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藜芦醇纳米脂质体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585274 阅读:30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17 21:4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白藜芦醇纳米脂质体及其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白藜芦醇、膜材、抗氧化剂和有机溶剂混合溶解,成膜同时除去所述有机溶剂,再加入缓冲液进行水合,得到白藜芦醇脂质体的粗悬液,将所得粗悬液进行高压微射流处理,得到所述白藜芦醇纳米脂质体。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高压微射流法经过溶解、脂质形成、充分水合、微射流分散等步骤制得白藜芦醇纳米脂质体。该白藜芦醇纳米脂质体均匀一致,粒径小,包封率高,稳定性良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功能性保健食品
,涉及一种。
技术介绍
白藜芦醇又称芪三酚,是植物为抵抗外界刺激如紫外线、真菌、病毒感染或机械损伤而产生的一种植物抗毒素,具有抗癌、抑菌、抗炎症、保护心血管、调节雌激素、保护神经和肝脏、抗辐射、镇咳平喘、降低血压、改善微循环、治疗艾滋病和休克等多种生理功能,被美国《抗衰老圣典》列为“100种最热门有效的抗衰老物质”之一。但由于白藜芦醇化学性质不稳定,见光遇热易分解,且水溶性差,因此存在口服吸收性差、生物利用率低、难以持久作用等缺点,导致其应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纳米脂质体作为一种新型药物载体,是以卵磷脂、胆固醇等为膜材对目的物质进行包封,制成的一种具有类似生物膜结构的双分子层囊泡,具有稳定性好、靶向性强、可延缓释放、无免疫毒性等特点,成为近年来现代医学和食品功能化学共同关注的焦点。因此,将纳米脂质体用于白藜芦醇的包封与载运,有利于提高其生物利用率与缓释作用,促进其渗皮吸收性,从而进一步扩大其在食品、药品、化妆品等行业的应用范围。目前,纳米脂质体的制备方法主要有薄膜分散法、逆向蒸发法、乙醇注入法、超声法、高压均质法等,但都存在有机试剂残留、磷脂成分易氧化、生产成本高、周期长,制备过程难以控制等缺点,放大为工业化生产存在难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制备白藜芦醇纳米脂质体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白藜芦醇、膜材、抗氧化剂和有机溶剂混合溶解,成膜同时除去所述有机溶剂,再加入缓冲液进行水合,得到白藜芦醇脂质体的粗悬液,将所得粗悬液进行高压微射流处理,得到所述白藜芦醇纳米脂质体。上述方法中,所述混合溶解的方法为超声;所述成膜同时除去所述有机溶剂的方法为减压旋转蒸发。构成所述膜材的物质选自大豆卵磷脂、脑磷脂、神经鞘磷脂、磷脂酰乙醇胺、胆固醇、牛胆酸钠、谷留醇和胆固醇乙酰酯中的至少一种,优选大豆卵磷脂和胆固醇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抗氧化剂选自维生素Ε、丁基羟基茴香醚、二丁基羟基甲苯和二丁基羟基甲苯中的至少一种,优选维生素E ;所述有机溶剂选自无水乙醇、甲醇、氯仿、乙醚和石油醚中的至少一种,优选乙醇。所述白藜芦醇、膜材、抗氧化剂、有机溶剂和缓冲液的用量比为O. 05 lg:1 2g 0. 04 O. 5g :200 500mL :15(T350mL,优选 O.1g :1.1g :0.1g 500mL 250mL,具体为0.05-0.1g 1. 1-1. 5g 0. 04-0.1g :200_500mL :150_250mL 或 0.1-1g :1. 0-1.1g :0. 1-0. 5g 5OOmL :250_350mL 或 0.05-1. Og :1.0-1. 5g :0.04-0. 5g :200_500mL :150_350mL 或 0.05g 1.5g 0. 04g 200mL 150mL 或 Ig :1. Og :0. 5g 500mL 350mL ;所述缓冲液为pH值为7. 4的磷酸盐缓冲液,浓度为O. 002、. 02mol/L,优选O. 01mol/L,具体为 O. 002-0. 01mol/L。所述超声步骤中,超声频率为28 IOOHz,,优选45Hz,具体为45-100HZ或28-45HZ,功率12(T300W,优选240W,具体为120-240W或240-300W ;时间为3 5min,具体为3_4min或4-5min,温度为 40 6(TC,优选 45°C,具体为 40_45°C或 45_60°C ;所述减压旋转蒸发步骤中,温度为4(T60°C,优选45°C,具体为40_45°C或45-60 °C,真空度为-O. 09 -O.1MPa,具体为-O. 09 或-O. 01 或-O. 08 或-O. 08 至-O. 01或-O. 09 至-O. 01 或-O. 09 至-O. 08MPa ;所述水合步骤中,温度为4(T60°C,优选45°C,具体为40_45°C或45_60°C,时间为20 45min,优选 30min,具体为 20_30min 或 30_45min ;所述高压微射流处理步骤中,处理压力为1000(T30000PSI,优选18000PSI,具体为10000-18000PSI或18000-30000PSI,循环次数为I 6次,优选3次,具体为1-3次或3-6次;为了将减压旋转蒸发所得类脂膜洗至水合介质中,以利于洗膜完全,避免有部分类脂膜粘附在茄形瓶壁上,难以洗下来,上述制备白藜芦醇纳米脂质体的方法,还可包括在所述溶解步骤之后,所述水合步骤之前,向所述缓冲液中加入玻璃珠。利用上述方法制备得到的白藜芦醇纳米脂质体,也属于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保护范围。所述脂质体的粒径为24. 53 219. 2nm,Zeta电位为-24. 6 _65mV,包封率为34. 40% 89. 30%,具体为 75. 27%、88. 27%、88. 68%、75. 27%-88. 68%、75. 27%-88. 27% 或 88. 27%-88. 68% ;pH值为7.33 7.47,且对人肝癌细胞册 6-2、人胃癌细胞463的抑制率分别为31. 589Γ76. 85%、11. 49% 58. 37%。本专利技术优选条件下提供的白藜芦醇纳米脂质体特征为外观呈均匀乳白色悬浮液,电镜下呈圆形或椭圆形微球体,颗粒间分散、独立,粒径为(76. 09±1. 38) nm, Zeta电位(-53. 90±2. 26) mV,包封率为 88. 27%,pH 值(7. 35±O. 035),且对人肝癌细胞 HEPG-2、人胃癌细胞AGS的抑制率分别为76. 85%和58. 37%。另外,上述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白藜芦醇纳米脂质体在制备抑制肿瘤细胞产品中的应用,也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其中,所述肿瘤细胞具体为肝癌细胞或胃癌细胞;所述肝癌细胞具体为人肝癌细胞HEPG-2 ;所述胃癌细胞具体为人胃癌细胞AGS。本专利技术采用高压微射流法经过溶解、脂质形成、充分水合、微射流分散等步骤制得白藜芦醇纳米脂质体,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制备方法操作简便、易于控制、清洁安全、无有毒有机溶剂残留,且可连续化生产。2、制得的纳米脂质体形态均一、粒径小、包封率高、稳定性好,实现了白藜芦醇的载运与缓释,改变其溶解性,提高其生物利用率。 3、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脂质体中含有抗氧化剂,避免了药物由体内外氧化而造成的毒副作用,降低不良反应。附图说明图1为白藜芦醇纳米脂质体的透射电镜图。图2为白藜芦醇纳米脂质体的粒径分布图。图3为白藜芦醇纳米脂质体的Zeta电位图。图4为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白藜芦醇的谱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阐述,但本专利技术并不限于以下实施例。所述方法如无特别说明均为常规方法。所述原材料如无特别说明均能从公开商业途径而得。实施例1、白藜芦醇纳米脂质体制备准确称取O.1g白藜芦醇、Ig大豆卵磷脂、O.1g胆固醇和O.1g抗氧化剂VE,加入500mL无水乙醇,于45HZ、240W条件下45°C水浴超声3min至充分溶解,45°C水浴条件下减压(真空度-O. 09MPa)旋转蒸发除去乙醇,直至茄形瓶壁上形成一层均匀的脂质薄膜。加入250mL0. 01mol/L磷酸盐缓冲液(pH=7. 4)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制备白藜芦醇纳米脂质体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白藜芦醇、膜材、抗氧化剂和有机溶剂混合溶解,成膜同时除去所述有机溶剂,再加入缓冲液进行水合,得到白藜芦醇脂质体的粗悬液,将所得粗悬液进行高压微射流处理,得到所述白藜芦醇纳米脂质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制备白藜芦醇纳米脂质体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白藜芦醇、膜材、抗氧化剂和有机溶剂混合溶解,成膜同时除去所述有机溶剂,再加入缓冲液进行水合,得到白藜芦醇脂质体的粗悬液,将所得粗悬液进行高压微射流处理,得到所述白藜芦醇纳米脂质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溶解的方法为超声;所述成膜同时除去所述有机溶剂的方法为减压旋转蒸发。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膜材的物质选自大豆卵磷脂、脑磷脂、神经鞘磷脂、磷脂酰乙醇胺、胆固醇、牛胆酸钠、β -谷留醇和胆固醇乙酰酯中的至少一种,优选大豆卵磷脂和胆固醇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抗氧化剂选自维生素Ε、丁基羟基茴香醚、二丁基羟基甲苯和二丁基羟基甲苯中的至少一种,优选维生素E ;所述有机溶剂选自无水乙醇、甲醇、氯仿、乙醚和石油醚中的至少一种,优选乙醇。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白藜芦醇、膜材、抗氧化剂有机溶剂和缓冲液的用量比为O. 05 Ig T2g 0. 04 O. 5g :200 500mL :15(T350mL,优选O.1g :1.1g :0.1g 500mL 250mL ;所述缓冲液为pH值为7· 4的磷酸盐缓冲液,浓度为O. 002、· 02mol/L,优选O. Olmol/L0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超声步骤中,超声频率为28 IOOHz,,优选45Hz,功率120 300W,优选240W ;时间为3 5min,温度为40 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强刘红芝刘丽陈琼玲胡晖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