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大型船用铜质螺旋桨铸件浇注系统,由以下浇注系统单元依次连接构成:直浇口、迷宫式转接包、横浇口、集渣过滤单元、环形跑道和内浇口;直浇口连接迷宫式转接包的进流一端的上方;所述迷宫式转接包内设置若干条直角回路;横浇口连接迷宫式转接包与环形跑道之间;集渣过滤单元设置于横浇口靠近环形跑道处,集渣过滤单元内部放置双层过滤网;在环形跑道上与进口相对的位置通过竖向隔板断开,在隔板端部有两个互不相通分别与两侧通道相通的集渣包,集渣包向环形跑道外侧凸出;环形跑道的环形区域内侧有向下的凹台,凹台的环形上平面连接有若干竖向设置的内浇口。它是一种简洁、高效的浇注系统,大幅提高浇注系统的挡渣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船用铜质螺旋桨铸件浇注的浇注系统,尤其涉及一种适合大型船用铜质螺旋桨铸件生产的设备。
技术介绍
浇注系统是在生产铸件产品时,负责将金属液引入铸型中形成铸件的一系列通道。除了起到引流作用外,浇注系统还有改善金属液流态、加强铸件补缩、集渣挡渣等作用。因此,铸件浇注系统设计的合理与否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铸件的内在质量。虽然国内生产船用铜质螺旋桨的厂家众多,但对螺旋桨毛坯的浇注系统设计尚无统一认识,因此各厂家采用的浇注系统也不一样。尤其是大型铜质螺旋桨,由于其浇注系统设计不合理,经常导致螺旋桨铸件存在夹渣、气孔等铸造缺陷,后续加工时难以去除,降低了产品的机械性能,产品甚至因此报废。目前,国内厂家常用的浇注系统组成是直浇口 -离心式集渣包-金属(或耐火砖)过滤网-横浇口 -内浇口。由于浇注初期铜液会产生大量的二次氧化夹渣,浇注系统中虽然设置了集渣包和过滤网,但是由于集渣包的集渣量有限且过滤网的空隙较大,浇注过程中仍有大量的氧化渣通过过滤网进入型腔。进入型腔内的氧化渣在铸件凝固过程中来不及上浮,待铸件凝固后便在铸件内部停留,形成铸造缺陷;或分散的氧化渣在铸件表面聚集,在铸件表面形成大量的氧化夹渣。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大型船用铜质螺旋桨铸件浇注系统,它是一种简洁、高效的浇注系统,大幅提高浇注系统的挡渣能力;使铜液在浇注过程中更平稳地进入型腔,避免二次氧化渣的生成,消除或减少铸件的铸造缺陷。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大型船用铜质螺旋桨铸件浇注系统,由以下浇注系统单元依次连接构成直浇口 I、迷宫式转接包2、横浇口 3、集渣过滤单元4、环形跑道5和内浇口 6 ;所述直浇口 I是竖向设置的管形;直浇口 I连接迷宫式转接包2的进流一端的上方;所述迷宫式转接包2内设置若干条直角回路;横浇口 3连接迷宫式转接包2与环形跑道5之间;集渣过滤单元4设置于横浇口 3靠近环形跑道5处,集渣过滤单元4内部放置双层过滤网;所述环形跑道5是环形通道结构,在环形跑道5上与进口相对的位置通过竖向隔板断开,在隔板端部有两个互不相通分别与两侧通道相通的集渣包5-1,集渣包5-1向环形跑道5外侧凸出;环形跑道5的环形区域内侧有向下的凹台,凹台的环形上平面连接有若干竖向设置的内浇口 6。本专利技术是一种简洁、高效的浇注系统。它大幅提高浇注系统的挡渣能力;使铜液在浇注过程中更平稳地进入型腔,避免二次氧化渣的生成,消除或减少铸件的铸造缺陷。附图说明图I是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I的俯视图。图中符号说明1_直浇口 ;2_迷宫式转接包;3-横浇口 ;4_集渣过滤单元;5-环形跑道;5-1_集渣包;6-内浇口。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1-2所示,一种大型船用铜质螺旋桨铸件浇注系统,由以下浇注系统单元依次连接构成直浇口 I、迷宫式转接包2、横浇口 3、集渣过滤单元4、环形跑道5和内浇口 6 ;所述直浇口 I是竖向设置的管形;直浇口 I连接迷宫式转接包2的进流一端的上方;所述迷宫式转接包2内设置若干条直角回路;迷宫式转接包内的多道直角回路,可以使得铜液经直浇口进入转接包后,通过直角回路的缓冲作用,铜液的动能被不断消耗,从而降低铜液的流动速度,有利于铜液进入型腔时由紊流改变为层流状态,减少二次氧化渣的形成;转接包内设置的多道回路,还增加了铜液的水平流动长度,有利于二次氧化夹渣上浮至横浇道上表面,避免氧化渣进入型腔。横浇口 3连接迷宫式转接包2与环形跑道5之间;集渣过滤单元4设置于横浇口 3靠近环形跑道5处,其横截面积为横浇口横截面积的4 5倍,集渣过滤单元4内部放置双层过滤网,用于收集和过滤来自直浇口的夹杂物,净化铜液。所述环形跑道5是环形通道结构,在环形跑道5上与进口相对的位置通过竖向隔板断开,在隔板端部有两个互不相通分别与两侧通道相通的集渣包5-1,集渣包5-1向环形跑道5外侧凸出;集渣式环形跑道作用是将来自横浇口的铜液均匀分配到环形分布的各个内浇口,并由集渣包5-1收集第一股含有夹杂物的铜液,避免脏铜液进入型腔。环形跑道5的环形区域内侧有向下的凹台,凹台的环形上平面连接有若干竖向设置的内浇口 6。进一步地,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大型船用铜质螺旋桨铸件浇注系统,还具有如下特点,浇注系统各单元截面积比是直浇口 横浇口 内浇口 = I 5 15 20。实际使用过程中,根据铸件浇注重量计算浇注时间,并确定浇注系统各组元大小,从而达到最佳使用效果。整个浇注系统设计为大开放比,以减缓铜液的流速,改善铜液流态。本浇注系统可以用型砂打制,也可以用陶土烧结成成型耐火砖。用型砂打制的浇注系统,其与铜液接触的各表面必须刷一层耐火涂料。制作铸件本体砂型前,将事先打制好的(或成型耐火砖)浇注系统各组元按照图示顺序依次摆放在铸型底部合适的位置,外围填埋型砂进行加固即可。 最后应说明的是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中。权利要求1.一种大型船用铜质螺旋桨铸件浇注系统,其特征在于,由以下浇注系统单元依次连接构成直浇口(I)、迷宫式转接包(2)、横浇口(3)、集渣过滤单元(4)、环形跑道(5)和内浇口⑶;所述直浇口(I)是竖向设置的管形;直浇口(I)连接迷宫式转接包(2)的进流一端的上方;所述迷宫式转接包(2)内设置若干条直角回路;横浇口(3)连接迷宫式转接包(2)与环形跑道(5)之间;集渣过滤单元(4)设置于横浇口(3)靠近环形跑道(5)处,集渣过滤单元(4)内部放置双层过滤网;所述环形跑道(5)是环形通道结构,在环形跑道(5)上与进口相对的位置通过竖向隔板断开,在隔板端部有两个互不相通分别与两侧通道相通的集渣包(5-1),集渣包(5-1)向环形跑道(5)外侧凸出;环形跑道(5)的环形区域内侧有向下的凹台,凹台的环形上平面连接有若干竖向设置的内浇口(6)。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大型船用铜质螺旋桨铸件浇注系统,由以下浇注系统单元依次连接构成直浇口、迷宫式转接包、横浇口、集渣过滤单元、环形跑道和内浇口;直浇口连接迷宫式转接包的进流一端的上方;所述迷宫式转接包内设置若干条直角回路;横浇口连接迷宫式转接包与环形跑道之间;集渣过滤单元设置于横浇口靠近环形跑道处,集渣过滤单元内部放置双层过滤网;在环形跑道上与进口相对的位置通过竖向隔板断开,在隔板端部有两个互不相通分别与两侧通道相通的集渣包,集渣包向环形跑道外侧凸出;环形跑道的环形区域内侧有向下的凹台,凹台的环形上平面连接有若干竖向设置的内浇口。它是一种简洁、高效的浇注系统,大幅提高浇注系统的挡渣能力。文档编号B22C9/08GK102950253SQ20111025163公开日2013年3月6日 申请日期2011年8月30日 优先权日2011年8月30日专利技术者宋佩学, 王湘来, 缪进 申请人:镇江同舟螺旋桨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大型船用铜质螺旋桨铸件浇注系统,其特征在于,由以下浇注系统单元依次连接构成:直浇口(1)、迷宫式转接包(2)、横浇口(3)、集渣过滤单元(4)、环形跑道(5)和内浇口(6);所述直浇口(1)是竖向设置的管形;直浇口(1)连接迷宫式转接包(2)的进流一端的上方;所述迷宫式转接包(2)内设置若干条直角回路;横浇口(3)连接迷宫式转接包(2)与环形跑道(5)之间;集渣过滤单元(4)设置于横浇口(3)靠近环形跑道(5)处,集渣过滤单元(4)内部放置双层过滤网;所述环形跑道(5)是环形通道结构,在环形跑道(5)上与进口相对的位置通过竖向隔板断开,在隔板端部有两个互不相通分别与两侧通道相通的集渣包(5?1),集渣包(5?1)向环形跑道(5)外侧凸出;环形跑道(5)的环形区域内侧有向下的凹台,凹台的环形上平面连接有若干竖向设置的内浇口(6)。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佩学,王湘来,缪进,
申请(专利权)人:镇江同舟螺旋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