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双流体淬火装置,包括:固化分散部,具有固化分散腔(6);第一流体引入管(1),与固化分散腔(6)连通,第一流体引入管(1)伸入固化分散腔(6)的端部连接有雾化喷头(3);第二流体引入管(7),与固化分散腔(6)连通;混合负压部,具有与固化分散腔(6)连通的混合负压腔(4)。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双流体淬火装置结构简单,可在短时间内实现液态硫磺与溶剂的高效混合,瞬间完成淬火、固化、分散或粉碎等工序,直接获取的不溶性硫磺含量可达85%以上。使用该装置生产不溶性硫磺,能缩短生产时间、易于连续化。既节约人工、又能降低能耗,明显提高工作效率,可整体降低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淬火装置领域,具体而言,涉及ー种双流体淬火装置。
技术介绍
在现有技术中,不溶性硫磺的生产方法主要分为汽相法和液相法。目前,大多数企业都采用汽相法エ艺进行生产,从技术层面上看,汽相法生产不溶性硫磺的生产エ艺较为成熟,但汽相法生产エ艺存在设备投资大、能耗高,易燃易爆等缺陷,制约了不溶性硫磺生产的发展。液相法生产不溶性硫磺的生产エ艺,操作安全,能耗相对较低,获得的产品流动性好。是不溶性硫磺生产的发展方向。但目前国内所采用的液相法エ艺基本上是倾注或者滴入式,生成的不溶性硫磺粗品成块状,由于聚合和冷却不充分,转化率较低。直接获取的不溶性硫磺粗品含量低,固化后广品不各易粉碎。文献《高含量不溶性硫磺生产エ艺》的新突破,化工时刊,38-49页,第5期,1999年,陆军,记载了ー种“二流式”喷嘴结构。使用时ニ硫化碳从中心进入,通过环形通道成膜状流出,硫蒸汽从切向进入,通过螺旋形导流槽,形成一定旋转角,在出口处和ニ硫化碳液膜形成直角汇合。硫蒸汽和ニ硫化碳的充分接触需要在额外的容器中进行。上述生产エ艺中的“二流式”喷嘴结构虽然解决了倾注或者滴入式エ艺生产不溶性硫磺的问题,但是硫蒸汽和ニ硫化碳的充分接触需要在额外的容器中进行,使得生产エ序复杂并且生产效率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g在提供一种用于液相法生产不溶性硫磺的双流体淬火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生产エ序复杂并且生产效率降低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ー种双流体淬火装置,包括固化分散部,具有固化分散腔;第一流体引入管,与固化分散腔连通,第一流体引入管伸入固化分散腔的端部连接有雾化喷头;第二流体引入管,与固化分散腔连通;混合负压部,具有与固化分散腔连通的混合负压腔。进ー步地,第一流体引入管和雾化喷头之间设有直径逐渐减小的收缩加速管。进ー步地,固化分散部具有位于第一流体引入管的雾化喷头与混合负压部之间的收缩颈部。进ー步地,固化分散腔的中心线和混合负压腔的中心线重合。进ー步地,第一流体引入管沿固化分散腔的中心线连接到固化分散部上,第二流体引入管在沿固化分散腔的从上游到下游的方向上逐渐靠近并连接到固化分散部的侧壁上。进ー步地,第二流体引入管的中心线与第一流体引入管的中心线的相交点位于固化分散腔内。进ー步地,雾化喷头位于该相交点的下游方向。进ー步地,第二流体引入管的中心线和第一流体引入管的中心线之间形成偏置夹角,偏置夹角在25°至75°的范围内。进ー步地,收缩加速管的全部或者至少部分地设置在固化分散腔内。进ー步地,固化分散部、收缩颈部和混合负压部的截面均呈圆形。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中,双流体淬火装置包括固化分散部、第一流体引入管、雾化喷头、第二流体引入管以及混合负压部。上述结构的连接关系如下固化分散部具有固化分散腔,第一流体引入管与固化分散腔连通,第一流体引入管伸入固化分散腔的端部连接有雾化喷头,第二流体引入管与固化分散腔连通,混合负压部具有与固化分散腔连通的混合负压腔。该双流体淬火装置使用时,熔融的硫磺从第一流体引入管进入,并在雾化喷头处雾化后喷出,同时,ニ硫化碳从第二流体引入管进入,雾化后的硫磺和ニ硫化碳在固化分散腔内混合,并且混合物在固化分散腔内产生短暂的停留后进入混合负压腔,短暂的停留达到分散均匀,不易结块的效果,这样,完成了液态硫磺的淬火、固化和分散,形成的混合物从混合负压腔再进入其他设备中进行后续处理。使用该双流体淬火装置生产不溶性硫磺,能減少粉碎的步骤,缩短生产时间。同时,易于连续化。既节约人工、又能降低能耗,明显提高工作效率,可整体降低生产成本。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ー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双流体淬火装置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图1的双流体淬火装置的雾化喷头的剖视示意图;以及图3示出了图1的双流体淬火装置的雾化喷头的俯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參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图1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双流体淬火装置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本实施例的双流体淬火装置包括固化分散部、第一流体引入管1、雾化喷头3、第二流体引入管7以及混合负压部。上述结构的连接关系如下固化分散部具有固化分散腔6,第一流体引入管I与固化分散腔6连通,第一流体引入管I伸入固化分散腔6的端部连接有雾化喷头3,第二流体引入管7与固化分散腔6连通,混合负压部具有与固化分散腔连通的混合负压腔4。本实施例的双流体淬火装置使用时,熔融的硫磺从第一流体引入管I进入,并在雾化喷头3处雾化后喷出,同时,ニ硫化碳从第二流体引入管7进入,雾化后的硫磺和ニ硫化碳在固化分散腔6内混合,并且混合物在固化分散腔6内产生短暂的停留后进入混合负压腔4,短暂的停留达到分散均匀,不易结块的效果,这样,完成了液态硫磺的淬火、固化和分散,形成的混合物从混合负压腔4再进入其他设备中进行后续处理。高温硫磺与低温溶剂在泵的强压推动下,形成的不溶性硫磺悬浮液还来不及聚集就被強行推进过滤干燥罐中,普通硫磺在运动中被溶剂溶解,剩下的硫磺细粒,则是目的半成品产品——不溶性硫磺。本实施例的双流体淬火装置直接获取的不溶性硫磺含量可达85%以上。使用本实施例的双流体淬火装置生产不溶性硫磺,能減少粉碎的步骤,缩短生产时间。同时,易于连续化。既节约人工、又能降低能耗,明显提高工作效率,可整体降低生产成本。结合參见图2至图3,从图中可以看出,优选地,雾化喷头3采用扇形雾化喷头,该雾化喷头的一端具有用干与第一流体引入管I连接的外螺纹31,雾化喷头3的另一端具有V形槽32,该雾化喷头的喷嘴为贯穿的小孔33,位于中央,喷嘴处的高速液体,在该V形槽32的引导下,使喷出的液体呈扇形分布。优选地,如图1所示,第一流体引入管I和雾化喷头3之间设有直径逐渐减小的收缩加速管2。熔融的硫磺在该收缩加速管2中通过后流动速度会加快,进而增强雾化效果。优选地,收缩加速管2的全部或者至少部分地设置在固化分散腔6内。优选地,固化分散部具有位于第一流体引入管I的雾化喷头3与混合负压部之间的收缩颈部5。该收缩颈部5可以加速雾化后的硫磺和ニ硫化碳的混合物进入混合负压腔4的速度,增长了混合物的停留时间,使得分散均匀的效果更佳。优选地,固化分散腔6的中心线和混合负压腔4的中心线重合。本实施例的双流体淬火装置采用水平或者立式安装,也可采用倾斜式安装。第一流体引入管I和固化分散部按前后水平或者上下垂直也或者倾斜布置,需要注意的是,第一流体引入管I沿固化分散腔6的中心线连接到固化分散部上,这样,使得硫磺与ニ硫化碳更容易混合均匀。第二流体引入管7在沿固化分散腔6的从上游到下游的方向上逐渐靠近并连接到固化分散部的侧壁上,即第 二流体引入管7朝向第一流体引入管I偏置,该偏置设置的作用在于增强ニ硫化碳与硫磺流速方向的一致性,减缓两种流体在分散腔6中的停留时间。优选地,第二流体引入管7的中心线和第一流体引入管I的中心线之间形成偏置夹角e,偏置夹角e在25°至75°的范围内。进ー步优选地,偏置夹角0为45°。优选地,第二流体引入管7的中心线与第一流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流体淬火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化分散部,具有固化分散腔(6);第一流体引入管(1),与所述固化分散腔(6)连通,所述第一流体引入管(1)伸入所述固化分散腔(6)的端部连接有雾化喷头(3);第二流体引入管(7),与所述固化分散腔(6)连通;混合负压部,具有与所述固化分散腔(6)连通的混合负压腔(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流体淬火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化分散部,具有固化分散腔(6);第一流体引入管(1),与所述固化分散腔(6)连通,所述第一流体引入管(I)伸入所述固化分散腔出)的端部连接有雾化喷头(3);第二流体引入管(7),与所述固化分散腔(6)连通;混合负压部,具有与所述固化分散腔(6)连通的混合负压腔(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流体淬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体引入管(I)和所述雾化喷头(3)之间设有直径逐渐减小的收缩加速管(2)。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流体淬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化分散部具有位于所述第一流体引入管(I)的雾化喷头(3)与所述混合负压部之间的收缩颈部(5)。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流体淬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化分散腔(6)的中心线和所述混合负压腔(4)的中心线重合。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流体淬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体引入管(I)沿所述固化分散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新民,王德柱,王鲁新,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圣奥化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