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按权利要求1前序部分所述的汽车的车身结构,尤其车底结构。在汽车制造领域一直致力于减轻汽车总重量,或在改进设计的同时不要增加汽车总重量。然而这只能在降低某些汽车构件重量的情况下实现。在这方面尤其试图与以前的车身设计相比能明显减轻汽车白车身的重量。但与此同时也对在发生碰撞状况时汽车内的安全性,尤其人员的安全性,以及对车身结构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尤其要求在减轻重量的同时,白车身在有规定的变形特性下,仍旧显示出高或更高的强度及刚度。为了满足这些要求,在当代汽车制造时使用一些车身,这些车身不仅采用轻金属制的构件,而且也采用薄钢板制的车身构件。在这方面众所周知,有些车身钢板构件由热加工或热成型的薄板构成,它们有比冷压加工的薄板构件更高的强度。通过使用这种热加工的高或最高强度的构件,可以为规定的车身区提供较高的强度。此类热加工或热成型的薄板在汽车制造业也称为模淬的薄板构件。因此在下面使用术语“模淬”和同义词“热加工”及“热成型”,以及在更深层次的意义上将这种薄板构件理解为,它们有比冷压加工的薄板构件更高的强度。例如由DE102004037789B3已知使用这种热成型或模淬的薄板构件,其中汽车车身的车底组件包括一个底架,包括放脚空间、沿汽车纵向延伸的底槽以及前部和后部纵梁的连接段。在这里,底架由一个热成型的整体薄板坯制成,其中为了调整变形特性设有某些区域,它们与底架的其他区域相比有较高的强度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0.05.10 DE 102010019992.31.一种汽车的车身结构,尤其车底结构,包括构成碰撞状况规定的负
载路径的支承构件,其特征为:在处于至少一个规定的负载路径,尤其车头
碰撞负载路径和/或车侧碰撞负载路径和/或车尾碰撞负载路径区域内的支承
构件,至少部分通过高强度支承构件,优选地通过完全淬透或至少部分淬透
的、用热加工或模淬钢板制的高强度支承构件构成,它们直接或间接,优选
直接互相连接,尤其摩擦配合式、形状配合式和/或材料接合式互相连接。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为,未处于所述至少一个
规定的负载路径区域内的车身构件或车身饰板,至少部分用与高强度的支承
构件相比强度较低的钢材和/或用轻金属和/或用塑料制成。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为,在处于规定的车
头碰撞负载路径区域内的高强度支承构件,至少通过各一个就汽车横轴线而
言处于汽车对置侧的纵梁构件(5)和/或各一个就汽车横轴线而言处于汽车对
置侧的门槛构件(17)和/或各一个就汽车横轴线而言处于汽车对置侧的A柱
构件(7)和/或一个沿汽车纵向延伸的中间底槽构件(19)和/或一个沿汽车横向
延伸的放脚空间的横梁(14)构成。
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为,高强度的纵梁构件(5)
通过纵梁加长段构成,它连接在用与之相比强度较低的钢材制的前部纵梁(3)
上,以及它直接或间接,优选直接,与高强度的A柱构件(7)和/或与高强度
的门槛构件(17)和/或与放脚空间的横梁(14)连接。
5.按照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为,高强度的门槛构
件(17)直接或间接,优选直接,与高强度的A柱构件(7)和/或与放脚空间的
横梁(14)连接。
6.按照权利要求3至5之一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为,高强度的中
间底槽构件(19)直接或间接,优选直接,与放脚空间的横梁(14)连接和/或构
造成一体。
7.按照权利要求3至6之一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为,在沿汽车横
向的汽车对置侧,分别设置一个用强度较低的钢材制的第一前部纵梁(3),各
一个高强度的纵梁加长段(5)与之连接,纵梁加长段(5)连接在大体沿车门高
度延伸的高强度A柱构件(7)按汽车竖轴方向的下部区上,以及,在高强度A
\t柱构件(7)对置的上部区,连接大体沿汽车纵向延伸的第二前部纵梁(8),它
优选地沿汽车竖轴方向处于上方和/或沿汽车横轴方向处于比各自配设的第
一纵梁(3)更靠外的位置。
8.按照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为,在两个对置的A柱构
件(7)之间的区域内延伸的构件或车身饰板,优选地车厢前壁(9),优选地与
高强度放脚空间的横梁(14)连接的车厢前壁(9),和/或在挡风玻璃附近的横梁
(10),优选地与车厢前壁(9)连接的横梁(10),用强度较低的钢材和/或用轻金
属和/或塑料制成,以及直接或间接与高强度A柱构件(7)和/或高强度纵梁加
长段(5)和/或第二纵梁(8)和/或高强度的放脚空间的横梁(14)连接。
9.按照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为,设置或连接在两
个纵梁(3、8)之间或在纵梁(3、8)与纵梁加长段(5)之间区域内的构件或车身
饰板,优选地轮罩构件(11)和/或减震支柱罩构件,用强度较低的钢材和/或用
轻金属和/或用塑料构成。
10.按照权利要求4至9之一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为,在高强度的
纵梁加长段(5)上连接一个在装配状态延伸到客舱区(4)内的纵梁区(6),它大
体平行于高强度的中间底槽构件(19)和/或平行于高强度的门槛构件(17)延
伸,和/或它用强度较低的钢材和/或用轻金属和/或用塑料构成,和/或它大体
一直延伸到车尾侧的脚踏板部分(20)和/或客舱在车尾侧的横梁构件(24),和/
或它穿过或下托,尤其下托和支承放脚空间的横梁(14)。
11.按照权利要求3至10之一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为,高强度放
脚空间的横梁(14)由在汽车对置侧之间延伸和/或互相连接的两个整体式横
梁部分(15、16)构成。
12.按照权利要求3至11之一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为,高强度A
柱构件(7)通过一个就在汽车内的位置而言在内部和在腰围下方延伸的整体
式构件构成。
13.按照上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为,在处于规定的
车侧碰撞负载路径区域内的高强度支承构件,至少通过各一个就汽车横轴线
而言处于汽车对置侧、优选地位于内部的门槛构件(17)和/或一个沿汽车横向
延伸的就汽车纵向而言在前部的放脚空间的横梁(14)和/或至少一个沿汽车
横向延伸的就汽车纵向而言在后部的支架,尤其脚踏板(20),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B洛曼,W克劳思,T博施,G希夫里,M斯坦鲁肯,S蒂勒,J希尔曼,
申请(专利权)人: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