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高粘度介质的污物分离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686986 阅读:1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09 06:2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高粘度介质的污物分离器(100),其带有:壳体,壳体带有前部的壳体元件(30;30')(其具有至少一个进入通道(33))和后部的壳体元件(20)(其具有至少一个排出通道(23));且带有可旋转地支承在壳体元件(20,30;30')之间的筛轮(10;10'),其带有n个布置在环形区中的筛滤位置,在其处相应设置有设有至少一个筛滤器元件的至少一个筛孔(11.1,…,11.12)。进入通道(33)、排出通道(23)和筛孔(11.1,…,11.12)在至少一个工作位置中相继彼此对齐并且形成流动通道。在筛轮(10;10')的所有位置中,多于50%的筛孔(11.1,...11.12)可持续通流,其被至少一个进入通道流入且从其中引出至少一个排出通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高粘度介质的污物分离器(Schmutzabscheider),其带有权利要求I的前序部分的特征。
技术介绍
为了滤出高粘度介质(如塑料熔融物)中的凝块(Verklumpung)和杂质,筛被接到流体流中,其在运行中必须不断地被添加和更换。为了能够在筛的更换或清洁期间維持生产运行,另外已知这种类型的带有筛轮(Siebrad)的污物分离器,在其上布置有多个筛滤部位(Siebstelle),例如由文件EP 379 966 A2已知。其由前部的壳体元件和后部的壳体元件构成,在其之间布置有筛轮。筛轮包含大量筛孔(SieboefTnung)、即盘状的筛轮的穿孔(Durchbrechung),其相应以可渗透的筛滤元件来加衬。在壳体元件中相应设置有进入或排出通道,其中,进入或排出通道彼此相继、尤其对齐并且依次相应与筛轮中的穿孔中的一个构造连续的流动通道。如果实际通流的筛滤部位受污染太強,筛轮被旋转一角度,从而使紧接着的筛滤部位摆入流动通道中。随着筛轮继续旋转,逐步地或连续地将受污染的筛滤部位带到壳体中的筛更换ロ的区域中,在其处可自由接近筛滤部位。在那里可取出和更换筛滤元件。在文件EP 379 966 A2中所说明的污物分离器中还公开了一种反洗功能,以便能够将积聚物从筛的污染侧分离并且由此能够在不完全从筛孔中取出的情况下清洁筛。对此,在壳体背面处熔融物被从流动通道中分出并且从筛净化侧通过筛滤部位被引回。在筛滤元件处粘附的颗粒物因此可通过从后面施加的滞止压カ被分离并且向壳体之外冲出。反洗开ロ(Rueckspueloeffnung)(其建立了与壳体的外侧的连接)可利用可移动的滑块来封闭。对于已知的这种类型的污物分离器不利的是,相应仅较少的筛滤部位起作用且处于连续的流动通道之内,而在筛轮上分布的其它筛滤部位(其仍填充有介质)保持未被利用,由此,通过量(Durchsatz)受限于刚好处于生产中的筛滤位置的流动通道横截面。为了使更大的通过量成为可能,设置有筛滤元件,其明显大于进入和排出通道的开ロ横截面,使得必须设置有漏斗式的过渡部。这导致,在流动通道中的外部区域中的流体流必须比在中心的经过更大的路程。结果是在筛滤部位的区域中不均匀的流体停留时间レ曰。此外存在该危险,即在筛滤部位从流动通道中驶出直至重新驶入那里的较长的持续时间期间发生材料分解。这刚好对于塑料熔融物是ー危险,在其中位于筛轮中的穿孔中的塑料材料在较长的时间上被保持在加热的壳体中,由此可产生碳化。这影响了所过滤的熔融物的质量。装备有筛轮的污物分离器相对于其它被证明的结构类型的优点在于简单的和成本有利的结构方式。不同于在本身非常可靠地工作的和被证明的筛螺栓更换器中,在带有筛轮的污物分离器中不必刚好以配合使缸和孔彼此相协调,而是平地磨削在筛轮-污物分离器中壳体元件与筛轮-密封面之间的接触面就足够。然后利用处于其之间的筛轮使两个壳体元件互相张紧。通过筛轮的端面与壳体面的面接触来获得良好的密封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任务是在带有开头所提及的类型的筛轮的污物分离器中提高通过量并且尤其减小了在未处于生产位置中的筛滤部位处的材料分解的危险。该目的通过带有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一种污物分离器来实现。概念“筛滤位置”被用于这样的部位,在其处在壳体中进入和排出(子)通道彼此相继对齐并且在它们之间在筛轮中存在筛孔。特征(即进入通道、排出通道和筛孔在至少ー个工作位置中“彼此相继”)非強制性地限制了带有精确对齐的中轴线的长形的几何体,而是仅意味着,在工作位置中进入和排出通道的通入口和筛孔的净横截面至少部分地重叠,从而使通流成为可能。而“筛孔”表示筛轮中的具体的穿孔,其利用筛滤元件来封闭并且与它一起形成“筛滤部位”,其随着筛轮的旋转不断地改变其位置。“环形区”表示在通流方向上投影的在筛轮处的环面和壳体元件的邻接的面。筛孔也如进入和排出通道的通入口那样布置在环形区中。筛孔可在环形区之内布置在共同的统一的节圆(Teilkreis)上,但是也可在多个、彼此相间隔的节圆上。在现有技术中根据转轮(Revolver)的类型总是仅仅ー些或少量筛滤部位(也就是说在筛轮上可使用的筛滤部位的最大35-40%)被移动进入流动通道中且又从其中移出(当其受污染吋),而本专利技术有意地走另一途经并且在生产运行中给出大量筛滤部位,其中,小于一半的筛滤部位、尤其甚至仅四分之一或还更少不在生产中且可被清洁或更换。随着在筛轮处同时加载大量筛孔,明显提高有效的过滤面积。在此,筛孔可设计成使得其很大程度上插入进入和排出的横截面中,由此得出比在已知的这种类型的筛滤装置(在其中在筛孔处部分地设置有显著的扩张,以便能够提供更大的过滤面)中更有利的流动情況。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构造原理的特别的效果但是令人惊奇地在于,对于高粘度介质引起流动路径的自校平(Selbstnivellierung)。在各个筛孔(其被至少ー个进入通道流入且从其中引出至少ー个排出通道)中不依赖于至各个筛孔的流动路径如何设计随着运行时间增加来建立类似的流动情況。如果设置有流动通道(其从进入口出发作为弧或多段线(Polygonzug)从ー个筛孔延伸至下ー个)并且在筛孔的横截面和所应用的筛的精细度方面设置类似的结构条件,那么靠近进入口的筛滤部位起初比其它在流动路径中进ー步远离的部位被更强地通流。利用更大的体积流量,在起初更強烈地通流的筛孔中的筛然而也污染得更快。因此,流动阻カ在那里上升而体积流量局部减小。相对于此,(前提是对于进入口和排出ロ情况恒定)在远离的筛滤部位(其首先更少受污染并且相应地提供相对更小的流动阻力)处的通过量提高。结果是,自动地建立在通过各个筛滤部位的子流动之间的很大程度的平衡,只要子流动不完全干涸。为了反作用于其,那么随着筛轮的旋转将各个筛孔带到维护位置中,在那里其可被清洁或更换。筛滤部位关于进入通道和排出通道的位置由于筛轮的旋转而变化同样可有助干,在更长的生产时期上观察在所有筛孔处建立类似的流动情況。相应于前述的自校平的效果,进入通道和/或排出通道可中心地、即在筛轮的中轴线的区域中来布置,但是也可非中心地、即在筛轮的中轴线的区域之外。中心的布置在结构上更复杂,假如筛轮在壳体中的支承经由轴线或轴设置在中心中,因为那么该支承必须被流动路径绕开。另ー方面,中心的布置使进入和/或排出通道能够划分成各个子通道,其在几何上是类似的。由此,才不随生产持续时间增加通过自校平效应建立类似的流动情况,而是已在生产开始时建立。进入和排出通道的非中心的布置使用干支承筛轮的中心的轴线或轴的布置容易。在此当进入子通道和/或排出子通道通过通道长度和通道横截面的相应的匹配而具有类似的流动阻カ吋,那么是有利的。尤其可设置成,除了对于进入子通道和/或对于排出子通道在流动通道几何结构中在结构上所规定的參数之外,也还使沿着相应的子通道的环境温度通过调温元件可改变,并且那么使子通道的长度、横截面和环境温度彼此这样相协调,使得在每个子通道中产生类似的体积流,只要在筛滤部位处存在相同的流动阻力。优选地实现进入通道和排出通道分叉成大量进入或排出子通道。由此,流体流在流动方向上在前面的壳体元件处被划分到大量筛滤部位上而在壳体背面处又被联合。在此,在筛轮的关于壳体元件所有可能的角度位置中始終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0.08.03 DE 102010036810.51.一种用于高粘度介质的污物分离器(100),其带有:壳体,其带有具有至少ー个进入通道(33)的前部的壳体元件(30;30’)和具有至少ー个排出通道(23)的后部的壳体元件(20);且带有可旋转地支承在所述壳体元件(20,30;30’)之间的筛轮(10; 10’),其带有n个布置在环形区中的筛滤位置,在其处相应设置有设有至少ー个筛滤器元件的至少ー个筛孔(11.1,…,11.12), 其中,所述进入通道(33),所述排出通道(23)和所述筛孔(11.1,…,11.12)在至少ー个工作位置中彼此相继并且构造流动通道, 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筛轮(10; 10’)的所有位置中,多于50%的所述筛孔(11.1,...,11.12)能够持续通流,其被至少ー个进入通道(33)流入且从其中引出至少ー个排出通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物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入通道(33)和/或所述排出通道中心地布置在所述筛轮(10; 10’)的中轴线的区域中。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物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入通道和/或出所述排出通道非中心地布置在所述筛轮(10; 10’)的中轴线的区域之外。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至少ー项所述的污物分离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前部的壳体元件中的所述进入通道和/或在所述后部的壳体元件中的所述排出通道分叉成大量进入子通道(31.1,…,31.12)或排出子通道(22.1,...,22.12)并且/或者划分成大量进入子通道(31.1,...,31.12)或排出子通道(22.1,…,22.12)。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至少ー项所述的污物分离器(100;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进入通道(33)的分叉部位和/或汇集部位相应布置在所述筛轮(10; 10’)的旋转轴线上或布置在其处,所述进入子通道(31.1,...,31.12)从所述分叉部位出发,所述排出子通道(22.1,…,22.12)在所述汇集部位处联合。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至少ー项所述的污物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入子通道(31.1,...,31.12)和/或所述排出子通道(22.1,…,22.12)具有类似的流动阻力。7.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污物分离器(100;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进入子通道(31.1,…,31.12)和/或所述排出子通道(22.1,…,22.12)等长并且具有相同的横截面。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至少ー项所述的污物分离器(100;100’),其特征在干,在所述进入子通道(31.1,…,31.12)中和/或在所述排出子通道(22.1,…,22.12)中,沿着所述子通道的环境温度通过调温元件能够改变,并且沿着所述子通道(22.1,…,22.12; 31.1,...,31.12)的长度、横截面和环境温度彼此这样相协调,使得产生类似的体积流量。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至少ー项所述的污物分离器(100;100’),其特征在于,在至少第n个筛滤位置处在所述壳体元件(20,30; 30’)中的至少ー个中设置有筛更换ロ(34)。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至少ー项所述的污物分离器(100;100’),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进入子通道(31.1,…,31.12)或排出子通道(22.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R米德勒
申请(专利权)人:伊莎贝尔·克拉默
类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