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铸模工件淬火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447782 阅读:2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1-15 22: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铸模工件淬火装置,包括加热炉、运输装置和水池,所述加热炉内设置加热单元和控温装置,所述加热炉上设置有起吊装置,所述起吊装置包括轨道、电机、第一起吊机和第二起吊机,所述第一起吊机和第二起吊机位于所述轨道上,所述第一起吊机包括起第一重臂和第一吊栏,所述第一吊栏的顶部连接所述第一起重臂上,所述第二起吊机包括第二重臂和第二吊栏,所述第二吊栏的顶部连接所述第二起重臂上,所述第二起吊机下方设有水池,该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与传统的淬火相比比具有连续性、高效性和自动化程度高的优点,生产制造容易,淬火效率高,提高了冷拔钢管生产线的效率,可广泛用于中大口径冷拔无缝钢管的生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铸模工件淬火装置,具体为一种铸模工件淬火装置,属于于热处理生产线淬火

技术介绍
热处理是机械零部件加工中的重要工序,通过热处理,可以改变钢的内部组织结构,从而改善钢的性能。通过适当的热处理可以显著提髙钢的机械性能,延长机器零件的使用寿命。恰当的热处理可以消除铸、锻、焊等热加工工艺造成的各种缺陷,细化晶粒、消除偏析、降低内应力,使钢的组织和性能更加均匀。由于机械零部件的形状和结构各种各样,对于不同的零部件需要不同的装置进行热处理。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对于小领域需要一件一件进行热处理,不仅工作效率低,而且处理效果不稳定。钢的淬火是将钢加热到临界温度Ac3(亚共析钢)或Ac1(过共析钢)以上温度,保温一段时间,使之全部或部分奥氏体1化,然后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的冷速快冷到Ms以下(或Ms附近等温)进行马氏体(或贝氏体)转变的热处理工艺。通常也将铝合金、铜合金、钛合金、钢化玻璃等材料的固溶处理或带有快速冷却过程的热处理工艺称为淬火。淬火的目的是使过冷奥氏体进行马氏体或贝氏体转变,得到马氏体或贝氏体组织,然后配合以不同温度的回火,以大幅提高钢的强度、硬度、耐磨性、疲劳强度以及韧性等,从而满足各种机械零件和工具的不同使用要求。也可以通过淬火满足某些特种钢材的铁磁性、耐蚀性等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能。将金属工件加热到某一适当温度并保持一段时间,随即浸入淬冷介质中快速冷却的金属热处理工艺。常用的淬冷介质有盐水、水、矿物油、空气等。淬火可以提高金属工件的硬度及耐磨性,因而广泛用于各种工、模、量具及要求表面耐磨的零件(如齿轮、轧辊、渗碳零件等)。通过淬火与不同温度的回火配合,可以大幅度提高金属的强度、韧性及疲劳强度,并可获得这些性能之间的配合(综合机械性能)以满足不同的使用要求。另外淬火还可使一些特殊性能的钢获得一定的物理化学性能,如淬火使永磁钢增强其铁磁性、不锈钢提高其耐蚀性等。淬火工艺主要用于钢件。常用的钢在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时,原有在室温下的组织将全部或大部转变为奥氏体。随后将钢浸入水或油中快速冷却,奥氏体即转变为马氏体。与钢中其他组织相比,马氏体硬度最高。淬火时的快速冷却会使工件内部产生内应力,当其大到一定程度时工件便会发生扭曲变形甚至开裂。为此必须选择合适的冷却方法。根据冷却方法,淬火工艺分为单液淬火、双介质淬火、马氏体分级淬火和贝氏体等温淬火4类,目前在淬火的工艺过程中通常由人工操作,操作繁琐,为解决上述问题,现在提出一种铸模工件淬火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铸模工件淬火装置。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本技术一种铸模工件淬火装置,包括加热炉、运输装置和水池,所述加热炉内设置加热单元和控温装置,所述加热炉上设置有起吊装置,所述起吊装置包括轨道、电机、第一起吊机和第二起吊机,所述第一起吊机和第二起吊机位于所述轨道上,所述第一起吊机包括起第一重臂和第一吊栏,所述第一吊栏的顶部连接所述第一起重臂上,所述第二起吊机包括第二重臂和第二吊栏,所述第二吊栏的顶部连接所述二起重臂上,所述第二起吊机下方设有水池,所述水池与所述加热炉之间设有运输装置,所述运输装置为传送带。进一步的,所述水池的另一侧设有工件转移装置。进一步的,所述轨道固定于所述加热炉和水池的上部。进一步的,所述传送带上设有隔板。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技术与传统的淬火相比比具有连续性、高效性和自动化程度高的优点,同时该技术结构简单合理紧凑,生产制造容易,淬火效率高,提高了冷拔钢管生产线的效率,可广泛用于中大口径冷拔无缝钢管的生产。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一种铸模工件淬火装置结构示意图;图中:1、运输装置;2、水池;3、工件转移装置;4、第二吊栏;5、第二起吊机;6、轨道;7、传送带;8、第一起吊机;9、第一重臂;10、第一吊栏;11、控温装置;12、加热炉;13、加热单元;14、电机;15、第二起重臂。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设计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种铸模工件淬火装置,包括加热炉12、运输装置1和水池2,所述加热炉12内设置加热单元13和控温装置11,所述加热炉12上设置有起吊装置,所述起吊装置包括轨道6、电机14、第一起吊机8和第二起吊机5,所述第一起吊机8和第二起吊机5位于所述轨道6上,所述第一起吊机8包括起第一重臂9和第一吊栏10,所述第一吊栏10的顶部连接所述第一起重臂9上,所述第二起吊机5包括第二重臂15和第二吊栏4,所述第二吊栏4的顶部连接所述第二起重臂15上,所述第二起吊机5下方设有水池2,所述水池2与所述加热炉12之间设有运输装置1,所述运输装置1为传送带7。所述水池2的另一侧设有工件转移装置3,所述轨道6固定于所述加热炉12和水池2的上部,所述传送带7上设有隔板,所述起第一重臂9用于驱动第一吊栏10在加热炉12内上下运动,所述第二重臂15用于驱动第二吊栏4在水池2内上下运动。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一种铸模工件淬火装置使用时,将待淬火工件放置在加热炉12内加热,并通过控温装置11实现温度控制,在温度低于设置的温度时,加热单元13实现对待淬火工件的自动加热,当工件加热完成后,通过第一起吊机8实现对工件的吊取,工件通过运输装置1进入水池2冷却后通过第二起吊机5吊取,最后进入工件转移装置3转移即可。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铸模工件淬火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铸模工件淬火装置,包括加热炉(12)、运输装置(1)和水池(2),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炉(12)内设置加热单元(13)和控温装置(11),所述加热炉(12)上设置有起吊装置,所述起吊装置包括轨道(6)、电机(14)、第一起吊机(8)和第二起吊机(5),所述第一起吊机(8)和第二起吊机(5)位于所述轨道(6)上,所述第一起吊机(8)包括起第一重臂(9)和第一吊栏(10),所述第一吊栏(10)的顶部连接所述第一起重臂(9)上,所述第二起吊机(5)包括第二重臂(15)和第二吊栏(4),所述第二吊栏(4)的顶部连接所述第二起重臂(15)上,所述第二起吊机(5)下方设有水池(2),所述水池(2)与所述加热炉(12)之间设有运输装置(1),所述运输装置(1)为传送带(7)。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铸模工件淬火装置,包括加热炉(12)、运输装置(1)和水池(2),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炉(12)内设置加热单元(13)和控温装置(11),所述加热炉(12)上设置有起吊装置,所述起吊装置包括轨道(6)、电机(14)、第一起吊机(8)和第二起吊机(5),所述第一起吊机(8)和第二起吊机(5)位于所述轨道(6)上,所述第一起吊机(8)包括起第一重臂(9)和第一吊栏(10),所述第一吊栏(10)的顶部连接所述第一起重臂(9)上,所述第二起吊机(5)包括第二重臂(15)和第二吊栏(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金香王辰杰沈国平
申请(专利权)人:湖州冶鑫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