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蛋白质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的反向酰胺化合物及其使用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327121 阅读:2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14 11:1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新颖的包含锌螯合剂基团的“反向酰胺”化合物,和该化合物在抑制HDAC6和治疗各种与HDAC6有关的疾病、紊乱或病症中的应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优先权权益本申请要求2010年1月22日提交的美国临时申请61/336,460的权益,其内容在此整体引入。
技术介绍
对影响特定生物学功能的有机小分子的识别是一种影响到生物学和医学方面的努力。这类分子可用作治疗剂和生物功能的探测器。通过担当化学蛋白质敲除(chemical protein knockouts)从而导致蛋白质功能的丧失,这类小分子已经被应用于阐明信号转导路径(Schreiber等,J.Am.Chem.Soc,1990,112,5583;Mitchison,Chem.and Biol.,1994,I5 3)。另外,由于这些小分子与特定生物靶标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影响特定生物功能(例如基因转录)的能力,它们也用作开发新疗法的候选者。最近引起兴趣的一种生物靶标是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参见,例如对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治疗癌症的用途的讨论:Marks等,Nature Reviews Cancer 2001,7,194;Johnstone等,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 2002,287)。通过赖氨酸残基的乙酰化和去乙酰化的蛋白质的翻译后修饰在调节它们的细胞功能中起着关键作用。HDAC为通过组蛋白蛋白质和其它转录调节剂的N-乙酰基赖氨酸残基的去乙酰化来调节基因表达的锌水解酶(Hassig等,Curr.Opin.Chem.Biol.1997,1,300-308)。HDAC参与控制细胞形状和分化的细胞途径,且HDAC抑制剂已在治疗其他的顽固癌症中显示有效(Warrell等,J.Natl.Cancer Inst.1998,90,1621-1625)。此时,已经识别了11个使用Zn作为辅因子的人类HDAC(Taunton等,Science 1996,272,408-411;Yang等,J.Biol.Chem.1997,272,28001-28007;Grozinger等,Proc.Natl.Acad.Sd.U.S.A.1999,96,4868-4873;Kao等,Genes Dev.2000,14,55-66;Hu等,J.Biol.Chem.2000,275,15254-15264;Zhou等,Proc.Natl.Acad.ScI U.S.A.2001,98,10572-10577;Venter等,Science 2001,291,1304-1351)。这些成员分为三类(I、II和IV类)。已经识别了另外7个使用NAD作为辅因子的HDAC。迄今为止,尚不了解选择性靶向该族中任何特定类别或单个成员的小分子((例如已经报道了直系同源选择性(ortholog-selective)的HDAC抑制剂:(a)Meinke等,J.Med.Chem.2000,14,4919-4922;(b)Meinke等,Curr.Med.Chem.2001,8,211-235)。仍然存在着对于制备结构不同的HDAC和微管蛋白去乙酰化酶(TDAC)抑制剂,特别地对于是特定类别的HDAC或TDAC和单个HDAC和TDAC的有效和/或选择性抑制剂的那些抑制剂的需要。最近,细胞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蛋白质HDAC6已被确认对聚集体的形成和泛素化错误折叠的蛋白质应激之后的细胞存活是必需的。聚集体是癌细胞存活的必需成分。HDAC-6介导的聚集体形成的机理是靶向未表征的非组蛋白靶标的羧基末端去乙酰化酶结构域催化活性的结果。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HDAC6的小分子抑制剂。在某些实施方案中,这些新化合物是HDAC6的有效的和选择性的抑制剂。聚集体最早描述于1998年,当时其被报道为在过度表达囊性纤维化跨膜转导受体(CFTR)的病理性ΔF508等位基因的细胞中微管相关的核周包涵体的显现。随后的报道确认了聚集体与以下过度表达的早老蛋白-1(Johnston JA等,J Cell Biol.1998;143:1883-1898)、帕金蛋白(Junn E等,J Biol Chem.2002;277:47870-47877)、周围髓鞘蛋白PMP22(Notterpek L等,Neurobiol Dis.1999;6:450-460)、流感病毒核蛋白(Anton LC等,J Cell Biol.1999;146:113-124)、GFP嵌合体和膜运输蛋白pi15(Garcia-Mata R等,J Cell Biol.1999;146:1239-1254)和尤其是促淀粉样轻链(DuI JL等,J Cell Biol.2001;152:705-716)的病理表现。已经建立了模型体系来研究泛素化的(ΔF508 CFTR)(Johnston JA等,J Cell Biol.1998;143:1883-1898)和非泛素化的(GFP-250)(Garcia-Mata R等,J Cell Biol.1999;146:1239-1254)蛋白质集合体向聚集体的运输。分泌的、突变的和野生型蛋白质可假定为不稳定的动力学中间体,其导致不能通过26S蛋白酶体的狭窄通道降解的稳定的集合体。这些复合体通过动力蛋白发生向中心粒周聚集体的活性、逆行运输,部分地通过细胞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6介导(Kawaguchi Y等,Cell.2003;115:727-738)。组蛋白去乙酰化酶为至少11种锌结合水解酶的家族,其催化组蛋白蛋白质上赖氨酸残基的去乙酰化。HDAC抑制导致染色质的高度乙酰化、转录改变、生长停滞和癌细胞系的细胞凋亡。用可得的非选择性HDAC抑制剂的早期临床试验证明了恶性血液病包括多发性骨髓瘤中的响应,虽然具有显著的毒性。值得注意的是,已经报道了在骨髓瘤细胞系中常规化疗剂(例如马法兰)与硼替佐米的体外协同,尽管未提出双重蛋白酶体-聚集体抑制。直到最近,选择性HDAC抑制剂尚未实现。HDAC6对具有泛素化蛋白应激的聚集体形成是所需的,并对这一情况中的细胞生存力是必需的。HDAC6被认为通过锌指结构域与泛素化蛋白质结合并通过另一个离散结合基序与动力蛋白复合体相互作用。HDAC6拥有两个催化去乙酰化酶结构域。目前还不知是否氨基末端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或羧基末端微管蛋白去乙酰化酶(TDAC)结构域介导聚集体的形成。异常蛋白质分解代谢是癌症的标志,并涉及致癌蛋白质的稳定化和肿瘤抑制物的降解(Adams J.Nat Rev Cancer.2004;4:349-360)。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的核因子κB(NFKB)的活化是相关的例子,其由NFKB抑制剂β(IKB)在恶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0.01.22 US 61/336,4601.式I化合物:
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盐、酯或前药,
其中,
Z为N或CR*,其中R*为任选取代的烷基、任选取代的酰基、
任选取代的芳基或任选取代的杂芳基;
环A为任选取代的芳基或任选取代的杂芳基;
环B为任选取代的芳基或任选取代的杂芳基;
R1为(i)H、烷基、卤代烷基、烯基、芳基、芳基烷基、杂芳基、
杂环、碳环、C(O)-R2、C(O)O-R2或S(O)p,其各个可任选被取代;或
(ii)当Z为CR*时,R1可为任选取代的支链烷基、OR3或
N(R3)(R3)-CH2CH2OH、OCH2CH2OH、SH或硫代烷氧基;
或环B和R1可与其各所连接的原子一起形成任选取代的杂环或
任选取代的杂芳基;
或R*和R1与其各所连接的原子一起可形成任选取代的碳环、任
选取代的杂环、任选取代的芳基或任选取代的杂芳环;
R为H或任选取代的烷基;或R和环A可连接以形成可任选取
代的稠合双环;
各个R2独立地为烷基、环烷基、杂环烷基、芳基或杂芳基,其
各个任选被取代;
各个R3独立地为烷基、环烷基、杂环烷基、芳基或杂芳基,其
各个任选被取代;
n为4、5、6、7或8;和
p为0、1或2。
2.权利要求1的化合物,其中环A为苯基、萘基、蒽基、吡啶

\t基、嘧啶基、吡嗪基、吲哚基、咪唑基、噁唑基、呋喃基、噻吩基、
噻唑基、三唑基、异噁唑基、喹啉基、吡咯基、吡唑基或5,6,7,8-四
氢异喹啉;其各个可任选被取代。
3.权利要求1的化合物,其中环B为苯基、萘基、蒽基、吡啶
基、嘧啶基、吡嗪基、吲哚基、咪唑基、噁唑基、呋喃基、噻吩基、
噻唑基、三唑基、异噁唑基、喹啉基、吡咯基、吡唑基或5,6,7,8-四
氢异喹啉;其各个可任选被取代。
4.权利要求1的化合物,其中R1为H、任选取代的烷基、任选
取代的芳基、或任选取代的杂芳基或R1为OH或烷氧基。
5.权利要求4的化合物,其中R1为H、甲基、乙基、丙基、异
丙基、丁基、异丁基、叔丁基、戊基、己基、苯基、萘基、吡啶基、
OH或OCH3;其各个可任选被取代。
6.权利要求1的化合物,其中R1为OH、烷氧基、NH2、NH(烷
基)、N(烷基)(烷基)、NH-芳基、NH-杂芳基、N(芳基)(芳基)、N(芳基)(杂
芳基)或N(杂芳基)(杂芳基)。
7.权利要求1的化合物,其中与环A连接的羰基和Z基团位于
彼此的对位。
8.权利要求1的化合物,其中与环A连接的羰基和Z基团位于
彼此的间位。
9.权利要求1的化合物,其中与环A连接的羰基和Z基团位于
彼此的邻位。
10.权利要求1的化合物,具有式II:
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盐、酯或前药,
其中,
X1、X2、X3或X4各自独立地为N、CR’、O、S、NCR’、CR’CR’、
OCR’、SCR’或不存在,或者X1或X4可与R连接以形成双环;其中
X1、X2、X3或X4中的最多3个可为N;
环B为任选取代的芳基或任选取代的杂芳基;
R1为H、烷基、卤代烷基、烯基、芳基、芳基烷基、杂芳基、杂
环、碳环、C(O)-R2或C(O)O-R2,其各个可任选被取代;
R为H或任选取代的烷基;或者R和X1或X4可连接以形成稠合
双环,其可任选被取代;
各个R’独立地为H、任选取代的烷基、卤素、OH、NH2、NHR”、
卤代烷基、CN、N3、NO2;
R”为H或烷基;和
R2为烷基、环烷基、杂环烷基、芳基或杂芳基,其各个任选被取
代。
11.权利要求10的化合物,其中X1、X2、X3和X4都为CR’。
12.权利要求10的化合物,其中X2和X3为N,和X1和X4为
CR’。
13.权利要求10的化合物,其中X2和X3为CR’,和X1和X4为
N。
14.权利要求10的化合物,其中X2为N;X3为S、N或O;X1为CR’和X4不存在。
15.权利要求10的化合物,其中环B为苯基、吡啶基、嘧啶基
或吡嗪基;其各个可任选被取代。
16.权利要求15的化合物,其中环B被烷基、芳基、杂芳基、
环烷基、杂环烷基、芳烷基、卤代烷基、卤素、OH、NH2、NHR”、
CN、N3或NO2取代。
17.权利要求10的化合物,其中R1为H、烷基、芳基、芳基烷
基或杂芳基,其各个可任选被取代。
18.权利要求1的化合物,具有式III:
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盐、酯或前药,
其中,
环B为任选取代的芳基或任选取代的杂芳基;
R1为H、烷基、卤代烷基、烯基、芳基、芳基烷基、杂芳基、杂
环、碳环、C(O)-R2或C(O)O-R2,其各个可任选被取代;
R2为任选取代的杂芳基,和
R为H或任选取代的烷基;或R和苯环可连接以形成稠合[6,5]
双环,其可任选被取代。
19.权利要求18的化合物,其中环B为苯基、吡啶基、嘧啶基
或吡嗪基;其各个可任选被取代。
20.权利要求19的化合物,其中环B被烷基、芳基、芳烷基、
卤代烷基、卤素、OH、NH2、CN或NO2取代。
21.权利要求18的化合物,其中R1为H、烷基、芳基、芳基烷
基、杂芳基、C(O)-R2或C(O)O-R2,其各个可任选被取代。
22.权利要求21的化合物,其中R2为任选取代的吡啶基。
23.权利要求1的化合物,具有式IV:
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盐、酯或前药,
其中,
环B为任选取代的芳基或任选取代的杂芳基;
R1为H、烷基、卤代烷基、烯基、芳基、芳基烷基、杂芳基、杂
环或碳环,其各个可任选被取代;
或环B和R1可与其各所连接的原子一起形成任选取代的杂环或

\t任选取代的杂芳基,和
R为H或任选取代的烷基;或者R和1,3-嘧啶基环可连接以形成
稠合双环,其可任选被取代。
24.权利要求23的化合物,其中环B为苯基、吡啶基、嘧啶基
或吡嗪基;其各个可任选被取代。
25.权利要求24的化合物,其中环B被烷基、芳基、芳烷基、
卤代烷基、卤素、OH、NH2、CN或NO2取代。
26.权利要求23的化合物,其中R1为H、烷基、芳基、芳基烷
基或杂芳基,其各个可任选被取代。
27.权利要求26的化合物,其中R1被OH、卤素取代。
28.权利要求23的化合物,其中由环B和R1形成的环为哌啶、
吡咯烷、四氢喹啉、吗啉、哌嗪、四氢三唑并吡嗪、二氮杂环庚烷,
其各个任选被取代。
29.权利要求1的化合物,具有式V:
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盐、酯或前药,
其中,
X1、X2或X3各自独立地为N或CR’;
环B为任选取代的芳基或任选取代的杂芳基;
R1为H、烷基、卤代烷基、烯基、芳基、芳基烷基、杂芳基、杂
环或碳环,其各个可任选被取代;
各个RA和RB独立地为H、NH(RC)、N(RC)(RC)、N(RC)CO(RC)、
CO2H、C(O)RC、C(O)ORC、C(O)NH2、C(O)NH(RC)、C(O)N(RC)(RC)、
SO2RC、SORC、SRC、烷基、芳基、芳基烷基、烷氧基、杂芳基、杂
环和碳环,其各个可被进一步取代;或者RA和RB与它们所连接的碳
一起形成羰基;
各个RC独立地为H、烷基、烯基、芳基、杂芳基、环烷基或杂
环,其各个可被进一步取代;
R’为H、任选取代的烷基、卤素、OH、NH2、NHR”、卤代烷基、
CN、N3、NO2;
R”为H或烷基;和
m为1或2。
30.权利要求1的化合物,具有式Va:
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盐、酯或前药,
其中,
X1、X2或X3各自独立地为N或CR’;
环B为任选取代的芳基或任选取代的杂芳基;
R1为H、烷基、卤代烷基、烯基、芳基、芳基烷基、杂芳基、杂
环或碳环,其各个可任选被取代;
各个RA和RB独立地为H、NH(RC)、N(RC)(RC)、N(RC)CO(RC)、
CO2H、C(O)RC、C(O)ORC、C(O)NH2、C(O)NH(RC)、C(O)N(RC)(RC)、
SO2RC、SORC、SRC、烷基、芳基、芳基烷基、烷氧基、杂芳基、杂
环和碳环,其各个可被进一步取代;或者RA和RB与它们所连接的碳
一起形成羰基;
各个RC独立地为H、烷基、烯基、芳基、杂芳基、环烷基或杂
环,其各个可被进一步取代;
R’为H、任选取代的烷基、卤素、OH、NH2、NHR”、卤代烷基、
CN、N3、NO2;
R”为H或烷基;和
m为1或2。
31.权利要求29或权利要求30的化合物,其中X1、X2和X3均
独立地为CR’。
32.权利要求29或权利要求30的化合物,其中环B为苯基、吡
啶基、嘧啶基或吡嗪基;其各个可任选被取代。
33.权利要求32的化合物,其中环B被烷基、芳基、杂芳基、
环烷基、杂环烷基、芳烷基、卤代烷基、卤素、OH、NH2、NHR”、
CN、N3或NO2取代。
34.权利要求29或权利要求30的化合物,其中R1为H、烷基、
芳基、芳基烷基或杂芳基,其各个可任选被取代。
35.权利要求1的化合物,具有式VI:
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盐、酯或前药,
其中,
环B为任选取代的芳基或任选取代的杂芳基;
R*为任选取代的烷基、任选取代的芳基或任选取代的杂芳基;
R1为H、烷基、芳基、芳基烷基、杂芳基、杂环、碳环、OH、
烷氧基、NH2、NH(烷基)或N(烷基)(烷基);
或者R*和R1与其各所连接的原子一起可形成任选取代的碳环、
任选取代的杂环、任选取代的芳基或任选取代的杂芳环;和
R为H或任选取代的烷基。
36.权利要求35的化合物,其中环B为苯基、吡啶基、嘧啶基、
吡嗪基或噻唑;其各个可任选被取代。
37.权利要求35的化合物,其中R*为甲基、三氟甲基、苯基、
吡啶基、嘧啶基、吡嗪基或噻唑;其各个可任选被取代。
38.权利要求35的化合物,其中R1为OH、甲氧基或乙氧基。
39.权利要求35的化合物,其中环B和R*各自独立地被烷基、

\t卤素或C(O)NRXRY中的一个或多个取代,其中RX为H或烷基和RY为H或烷基。
40.权利要求39的化合物,其中环B和R*各自独立地被甲基、
F或C(O)N(Me)2中的一个或多个取代。
41.权利要求1的化合物,选自以下:
4-(二苯基氨基)-N-(7-(羟基氨基)-7-氧代庚基)苯甲酰胺;
4-(二嘧啶-2-基氨基)-N-(7-(羟基氨基)-7-氧代庚基)苯甲酰胺;
4-(双(4-甲氧基苯基)氨基)-N-(7-(羟基氨基)-7-氧代庚基)苯甲酰
胺;
4-((2,6-二氯苯基)(甲基)氨基)-N-(7-(羟基氨基)-7-氧代庚基)苯甲
酰胺;
4-(二嘧啶-2-基氨基)-N-(8-(羟基氨基)-8-氧代辛基)苯甲酰胺;
N-(7-(羟基氨基)-7-氧代庚基)-4-(甲基(2-(三氟甲基)苯基)氨基)苯
甲酰胺;
4-((2,6-二异丙基苯基)(甲基)氨基)-N-(7-(羟基氨基)-7-氧代庚基)
苯甲酰胺;
N-(7-(羟基氨基)-7-氧代庚基)-2-(甲基(苯基)氨基)嘧啶-5-甲酰胺;
4-(2,6-二异丙基苯基氨基)-N-(7-(羟基氨基)-7-氧代庚基)苯甲酰
胺;
N-(7-(羟基氨基)-7-氧代庚基)-2-((2-异丙基苯基)(甲基)氨基)嘧啶
-5-甲酰胺;
4-(2,6-二甲基苯基氨基)-N-(7-(羟基氨基)-7-氧代庚基)苯甲酰胺;
4-(乙基(2-(三氟甲基)苯基)氨基)-N-(7-(羟基氨基)-7-氧代庚基)苯
甲酰胺;
4-(二苯基氨基)-N-(7-(羟基氨基)-7-氧代庚基)-N-甲基苯甲酰胺;
4-(二嘧啶-2-基氨基)-N-(7-(羟基氨基)-7-氧代庚基)-N-甲基苯甲
酰胺;
4-((2,6-二氯苯基)(乙基)氨基)-N-(7-(羟基氨基)-7-氧代庚基)苯甲
酰胺;
4-(2,6-二氯苯基氨基)-N-(7-(羟基氨基)-7-氧代庚基)苯甲酰胺;
N-(7-(羟基氨基)-7-氧代庚基)-4-(苯基(嘧啶-2-基)氨基)苯甲酰胺;
N-(7-(羟基氨基)-7-氧代庚基)-2-((2-异丙基苯基)(甲基)氨基)-N-
甲基嘧啶-5-甲酰胺;
4-((2-氯-6-甲基苯基)(甲基)氨基)-N-(7-(羟基氨基)-7-氧代庚基)苯
甲酰胺;
4-((2,6-二氟苯基)(甲基)氨基)-N-(7-(羟基氨基)-7-氧代庚基)苯甲
酰胺;
4-(乙基(2-(三氟甲基)苯基)氨基)-N-(7-(羟基氨基)-7-氧代庚
基)-N-甲基苯甲酰胺;
4-(2,6-二氟苯基氨基)-N-(7-(羟基氨基)-7-氧代庚基)苯甲酰胺;
4-(双(3-氯苯基)氨基)-N-(7-(羟基氨基)-7-氧代庚基)苯甲酰胺;
7-(4-((2,6-二氟苯基)(甲基)氨基)苄基氨基)-N-羟基庚酰胺;
2-(2,6-二甲基苯基氨基)-N-(7-(羟基氨基)-7-氧代庚基)嘧啶-5-甲
酰胺;
2-(二苯基氨基)-N-(7-(羟基氨基)-7-氧代庚基)嘧啶-5-甲酰胺;
N-(7-(羟基氨基)-7-氧代庚基)-2-(甲基(吡嗪-2-基)氨基)嘧啶-5-甲
酰胺;
4-(2,6-二甲基苯基氨基)-N-(7-(羟基氨基)-7-氧代庚基)-N-甲基苯
甲酰胺;
4-(乙基(吡嗪-2-基)氨基)-N-(7-(羟基氨基)-7-氧代庚基)苯甲酰胺;
N-(7-(羟基氨基)-7-氧代庚基)-4-(1-甲基-1H-苯并[d]咪唑-2-基氨
基)苯甲酰胺;
N-(7-(羟基氨基)-7-氧代庚基)-4-(苯基(嘧啶-5-基)氨基)苯甲酰胺;
N-(7-(羟基氨基)-7-氧代庚基)-4-(N-苯基乙酰氨基)苯甲酰胺;
4-(苯并[d]噁唑-2-基氨基)-N-(7-(羟基氨基)-7-氧代庚基)苯甲酰
胺;
N-(7-(羟基氨基)-7-氧代庚基)-4-(苯基(吡嗪-2-基)氨基)苯甲酰胺;
2-(2,6-二甲基苯基氨基)-N-(7-(羟基氨基)-7-氧代庚基)-N-甲基嘧

\t啶-5-甲酰胺;
N-(7-(羟基氨基)-7-氧代庚基)-4-(苯基(吡啶-2-基)氨基)苯甲酰胺;
N-(7-(羟基氨基)-7-氧代庚基)-4-(N-苯基苯基磺酰氨基)苯甲酰
胺;
N-(7-(羟基氨基)-7-氧代庚基)-4-(苯基(吡啶-3-基)氨基)苯甲酰胺;
N-(7-(羟基氨基)-7-氧代庚基)-4-((3-甲基吡啶-2-基)(苯基)氨基)苯
甲酰胺;
4-(苯并[d]噁唑-2-基(甲基)氨基)-N-(7-(羟基氨基)-7-氧代庚基)-N-
甲基苯甲酰胺;
4-(苯并[d]噁唑-2-基(甲基)氨基)-N-(7-(羟基氨基)-7-氧代庚基)苯
甲酰胺;
4-((2-氰基苯基)(甲基)氨基)-N-(7-(羟基氨基)-7-氧代庚基)苯甲酰
胺;
4-(苯并[d]噻唑-2-基氨基)-N-(7-(羟基氨基)-7-氧代庚基)苯甲酰
胺;
4-(N-(2,6-二甲基苯基)乙酰氨基)-N-(7-(羟基氨基)-7-氧代庚基)苯
甲酰胺;
N-(7-(羟基氨基)-7-氧代庚基)-N-甲基-4-(苯基(吡啶-3-基)氨基)苯
甲酰胺;
4-((2-氰基苯基)(甲基)氨基)-N-(7-(羟基氨基)-7-氧代庚基)-N-甲
基苯甲酰胺;
N-(7-(羟基氨基)-7-氧代庚基)-4-(苯基氨基)苯甲酰胺;
4-(2,6-二甲基苯基氨基)-2-氟-N-(7-(羟基氨基)-7-氧代庚基)苯甲
酰胺;
4-((2,6-二甲基苯基)(甲基)氨基)-2-氟-N-(7-(羟基氨基)-7-氧代庚
基)苯甲酰胺;
N-(7-(羟基氨基)-7-氧代庚基)-N-甲基-4-(苯基氨基)苯甲酰胺;
4-((2,6-二甲基苯基)(甲基)氨基)-2-氟-N-(7-(羟基氨基)-7-氧代庚
基)-N-甲基苯甲酰胺;
N-(7-(羟基氨基)-7-氧代庚基)-N-甲基-4-(N-苯基乙酰氨基)苯甲酰
胺;
4-(N-(2,6-二甲基苯基)乙酰氨基)-N-(7-(羟基氨基)-7-氧代庚
基)-N-甲基苯甲酰胺;
N-(7-(羟基氨基)-7-氧代庚基)-N-甲基-4-(N-苯基异丁酰氨基)苯甲
酰胺;
N-(7-(羟基氨基)-7-氧代庚基)-N-甲基-4-(苯基(吡啶-2-基)氨基)苯
甲酰胺;
4-(N-(2,6-二甲基苯基)异丁酰氨基)-N-(7-(羟基氨基)-7-氧代庚
基)-N-甲基苯甲酰胺;
4-(2,6-二甲基苯基氨基)-3-氟-N-(7-(羟基氨基)-7-氧代庚基)苯甲
酰胺;
4-(苯并[d]噻唑-2-基氨基)-N-(7-(羟基氨基)-7-氧代庚基)-N-甲基
苯甲酰胺;
4-(N-(2,6-二甲基苯基)-3-甲基丁酰氨基)-N-(7-(羟基氨基)-7-氧代
庚基)-N-甲基苯甲酰胺;
4-(2,6-二甲基苯基氨基)-3-氟-N-(7-(羟基氨基)-7-氧代庚基)-N-甲
基苯甲酰胺;
3-(2,6-二甲基苯基氨基)-N-(7-(羟基氨基)-7-氧代庚基)苯甲酰胺;
3-(2,6-二甲基苯基氨基)-N-(7-(羟基氨基)-7-氧代庚基)-N-甲基苯
甲酰胺;
4-(2,6-二异丙基苯基氨基)-N-(7-(羟基氨基)-7-氧代庚基)-N-甲基
苯甲酰胺;
N-(7-(羟基氨基)-7-氧代庚基)-N-甲基-4-((3-甲基吡啶-2-基)(苯基)
氨基)苯甲酰胺;
2-(2,6-二甲基苯基氨基)-N-(7-(羟基氨基)-7-氧代庚基)-N-甲基苯
甲酰胺;
N-(7-(羟基氨基)-7-氧代庚基)-4-(均三甲苯基氨基)-N-甲基苯甲酰
胺;
4-(2-氯-6-甲基苯基氨基)-N-(7-(羟基氨基)-7-氧代庚基)-N-甲基苯
甲酰胺;
4-((2,6-二甲基苯基)(嘧啶-2-基)氨基)-N-(7-(羟基氨基)-7-氧代庚
基)苯甲酰胺;
N-(7-(羟基氨基)-7-氧代庚基)-N-甲基-4-(苯基(嘧啶-2-基)氨基)苯
甲酰胺;
4-(2,6-二甲基苯基氨基)-N-(6-(羟基氨基)-6-氧代己基)-N-甲基苯
甲酰胺;
N-(7-(羟基氨基)-7-氧代庚基)-2-(苯基(邻-甲苯基)氨基)嘧啶-5-甲
酰胺;
N-(7-(羟基氨基)-7-氧代庚基)-2-(均三甲苯基氨基)-N-甲基嘧啶
-5-甲酰胺;
4-((2,6-二甲基苯基)(嘧啶-2-基)氨基)-N-(7-(羟基氨基)-7-氧代庚
基)-N-甲基苯甲酰胺;
2-(2,6-二异丙基苯基氨基)-N-(7-(羟基氨基)-7-氧代庚基)-N-甲基
嘧啶-5-甲酰胺;
4-(2,6-二甲基苯基氨基)-N-(5-(羟基氨基)-5-氧代戊基)-N-甲基苯
甲酰胺;
N-(7-(羟基氨基)-7-氧代庚基)-4-(羟基二苯基甲基)苯甲酰胺;
N-(7-(羟基氨基)-7-氧代庚基)-4-(甲氧基二苯基甲基)苯甲酰胺;
4-(羟基(苯基)(吡啶-4-基)甲基)-N-(7-(羟基氨基)-7-氧代庚基)苯
甲酰胺;
N-(7-(羟基氨基)-7-氧代庚基)-N-甲基-4-(N-苯基苯甲酰氨基)苯甲
酰胺;
N-(4-(7-(羟基氨基)-7-氧代庚基氨基甲酰基)苯基)-N-苯基苯甲酰
胺;
4-(双(4-氟苯基)(羟基)甲基)-N-(7-(羟基氨基)-7-氧代庚基)苯甲酰
胺;
4-(双(4-氟苯基)(甲氧基)甲基)-N-(7-(羟基氨基)-7-氧代庚基)苯甲

\t酰胺;
N-(7-(羟基氨基)-7-氧代庚基)-4-(甲氧基(苯基)(吡啶-3-基)甲基)
苯甲酰胺;
N-(7-(羟基氨基)-7-氧代庚基)-4-(甲氧基(苯基)(吡啶-3-基)甲
基)-N-甲基苯甲酰胺;
N-(7-(羟基氨基)-7-氧代庚基)-4-(甲氧基(苯基)(吡啶-2-基)甲基)
苯甲酰胺;
N-(7-(羟基氨基)-7-氧代庚基)-4-(羟基二吡啶-2-基甲基)苯甲酰
胺;
N-(7-(羟基氨基)-7-氧代庚基)-4-(羟基二吡啶-2-基甲基)-N-甲基
苯甲酰胺;
2-(二-邻-甲苯基氨基)-N-(7-(羟基氨基)-7-氧代庚基)嘧啶-5-甲酰
胺;
2-((2-氯苯基)(苯基)氨基)-N-(7-(羟基氨基)-7-氧代庚基)嘧啶-5-甲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J·H·范杜泽尔R·马齐茨夏克W·奥吉尔J·E·布拉德纳黄国响谢德建郁楠
申请(专利权)人:埃斯泰隆制药公司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