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胶囊化阻燃合金的制备工艺,包括以下步骤:a将以下质量份的各组分投入搅拌釜中混合搅拌5-10分钟:聚磷酸铵61-65、成炭剂20-25、协同增效剂1-3,投入搅拌釜中混合搅拌5-10分钟;b向搅拌釜内喷洒雾化的聚有机硅氧烷稀释液5-10分钟,待搅拌结束后静置10分钟,形成微胶囊阻燃剂;c加入ABS和PC粒料充分搅拌,使微胶囊阻燃剂粘附在ABS和PC粒料上,然后排料,烘干。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微胶囊化阻燃合金的制备工艺,进一步的说,涉及一种微胶囊化阻燃ABS/PC合金的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ABS树脂是丙烯腈(A)、丁二烯(B)、苯乙烯(S)的三元共聚物,结合三种组分的优越性能,具有较高的抗冲击强度、良好的加工性能和化学稳定性,易于模塑成型,制品富有光泽,且兼具韧性,是一种性能优越的通用热塑性工程塑料。聚碳酸酯(PC)树脂是一种性能优良的热塑性工程塑料,具有突出的抗冲击能力,耐蠕变和尺寸稳定性好,耐热、吸水率低、无毒、介电性能优良。ABS树脂和PC树脂二者相容性良好,结合二者优点制备ABS/PC合金以其优越的综合性能广泛用于汽车工业、电子电器工业、轻工家电、纺织和建筑等行业。由于二者都是易燃材料,且燃烧时释放出大量的有毒气体和黑烟,不仅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还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和生存环境带来极大威胁,因此ABS/PC合金在很多应用领域需要进行阻燃和抑烟处理。卤系阻燃剂应用开发最广,技术比较成熟,阻燃效率高,但卤系阻燃剂制品发烟量增大,燃烧后产生卤化氢气体具有强腐蚀性,潜藏二次危害,可能使电子电器设备中关键部件受损而导致整套设备失灵,并且回收利用过程中对环境污染严重,产生“二噁英”等致癌气体。根据欧盟RoHS指令要求,2006年7月1日以后投放欧盟市场的电气和电子产品不得含有铅、汞、镉、六价铬、多溴联苯和多溴联苯醚等6种有害物质。我国也出台了相应法规《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并于2007年3月1日起施行。为应对欧盟RoSH指令和各国颁布的环保法规,对阻燃剂无毒、无卤、环保等要求的不断升级,各国相继研发多种阻燃剂,其中以磷、氮为主体的化学膨胀阻燃剂(IFR)阻燃体系阻燃效果理想、加工工艺简单,价格低廉,受到人们广泛关注。大多数IFR是由聚磷酸铵(APP,酸源)、季戊四醇(PER,炭源)、三聚氰胺(MEL,气源)三组分复配构成,主要用于PE、PP、EVA及弹性体的阻燃。当阻燃剂用量为25-30wt%时,材料氧指数可达30%,UL-94难燃级别可达V-O级,生烟量几乎与未阻燃材料相同,不增加生烟量或者生烟速率减少,密度仅比未阻燃材料提高10-15%。APP和PER复合IFR的初始热分解温度在160-180℃之间,因此该体系多用于阻燃聚烯烃和热塑性弹性体,而不用于阻燃工程塑料;同时,APP中存在铵根离子分解不稳定问题,在加工过程的强剪切作用下易脱出NH3,使加工出的样品局部变红,严重时在挤出造粒过程中出现加工不稳定的现象。IFR存在吸湿性问题,导致耐迁出性差的问题,不能适应户外和潮湿气候,PER会因富含-OH的亲水性而产生吸潮、迁移现象,使制品表面“起霜”,产生白斑或失去光泽,迁出严重时,会造成阻燃剂失效。添加IFR要达到阻燃UL-94测试难燃级别V-O级需要添加量大,并且和树脂之间相容性差,分散困难,会造成IFR阻燃效率下降,对ABS/PC合金物理机械性能恶化严重。专利申请号:CN200410051777,揭示一种新型阻燃PC/ABS合金,依重量百分比计,该合金包括10%-80%的PC、10%-80%的ABS、1%-30%的溴化聚碳酸酯齐聚物,1%-10%的Sb2O3、0.1%-5%的聚四氟乙烯以及任选稳定剂,增强剂,颜料,填充物等其它添加剂。制造时,首先将原料在90-100℃下烘烤4-6小时,然后按比例投入高速混合机中混合5-10分钟,接着在双螺杆机中进行混合造粒,造粒温度为240-260℃。该新型PC/ABS合金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热学性能和阻燃性。其缺点是所采用的阻燃剂溴化聚碳酸酯齐聚物仍然含有卤素,与Sb203协同并用,仍会导致PC/ABS合金体系发烟量增大,燃烧后产生的卤化氢气体具有强腐蚀性,潜藏二次危害,不利于材料回收利用。专利申请号:CN201010125980,揭示一种电气工程用阻燃ABS/PC合金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合金各种组分及含量以重量份表示为: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55~63份、聚碳酸酯(PC)21~34份、马来酸酐接枝ABS相容剂2~7份、有机磷酸酯类阻燃剂7~15份、抗滴落剂FA500B 0.1~0.5份、有机硅Dymgard 1.0~3.0份、复合抗氧剂0.2~0.5份。制备方法为采用双螺杆/单螺杆双阶式挤出机一次性混合塑化挤出造粒生产,产品综合性能满足地铁工程、电力机车和移动基站专用蓄电池外壳性能要求。其缺点是最终产品的悬臂梁缺口冲击强度在12.1-17.1kJ/m2之间,并没有充分发挥PC突出的抗冲击能力,由于ABS添加量高于PC,PC不是连续相,造成冲击强度相对PC树脂较低。专利申请号:CN200710074852,揭示一种无卤无磷阻燃PC/ABS合金材料,其组分及含量为:聚碳酸酯65.5%-91.2%;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6%-17%;相容剂1%-4%;阻燃剂聚四氟乙烯0.3%-1.5%;有机硅阻燃剂1.0%-8.0%;二苯基砜磺酸盐0.1%-1.0%;抗氧剂0.1%-1.0%;润滑剂0.2%-2.0%;以上百分数是重量百分比。该专利还提出所述合金材料的制备方法。所述合金材料可广泛应用于对环保要求高的汽车工业、电子电气工业、机械工业。其缺点是所采用的阻燃剂二苯基砜磺酸盐对于PC水解稳定性较差,一般不用于制造薄壁原件。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制备一种微胶囊化阻燃ABS/PC合金,该合金具有热稳定性好,加工过程熔体流动性好,同时阻燃效率高,不易吸潮,不易迁移,产品尺寸稳定性高的特点,可应用于注射成型制造电器外壳、汽车仪表盘、送风机、蓄电池组等。本专利技术的微胶囊化阻燃ABS/PC合金的含有以下组分及质量百分数: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10%-40%聚碳酸酯(PC)40%-70%微胶囊阻燃剂10%-14%苯基硼酸化合物0%-4%纳米蒙脱土0%-4%。所述的微胶囊阻燃剂是将以下质量份的各组分投入搅拌釜中混合搅拌5-10分钟:聚磷酸铵61-65、成炭剂20-25、协同增效剂1-3,经喷洒雾化的液体聚有机硅氧烷(俗称硅油)稀释5-10分钟,待搅拌结束后静置10分钟开启搅拌釜盖排气,然后加入ABS和PC粒料充分搅拌一段时间,微胶囊粘附在ABS和PC粒料上,然后排出混合料,在60-80℃烘箱中烘干2小时。所述的微胶囊阻燃剂组分聚磷酸铵,无毒无味,不产生腐蚀性气体,热稳定性高,吸湿性小,优选采用聚合度n>1500的II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一种微胶囊化阻燃合金的制备工艺,包括以下步骤:a将以下质量份的各组分投入搅拌釜中混合搅拌5?10分钟:聚磷酸铵61?65、成炭剂20?25、协同增效剂1?3;b向搅拌釜内喷洒雾化的聚有机硅氧烷稀释液5?10分钟,待搅拌结束后静置10分钟,形成微胶囊阻燃剂;c加入ABS和PC粒料充分搅拌,使微胶囊阻燃剂粘附在ABS和PC粒料上,然后排料,烘干。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一种微胶囊化阻燃合金的制备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a将以下质量份的各组分投入搅拌釜中混合搅拌5-10分钟:聚磷酸铵61
-65、成炭剂20-25、协同增效剂1-3;
b向搅拌釜内喷洒雾化的聚有机硅氧烷稀释液5-10分钟,待搅拌结束后静
置10分钟,形成微胶囊阻燃剂;
c加入ABS和PC粒料充分搅拌,使微胶囊阻燃剂粘附在ABS和PC粒料
上,然后排料,烘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微胶囊化阻燃合金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c中还加入苯基硼酸化合物或纳米蒙脱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微胶囊化阻燃合金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
所述微胶囊化阻燃ABS/PC合金含有以下组分及质量百分数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10%-40%
聚碳酸酯(PC)40%-70%
微胶囊阻燃剂10%-14%
苯基硼酸化合物0%-4%
纳米蒙脱土0%-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微胶囊化阻燃合金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
所述聚磷酸铵是聚合度n>1500的II型APP,初始热分解温度高于275℃,水中
溶解度0.2g/100mL,10%悬浮液的PH值为6-7。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忠清,王兵,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海尔软件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