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摩托车油箱导风结构,油箱(1)的下方设有发动机缸头(3),在所述油箱(1)与两侧的油箱护罩(2)之间均固定设置有导风体(4)和挡风板(5),该导风体(4)与对应的油箱护罩(2)之间形成有沿前后方向走向的导风通道(7),挡风板(5)位于导风通道(7)后方,挡风板(5)的下端与油箱护罩(2)下端之间形成有缺口(6),该缺口(6)朝向所述发动机缸头(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油箱与两侧的油箱护罩之间设置导风体和挡风板,可以实现摩托车在行驶过程中,将风流引导并吹上发动机缸头,有效的冷却发动机缸头,提高发动机的使用性能及使用寿命,且结构简单、组装方便、改造容易、改造成本低。(*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摩托车
,具体地说,特别涉及摩托车上的油箱导风结构。
技术介绍
摩托车的油箱两侧设置有油箱护罩,在油箱的下方位置装配发动机缸头。现有的油箱护罩通过固定件安装于油箱的两侧,由于固定件为板型件,且油箱护罩、固定件和油箱之间装配紧凑,在油箱与两侧的油箱护罩之间形成一个不是很透风的空间,位于油箱护罩下方的发动机缸头处于油箱护罩和油箱的包围下,在摩托车的行驶过程中,发动机缸头处基本上没有风吹过,发动机上的热量在发动机缸头处得不到有效的冷却散发,容易造成发动机缸头温度过高,会直接影响发动机的使用性能及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导风冷却发动机缸头的摩托车油箱导风结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摩托车油箱导风结构,在油箱(I)的下方设有发动机缸头(3),油箱(I)前部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有油箱护罩(2),该油箱护罩(2)前部的上、下边缘均朝向油箱(I)翻边,形成上折边(2a)和下折边(2b ),在所述油箱(I)与两侧的油箱护罩(2)之间均固定设置有导风体(4)和挡风板(5),所述导风体(4)位于挡风板(5)的前方,该导风体(4)与对应的油箱护罩(2)之间形成有沿前后方向走向的导风通道(7),所述导风通道(7)的后端口与对应的挡风板(5)之间具有间距,该挡风板(5)的下端与油箱护罩(2)下折边(2b)的后部之间形成有缺口(6),该缺口(6)朝向所述发动机缸头(3)。采用以上技术方案,通过撤掉原有的油箱护罩固定件,并在油箱护罩和油箱之间增加导风体和导风板,使油箱护罩和导风体之间形成导风通道,这样在摩托车正常行驶过程中,风流从油箱护罩与导风体之间所形成导风通道的前端进入,并由导风通道的后端流出,导风通道后方的挡风板起阻流引导的作用,使风流从挡风板和油箱护罩下端折边间的缺口流出,并朝向发动机缸头的方向吹风。由此可见,本技术能够在摩托车行驶的过程中引导自然风吹向发动机缸头,自动对发动机缸头进行风冷,从而达到了降温的效果,保护了发动机缸头,提高了发动机的使用性能及使用寿命。所述导风体(4 )由弧形板(4a )、导风板(4b )、上定位板(4c )和下定位板(4d )组成,在弧形板(4a)的上端设置上定位板(4c),该上定位板(4c)与油箱护罩(2)的上折边(2a)相拼接,在弧形板(4a)的下端设置下定位板(4d),该下定位板(4d)与油箱护罩(2)的下折边(2b)相搭接,在所述弧形板(4a)的拱弧面上从上往下设置有多块导风板(4b),两相邻导风板(4b)之间的距离基本相等,并且导风板(4b)将所述导风通道(7)分隔成多个导风桥孔道。弧形板的拱弧面朝向油相护罩,并在拱弧面上设置导风板,该导风板一方面对外侧的油箱护罩起到支撑作用,以提高油箱护罩的结构强度,防止油箱护罩发生变形;另一方面,导风板将导风通道分隔成多个导风桥孔道,对风流的引导作用更好,能够增大进风量,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对发动机缸头的冷却效果。同时,上、下定位板与油箱护罩对应部分的造型相吻合,能够使导风体与油箱护罩以及油箱之间接合更紧密,从外观上观察两相邻件的合缝小,整体外观更具美感。为了简化结构,方便加工制作,降低生产成本,所述弧形板(4a)、导风板(4b)、上定位板(4c)和下定位板(4d)通过注塑成型。所述弧形板(4a)通过多颗螺钉与对应的油箱护罩(2)相固定,该油箱护罩(2)的后部通过挂勾(8)与油箱(I)相挂接;所述上定位板(4c)支撑在油箱(I)对应侧面的凸台上,两者之间通过螺钉固定,所述下定位板(4d)通过螺钉与摩托车的车架固定。以上结构不仅装配容易,拆装均很便捷,而且油箱护罩和导风体连接牢固、可靠,不会发生松动或脱落。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在油箱与左右两侧的油箱护罩之间设置导风体和挡风板,形成导风通道,可以将风流引导并吹向发动机缸头,从而有效冷却发动机缸头,提高了发动机的使用性能及使用寿命,具有构思巧妙、结构简单、组装方便、改造容易、改造成本低等特点。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装配示意图。图3为导油箱护罩、导风体和挡风板的安装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I、图2、图3所示,本技术由油箱I、油箱护罩2、发动机缸头3、导风体4和挡风板5等部件组成。在油箱I的前部下方设置发动机缸头3,油箱I前部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有油箱护罩2,该油箱护罩2为外拱的弧形状,且油箱护罩2前部的上、下边缘均朝向油箱I翻边,形成上折边2a和下折边2b。如图I、图2、图3所示,在所述油箱I与两侧的油箱护罩2之间均固定设置有导风体4和挡风板5,导风体4位于挡风板5的前方,该导风体4与对应的油箱护罩2之间形成有沿前后方向走向的导风通道7。所述导风体4由弧形板4a、导风板4b、上定位板4c和下定位板4d组成,弧形板4a、导风板4b、上定位板4c和下定位板4d通过注塑成型。在弧形板4a的上端设置上定位板4c,该上定位板4c与油箱护罩2的上折边2a相拼接,在弧形板4a的下端设置下定位板4d,该下定位板4d与油箱护罩2的下折边2b相搭接,在所述弧形板4a的拱弧面上从上往下设置有多块导风板4b,导风板4b从拱弧面上一直延伸到弧形板4a的前端,两相邻导风板4b之间的距离基本相等,并且导风板4b将所述导风通道7分隔成多个导风桥孔道。如图I、图2、图3所示,所述上定位板4c支撑在油箱I对应侧面的凸台9上,两者之间通过螺钉固定,所述下定位板4d通过螺钉与摩托车的车架固定。所述弧形板4a通过多颗螺钉与对应的油箱护罩2相固定,油箱护罩2的后部通过挂勾8与油箱I相挂接,该挂勾8位于挡风板5的后方。同一侧的挡风板5与对应的导风通道7的后端口之间具有间距,4挡风板5可通过螺钉固定在油箱护罩2上,挡风板5也可以与油箱护罩2为一体结构。所述挡风板5的下端与油箱护罩2下折边2b的后部之间形成有缺口 6,该缺口 6朝向所述发动机缸头3。本技术是这样进行装配的如图I、图2、图3所示,先将导风体4通过弧形板4a上的安装孔安装固定在油箱护罩2的内侧面上,并在导风体4的后方通过紧固件将挡风板5固定在油箱护罩2的内侧,然后将油箱护罩2后部的挂勾8挂接在油箱I外侧面上,再将导风体4的上定位板4c通过螺钉与油箱I对应侧的凸台9安装固定,导风体4的下定位板4d通过螺钉与车身支架安装固定。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如下如图I、图3所示,在摩托车行驶过程中,风流从油箱护罩2和导风体4之间的导风通道7前端进入,由导风板4b分成几股从导风通道7的后端流出,经过挡风板5的阻流引导,最后从挡风板5下端和油箱护罩2的下折边2b之间的缺口 6流出,并吹向发动机缸头3,对发动机缸头3进行冷却。尽管以上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本技术不限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定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启示下,在不违背本技术宗旨及权利要求的前提下,可以作出多种类似的表示,如更改导风体的结构及安装方式,或者改变挡风板的造型等,这样的变换均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摩托车油箱导风结构,油箱(I)的下方设有发动机缸头(3),在所述油箱(I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摩托车油箱导风结构,在油箱(1)的下方设有发动机缸头(3),油箱(1)前部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有油箱护罩(2),该油箱护罩(2)前部的上、下边缘均朝向油箱(1)翻边,形成上折边(2a)和下折边(2b),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油箱(1)与两侧的油箱护罩(2)之间均固定设置有导风体(4)和挡风板(5),所述导风体(4)位于挡风板(5)的前方,该导风体(4)与对应的油箱护罩(2)之间形成有沿前后方向走向的导风通道(7),所述导风通道(7)的后端口与对应的挡风板(5)之间具有间距,该挡风板(5)的下端与油箱护罩(2)下折边(2b)的后部之间形成有缺口(6),该缺口(6)朝向所述发动机缸头(3)。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云峰,赵正东,
申请(专利权)人: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