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变速操纵系统及汽车,该变速操纵系统包括换挡杆、换挡软轴、选挡软轴、变速箱换挡摇臂和变速箱选挡摇臂,还包括连接轴、换挡拉杆、选挡拉杆和四个摇臂,第一摇臂的一端固定套设在连接轴上,另一端与换挡软轴固定连接;第二摇臂的一端固定套设在连接轴上,另一端与选挡软轴固定连接;第三摇臂的一端固定套设在连接轴上,另一端通过换挡拉杆与变速箱换挡摇臂枢接;第四摇臂的一端固定套设在连接轴上,另一端通过选挡拉杆与变速箱选挡摇臂枢接。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变速操纵系统及汽车在应用新型内饰仪表板时,利用现有车型结构的基础上,设置软轴连接换挡杆,使换挡杆在位置升高的情况下也不会与内饰仪表板的台板发生干涉,节约了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变速系统结构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变速操纵系统及汽车。
技术介绍
变速操纵系统是汽车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分为硬杆连接的操纵方式和软轴连接的操纵方式。图1为现有技术中硬杆连接的变速操纵系统结构示意图,其中包括换挡杆1、换挡臂17和变速箱摇臂等。变速操纵系统在整车装配时,通常与内饰仪表板相匹配,一些新开发的车型仪表板位置与现有汽车仪表板的位置相比有所升高,相应地要求变速操纵系统的安装位置也需要按比例进行升高。如果由于变速操纵系统安装位置的升高而将换挡杆I及换挡臂17加长,换挡杆I的行程会因此增大,从而造成其与仪表板台板之间发生干涉,同时由于整个操纵系统高度加高,导致在换挡过程中换挡杆I的变形量较大。图2为现有技术中软轴连接的变速操纵系统结构示意图,该软轴连接的变速操纵系统包括换挡杆1、换挡软轴2、选挡软轴3、变速箱换挡摇臂12和变速箱选挡摇臂11,换挡软轴2与变速箱换挡摇臂12直接相连,选挡软轴3与变速箱选挡摇臂11直接相连;由于换挡杆I回转半径的不同,采用软轴连接的操纵系统则可以避免上述硬杆连接的方式中的问题,但是软轴连接的方式无法利用现有车型的变速箱摇臂结构,成本较高,现有车型的变速箱换挡和选挡摇臂均设置在汽车地板16下方的左侧位置,各软轴在连接选挡摇臂和换挡摇臂时,由于各部件的设置位置局限性,一般先将软轴进行盘转后再进行与摇臂的连接,从而导致软轴盘转的半径较小,造成换挡力较大且回位差的故障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变速操纵系统及汽车,在应用新型内饰仪表板时,利用现有车型底盘结构进行改造设计,实现变速操纵,节约成本。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变速操纵系统,包括换挡杆、换挡软轴、选挡软轴、变速箱换挡摇臂和变速箱选挡摇臂,所述换挡杆与换挡软轴和选挡软轴分别相连,其中,所述变速操纵系统还包括固定安装在汽车地板下方的连接轴;第一摇臂,所述第一摇臂的一端固定套设在所述连接轴上,所述第一摇臂的另一端与所述换挡软轴固定连接;第二摇臂,所述第二摇臂的一端固定套设在所述连接轴上,所述第二摇臂的另一端与所述选挡软轴固定连接;第三摇臂和换挡拉杆,所述第三摇臂的一端固定套设在所述连接轴上,所述第三摇臂的另一端通过所述换挡拉杆与所述变速箱换挡摇臂枢接;所述换挡拉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三摇臂和变速箱换挡摇臂枢接;第四摇臂和选挡拉杆,所述第四摇臂的一端固定套设在所述连接轴上,所述第四摇臂的另一端通过所述选挡拉杆与所述变速箱选挡摇臂枢接;所述选挡拉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四摇臂和变速箱选挡摇臂枢接;所述第一摇臂与第四摇臂之间具有设定的角度,所述第二摇臂与所述第三摇臂之间具有设定的角度。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其中包括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变速操纵系统。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变速操纵系统及汽车在应用新型内饰仪表板时,利用现有车型的变速箱换挡及选挡机构的基础上,设置软轴以连接换挡杆,使换挡杆在位置升高的情况下也不会与内饰仪表板的台板发生干涉,节约了成本,同时软轴连接的换挡杆也提高了驾驶的舒适性。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硬杆连接的变速操纵系统结构示意图。图2为现有技术中软轴连接的变速操纵系统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变速操纵系统结构示意图。1-换挡杆;2_换挡软轴;3_选挡软轴;4-连接轴;5-第一摇臂;6-第二摇臂;7-第三摇臂; 8-第四摇臂;9-选挡拉杆;10-换挡拉杆; 11-变速箱选挡摇臂;12-变速箱换挡摇臂;13-第一软轴拉杆;14-第二软轴拉杆; 15-支架;16-汽车地板; 17-换挡臂。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变速操纵系统结构示意图,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变速操纵系统,包括换挡杆1、换挡软轴2、选挡软轴3、变速箱换挡摇臂12和变速箱选挡摇臂11,其中换挡杆I与换挡软轴2和选挡软轴3分别相连。该变速操纵系统与现有技术中软轴连接的变速操纵系统的差别在于还包括连接轴4、换挡拉杆10、选挡拉杆9和四个摇臂,其中,连接轴4固定安装在汽车地板16的下方;第一摇臂5的一端固定套设在连接轴4上,具体地,可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也可通过一体成型的方式固定,第一摇臂5的另一端与换挡软轴2固定连接;与第一摇臂5相类似,第二摇臂6的一端固定套设在连接轴4上,另一端与选挡软轴3固定连接;第三摇臂7的一端固定套设在连接轴4上,另一端通过换挡拉杆10与变速箱换挡摇臂12枢接;换挡拉杆10的两端分别与第三摇臂7和变速箱换挡摇臂12枢接;第四摇臂8的一端固定套设在连接轴4上,另一端通过选挡拉杆9与变速箱选挡摇臂11枢接;选挡拉杆9的两端分别与第四摇臂8和变速箱选挡摇臂11枢接,上述第一摇臂5与第四摇臂8之间具有设定的角度,第二摇臂6与第三摇臂7之间具有设定的角度。上述结构的工作过程如下操 纵换挡杆I带动换挡软轴2动作,换挡软轴2拉动第一摇臂5,从而带动连接轴4转动,连接轴4带动固定套设在其外壁上的第四摇臂8转动,第四摇臂8与选挡拉杆9及变速箱选挡摇臂11构成杠杆机构,从而带动变速箱选挡摇臂11动作,同时由于第四摇臂8与第一摇臂5间具有设定的角度,所以第四摇臂8在第一摇臂5的带动下具有设定的运动轨迹,从而实现选挡。换挡动作的过程与选挡过程的原理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在上述实施例的础上,还可以增设第一软轴拉杆13和第二软轴拉杆14,其中第一软轴拉杆13连接第一摇臂5与换挡软轴2,第一软轴拉杆13的一端与换挡软轴2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一摇臂5枢接;第二软轴拉杆14连接第二摇臂6与选挡软轴,第二软轴拉杆14的一端与选挡软轴3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摇臂6枢接,第一软轴拉杆13和第二软轴拉杆14可以起到支撑的作用,通过拉动软轴带动第一摇臂5和第二摇臂6运动。优选的是,在汽车地板16的下方固定设置支架15,用于支撑第一软轴拉杆13和第二软轴拉杆14,具体地,可以在支架15上开设通孔,第一软轴拉杆13和第二软轴拉杆14穿过该通孔后与各软轴相连。上述结构中各个摇臂间具有设定的角度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在连接轴4上固定套设有第一套筒,第一套筒的外壁固定设置呈设定角度的第一摇臂5与第四摇臂8。在实际应用中,优选的是设置第一摇臂5与第四摇臂8之间的角度为大于O度且小于或等于90度。同理,连接轴4上固定套设有第二套筒,第二套筒的外壁固定设置呈设定角度的第二摇臂6与第三摇臂7,同样地,可设置第二摇臂6与第三摇臂7之间的角度为大于O度且小于或等于90度。优选的是,第一套筒、第一摇臂5与第四摇臂8为一体成型;第二套筒、第二摇臂6与第三摇臂7为一体成型,从而使结构更简单紧凑。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其中包括本专利技术任意实施例提供的变速操纵系统,该变速操纵系统位于地板上方的换挡杆部分采用与现有技术中轴连接的变速操纵系统相同,其位置与仪表板位置相匹配,变速操纵系统位于地板下方的换挡摇臂与选挡摇臂部分采用与现有技术中硬杆连接的变速操纵系统相同,两部分通过连接轴与四个摇臂相连接。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变速操纵系统,包括换挡杆(1)、换挡软轴(2)、选挡软轴(3)、变速箱换挡摇臂(12)和变速箱选挡摇臂(11),所述换挡杆(1)与换挡软轴(2)和选挡软轴(3)分别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操纵系统还包括:固定安装在汽车地板(16)下方的连接轴(4);第一摇臂(5),所述第一摇臂(5)的一端固定套设在所述连接轴(4)上,所述第一摇臂(5)的另一端与所述换挡软轴(2)固定连接;第二摇臂(6),所述第二摇臂(6)的一端固定套设在所述连接轴(4)上,所述第二摇臂(6)的另一端与所述选挡软轴(3)固定连接;第三摇臂(7)和换挡拉杆(10),所述第三摇臂(7)的一端固定套设在所述连接轴(4)上,所述第三摇臂(7)的另一端通过所述换挡拉杆(10)与所述变速箱换挡摇臂(12)枢接;所述换挡拉杆(1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三摇臂(7)和变速箱换挡摇臂(12)枢接;第四摇臂(8)和选挡拉杆(9),所述第四摇臂(8)的一端固定套设在所述连接轴(4)上,所述第四摇臂(8)的另一端通过所述选挡拉杆(9)与所述变速箱选挡摇臂(11)枢接;所述选挡拉杆(9)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四摇臂(8)和变速箱选挡摇臂(11)枢接;所述第一摇臂(5)与第四摇臂(8)之间具有设定的角度,所述第二摇臂(6)与所述第三摇臂(7)之间具有设定的角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速操纵系统,包括换挡杆(I)、换挡软轴(2)、选挡软轴(3)、变速箱换挡摇臂(12)和变速箱选挡摇臂(11),所述换挡杆(I)与换挡软轴(2)和选挡软轴(3)分别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操纵系统还包括 固定安装在汽车地板(16)下方的连接轴(4); 第一摇臂(5),所述第一摇臂(5)的一端固定套设在所述连接轴(4)上,所述第一摇臂(5)的另一端与所述换挡软轴(2)固定连接; 第二摇臂¢),所述第二摇臂¢)的一端固定套设在所述连接轴(4)上,所述第二摇臂(6)的另一端与所述选挡软轴(3)固定连接; 第三摇臂(7)和换挡拉杆(10),所述第三摇臂(7)的一端固定套设在所述连接轴(4)上,所述第三摇臂(7)的另一端通过所述换挡拉杆(10)与所述变速箱换挡摇臂(12)枢接;所述换挡拉杆(1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三摇臂(7)和变速箱换挡摇臂(12)枢接; 第四摇臂(8)和选挡拉杆(9),所述第四摇臂(8)的一端固定套设在所述连接轴(4)上,所述第四摇臂(8)的另一端通过所述选挡拉杆(9)与所述变速箱选挡摇臂(11)枢接;所述选挡拉杆(9)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四摇臂(8)和变速箱选挡摇臂(11)枢接; 所述第一摇臂(5)与第四摇臂(8)之间具有设定的角度,所述第二摇臂(6)与所述第三摇臂(7)之间具有设定的角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操纵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软轴拉杆(13),所述第一摇臂(5)通过所述第一软轴拉杆(13)与所述换挡软轴(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软轴拉杆(13)的一端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国兴,尹荣惠,肖薇,李达基,童兰玉,
申请(专利权)人: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