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板坯连续浇铸的起动方法以及浇铸开始前引锭杆的安置方法。将模具10的短边侧板2夹持于长边侧板1,使用短边侧板2在板坯的幅宽方向能够调整的幅宽可变模具,将引锭杆4安置在模具内的上下方向中央部的所定位置,将短边侧板2保持垂直,和引锭杆的间隙调整为1-3mm,充填密封材料后浇入钢水,接着将引锭杆4一面向下方拉拔,一面当形成的凝固壳6和板1、2之间钢水不再流入时,将短边侧板2的上端部向外方向移动,在向下方向加上锥度进行连续浇铸。(*该技术在201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的是板坯连续浇铸的连续浇铸起动方法以及板坯连续浇铸的浇铸开始前引锭杆的安置方法。以往,在幅宽可变的板坯连续浇铸上,在其浇铸开始初期将引锭杆安置在模具内,通过以往幅宽可变连续浇铸装置使板坯的连续浇铸起动时,是采用以下说明的方法。图3(a)是以往板坯连续浇铸用的幅宽可变模具的平面略图,图3(b)是图2(a)的A—A向剖视图。在图上,1是模具的长边侧板,2是短边侧板。短边侧板2一方面被长边侧板1夹持着,同时通过安装在外侧的上下成一组的驱动装置3a、3b,将短边侧板2向板坯的幅宽方向移动,于是短边侧板2移动,使之能够进行板坯的幅宽尺寸的变更和调整。在这种情况下,长边侧板1的间隔通常是一定的,如要变更板坯厚度采用另外方法,例如更换短边侧板2等。其次,参照图3(a)—(b)及图4(a)—(b),对使用上述模具10的以往板坯连续浇铸进行浇铸作业时顺序进行说明。首先,在图4(a)上,当最初从模具10的下方或上方插入引锭杆4时,为使其插入容易应使驱动装置3a、3b动作,将短边侧板2的上端的位置按所定的宽度(铸造板坯宽度+热收缩的补偿量)加上余量安置好,这时应比所定的宽度扩大到足够大的位置,然后将短边侧板2按所定的宽度安置上。或者在当初就将短边侧板2按所定的宽度安置好,然后再插入比其宽度小20—60mm的引锭杆4。插入的引锭杆4,如图4(b)所示是被安置在模具10内的上下方向中央部的设定位置,一般是被安置在模具下端起1/3—1/2的位置。同时短边侧板2的下端部的间隔,应在下端部的所定宽度基础上,在其下方加上锥度。在短边侧板2的下方加上锥度的理由是在模具内形成的凝固壳随着冷却会发生很大的收缩特别是在板坯的幅宽方向,使短边侧板2和凝固壳6a之间产生间隙,所以考虑通常稳定铸造状态下发生的热收缩,在向下方向加上相当量的锥度,使下端部幅宽略窄。至于长边侧板1,因为被浇铸的板坯厚度相对其幅宽来说较小,为几分之1左右,热收缩也小,所以通常不像短边侧板那样加上锥度。还有,当插入引锭杆4时,对厚度的余量也没有特别考虑的必要。引锭杆4和长边侧板1的间隙,应维持在使引锭杆动作必要的2—5mm左右。这样,先在模具10内安置上引锭杆4,在模具10和引锭杆4的间隙内,为不使钢水泄漏,充填具有弹性的耐热密封材料5。其次如图4(c)所示,由中间包向模具浇入钢水6。为使能够拔出引锭杆4,被浇入的钢水应在模具10内被保持40秒左右。其间,钢水由模具10冷却,形成凝固壳6a。在引锭杆4的头部做成有燕尾榫槽,在这个燕尾榫槽内流入的钢水凝固,使引锭杆4和铸件的结合严密,才能够用引锭杆拔出铸件。其次如图4(d)所示,将引锭杆4一面向下方拉拔,一面继续浇入钢水5,其间凝固壳6a也同时长大,形成连续浇铸铸件。然而,像这样浇铸起动不稳定情况下,充填了密封材料5的引锭杆4的头部和起动初期壳6a的宽度,比模具10下部的宽度要大,要将引锭杆4从模具10下部通过拔出时,由于引锭杆4和壳6a与模具10之间的滑动,就需要非常大的拉拔力。此时,如壳6a未充分长大,由于和模具10之间的滑动,则壳6a破裂,发生所谓跑钢现象,还使模具10的下端部受损,其结果是发生生产效率低下,模具寿命降低,维修费用增加等问题。针对这个问题,为得到能承受大拉拔力的壳体6a的强度,可使其在模具10内保持足够的时间,或如图4(b)所示,例如在模具10内的引锭杆4的上部装入冷却材11,以促进壳6a的生成凝固等。然而这些都会招致浇铸准备时间及运转成本的增加,便会发生给浇铸作业的自动化造成困难等新问题。还有,在这种情况下,因为短边侧板成上开状,所以引锭杆上端部和模具之间的间隙较大,两侧合计为20—45mm,于是给密封材料的充填造成困难。这样也有增加浇铸准备时间、影响浇铸作业的自动化等问题。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开发的。以提供使引锭杆的拉拔容易、连续浇铸能够圆滑起动的板坯连续浇铸的起动方法为目的。其次,本专利技术还以提供容易进行充填密封材料、在浇铸起动时能够圆滑地拉拔引锭杆和铸件的板坯连续浇铸中引锭杆安置方法为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个目的,是通过板坯连续浇铸的起动方法完成的,在将模具的短边侧板夹持于长边侧板、且使用短边侧板顺板坯的幅宽方向能够调整的连续浇铸模具进行的板坯连续浇铸中,其特征在于将引锭杆安置在模具内的上下方向中央部的所定位置,接着将短边侧板保持垂直,使其和引锭杆之间的间隙分别调整为1—3mm,然后在长边侧板及短边侧板和引锭杆之间充填密封材料,随之开始浇入钢水,一面保持浇入的钢水,一面冷却形成凝固壳,接着开始拉拔引锭杆,一面将引锭杆向下方拉拔,一面在钢水不再流入形成的凝固壳和前记板之间时将短边侧板的上端部向外方向移动,在向下方向加上锥度进行连续浇铸。本专利技术的第二个目的,是通过板坯连续浇铸在浇铸开始前引锭杆的安置方法完成的,在将模具的短边侧板夹持于长边侧板、且使用将短边侧板顺板坯的幅宽方向能够调整的连续浇铸模具进行的板坯连续浇铸中,其特征在于先将短边侧板的间隔调整为比引锭杆的幅宽单侧至少宽10mm以上,接着从模具的下方或上方插入引锭杆,安置在模具内的上下方向中央部的所定位置,其次将短边侧板保持垂直,分别将与引锭杆的间隙调整为1—3mm,然后在长边侧板和短边侧板与引锭杆之间充填密封材料,在板坯连续浇铸中安置引锭杆。下面参照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浇铸起动方法步骤一例的侧剖面略图,图(a)是在模具10内插入了引锭杆4的图,图(b)是短边侧板2保持垂直,与引锭杆的间隔分别调整为1—3mm的图,图(c)是开始向模具10内浇入钢水,使钢水表面上升形成凝固壳6a的图,图(d)是将短边侧板2的上端部向外方向移动,对着向下方向加上锥度进行连续浇铸的图;图2(a)是表示拉拔开始后,加锥度开始时机过分落后情况下从本专利技术的模具拉拔铸件开始后的铸件状态的侧剖面略图,是图2(b)的B—B向剖面图,图2(b)是图2(a)的A—A向剖面图;图3(a)是用于板坯连续浇铸的幅宽可变模具的平面略图,图3(b)是图3(a)的A—A向视剖视图;图4是表示以往的连续浇铸起动方法步骤一例的侧剖面略图,图(a)是在模具10内插入了引锭杆4的图,图(b)是在短边侧板2的向下方向加上锥度的图,图(c)是向模具10内开始浇入钢水,使钢水上升形成凝固壳6a的图,图(d)是一面浇入钢水,一面通过引锭杆4将铸件向下拉拔进行连续浇铸的图。下面参照表示本专利技术前记幅宽可变模具的图2(a)、(b),及表示本专利技术的起动方法一例的图1(a)—(d),进行详细说明。首先,如图1(a)所示,将短边侧板2的间隔调整为比引锭杆4的幅宽,单侧至少调宽10mm以上。这是以扁平、宽幅的板坯为对象的模具的情况,特别是如果幅宽方向余量少,则插入引锭杆困难。短边侧板2和引锭杆4的间隔在幅宽方向的余量,单侧的理想值是25—45mm左右。其次如图1(b)所示,从模具10的下部插入引锭杆4,安置在模具内的上下方向中央位置的所定位置,例如从模具10的下端起1/3—1/2的位置。接着将短边侧板2保持垂直,与引锭杆4的间隙分别调整为1—3mm,然后在长边侧板及短边侧板1、2和引锭杆4的间隙中充填密封材料5。如前所述引锭杆4和长边侧板1的间隙应维持在2—5mm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板坯连续浇铸的起动方法,在将模具的短边侧板夹持于长边侧板,且使用短边侧板在板坯的幅宽方向能够调整的连续浇铸模具进行的板坯连续浇铸中,其特征在于:将引锭杆安置在模具内的上下方向中央部的所定位置,接着将短边侧板保持垂直,使其和引锭杆之间的间隙分别调整为1-3mm,然后在长边侧板及短边侧板和引锭杆之间充填密封材料,随之开始注入钢水,一面保持浇入的钢水,一面冷却形成凝固壳,接着开始拉拔引锭杆,将引锭杆一面向下方拉拔,一面当形成凝固壳和前记板之间钢水不再流入时将短边侧板的上端部向外方向移动,在向下方向加上锥度进行连续浇铸。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武居博道,龟山锐司,寺田勉,川田淳一,
申请(专利权)人:新日本制铁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