本技术为一种机动车前防撞梁结构,包括前防撞梁本体I,所述的前防撞梁本体I设置为截面呈U形的板件结构,前防撞梁本体I的本体上端部2和本体下端部3分别设置向外侧弯折的弯折部4。所述的前防撞梁本体I的本体左端部5和本体右端部6各设置一个连接孔7,所述的分别穿过两个连接孔7的螺栓将前防撞梁本体I与车身连接。所述的前防撞梁本体I的本体前端面8上设置从本体左端部5延伸到本体右端部6的凹形槽8,所述的凹形槽8的截面设置为呈半圆形的结构。本技术的机动车前防撞梁结构,能够在机动车发生碰撞时,通过前防撞梁在碰撞中吸收更多冲击能量,避免或者降低对前舱零部件的损害,保证车身主体结构不受损坏;降低维修费用;另外,本技术的结构具有更高的强度和刚度,除了吸收更多能量之夕卜,在正面偏置碰撞中发生弯曲变形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冲击力可以通过前防撞梁从一侧传递到另一侧,阻止撞击侧发生超过目标值的侵入量,从而实现保护乘员及车身主体结构功能。上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了示例性的描述,显然本技术具体的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技术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技术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他场合的,均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机动车前防撞梁结构,包括前防撞梁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防撞梁本体(1)设置为截面呈U形的板件结构,前防撞梁本体(1)的本体上端部(2)和本体下端部(3)分别设置向外侧弯折的弯折部(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机动车前防撞梁结构,包括前防撞梁本体(I),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防撞梁本体(I)设置为截面呈U形的板件结构,前防撞梁本体(I)的本体上端部(2)和本体下端部(3)分别设置向外侧弯折的弯折部(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车前防撞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防撞梁本体(I)的本体左端部(5)和本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琴田达笠朱志祥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誉丰汽车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