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减振用金属板,其用于接合一对对象构件间,发挥与这些对象构件间的相对位移相对应的能量吸收性能,其具备:接合于所述各对象构件的一方上的第1接合部;接合于所述各对象构件的另一方上的第2接合部;以及设置在所述第1接合部与所述第2接合部之间的拉伸力及压缩力的传递路径上,且具有缝隙的振动吸收部;其中,所述第1接合部及所述第2接合部分别呈与所述相对位移的方向大致平行的带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接合一对对象构件间,并发挥与这些对象构件间的相对位移相对应的能量吸收性能的减振用金属板和具备该减振用金属板的建筑结构物。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防灾意识的提高,采用通过减振阻尼器抑制地震时的晃动的减振结构的住宅及公寓大楼等建筑构造物在增加。作为这种减振结构中采用的减振阻尼器,例如,利用钢材压缩及拉伸时屈服、塑性化的过程吸收振动能量的钢材阻尼器,因能够以低成本发挥较大的衰减性能,已在许多建筑构造物中采用。即使在钢材阻尼器中,抗轴力的斜撑阻尼器因结构简单、容易设计而最普及。作为斜撑阻尼器以外的钢材阻尼器,有利用底座或接合金属器具的阻尼器。 例如,专利文献I中公开了在柱的脚部与基础部分之间夹设底座阻尼器的减振结构。该底座在对柱作用拉伸力时,发生弯曲屈服或剪切屈服。而且在此时的变形过程能量的作用下,吸收发生在柱脚部的拉伸力,从而发挥减振功能。此外,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通过具有使阻尼器用钢板弯曲-剪切屈服这样的形状,即使阻尼器用钢板在剪切屈服后承受交变载荷,也能抑制其剪切屈服强度上升的技术。可是,为了提高建筑构造物的抗振性能,利用各对象构件间的相对位移使振动衰减是有效的。因此,除上述阻尼器结构以外,还可考虑利用地基与连续基脚(continuousfooting)之间或墙板与地板镶板的层间中的相对位移,通过活动阻尼器而使振动衰减,从而吸收振动能量。但是,专利文献1、2中公开的技术由于不是以配设于地基与连续基脚之间或墙板与地板镶板的层间这一非常狭窄的间隙为前提,因此在这样狭窄的地方,存在不能吸收振动能量的问题。如果在相对位移的对象构件间插入阻尼器的一部分,则阻尼器的插入部分与阻尼器的没有插入的部分相比刚性提高。其结果是,阻尼器的插入部分的相对位移减小,而没有插入阻尼器的部分的相对位移增大,因此产生不能高效率地吸收振动能量的情况。因此,重要的是在产生相对位移的整个部分普遍插入阻尼器。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4-092096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8-11133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于是,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的问题而研究出来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减振用金属板及采用该减振用金属板的建筑构造物,该减振用金属板被接合于一对对象构件间,发挥与这些对象构件间的相对位移相对应的能量吸收性能,其中,特别是该减振用金属板可配设在非常狭窄的间隙,而且可应用于建筑构造物的各种部位。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达到所述目的,采用了以下的构成。即(I)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减振用金属板,其用于接合一对对象构件间,发挥与这些对象构件间的相对位移相对应的能量吸收性能,其特征在于,具备接合于所述各对象构件的一方上的第I接合部;接合于所述各对象构件的另一方上的第2接合部;以及设置在所述第I接合部与所述第2接合部之间的拉伸力及压缩力的传递路径上,且具有缝隙的振动吸收部;所述第I接合部及所述第2接合部分别呈与所述相对位移的方向大致平行的带状。 (2)根据上述(I)所述的减振用金属板,其中,也可以是以表面与所述各对象构件的一方相接,而且背面与所述各对象构件的另一方相接的方式,夹入所述各对象构件间的一块板。(3)根据上述(I)所述的减振用金属板,其中,也可以将所述第I接合部经由所述振动吸收部而以两列设在以所述第2接合部为中心的大致线对称的位置上。(4)根据上述(3)所述的减振用金属板,其中,也可以采用以下的构成在沿着所述相对位移的方向观察时,所述第I接合部的长度尺寸长于所述第2接合部的长度尺寸,且所述两列的第I接合部的端部间接合在一起。(5)根据上述(I)所述的减振用金属板,其中,也可以实施析出硬化加工或相变诱导塑性(TRIP)加工,从而使屈服强度与最大屈服强度之比达到4/5以上。(6)根据上述(I)所述的减振用金属板,其中,所述第I接合部及所述第2接合部的至少一方也可以沿着所述相对位移的方向通过补强构件来补强。(7)根据上述(I)所述的减振用金属板,其中,也可以采用以下构成在所述第I接合部上形成第I贯通孔,用于插通将该第I接合部接合于所述各对象构件的一方上的第I接合件(fastener);而且在所述第2接合部上形成第2贯通孔,用于插通将该第2接合部接合于所述各对象构件的另一方上的第2接合件;所述第I贯通孔及所述第2贯通孔中的至少一方是向与所述相对位移的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的长孔。(8)根据上述(I)所述的减振用金属板,其中,也可以采用以下构成与所述第2接合部的两侧邻接而设置有一对所述振动吸收部;进而与这些振动吸收部的外侧邻接而设置有一对所述第I接合部;所述传递路径是经由所述振动吸收部连结所述第I接合部和所述第2接合部的路径。(9)根据上述(I)所述的减振用金属板,其中,也可以采用以下构成与所述第2接合部的两侧邻接而设置有一对所述振动吸收部;进而设置有从这些振动吸收部的外侧沿着所述相对位移的方向延伸的一对延长部;与所述各延长部连续地设置有所述第I接合部;所述传递路径是连结所述第2接合部、所述各振动吸收部、所述各延长部和所述第I接合部的路径。(10)本专利技术的建筑构造物具备上述(I) (9)中任一项所述的减振用金属板。(11)根据上述(10)所述的建筑构造物,其中,也可以采用以下构成还具备连续基脚和建筑物上部躯体的地基;以所述减振用金属板夹在所述连续基脚与所述地基之间的状态,将所述第I接合部接合于所述连续基脚及所述地基中的任一方上,将所述第2接合部接合于所述连续基脚及所述地基中的另一方上。(12)根据上述(10)所述的建筑构造物,其中,也可以采用以下构成还具备壁框和地板梁材;所述第2接合部被接合于所述壁框上,而所述第I接合部被接合于所述梁材上。(13)根据上述(10)所述的建筑构造物,其中,也可以采用以下构成具备配置在通过多根钢管柱形成的区段内,同时具有多根斜撑柱(或拉条braCe)的减振用阻尼器;在所述各钢管柱与所述各斜撑柱之间的接合部位及所述各斜撑柱间的接合部位中的至少一方设有所述减振用金属板。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上述(I)所述的减振用金属板,通过设置在第I接合部与第2接合部之间的拉伸力及压缩力的传递路径上,且使具有缝隙的振动吸收部早期弯曲屈服,使其塑性变形,便能保持抑制屈服强度上升的状态不变而发挥稳定的变形能吸收性能。而且,通过使该减振用金属板发挥与对象构件间的相对位移相对应的能量吸收性能,可有效的发挥配设该减振用金属板的建筑构造物的减振功能。 特别是在本专利技术中,如上述(2)所述,在形成可夹在各对象构件间的一块板时,能够设置在迄今为止不能插入的狭窄的间隙中,而且可在建筑构造物的多个部位上应用。 此外,在本专利技术中,在使振动吸收部的与所述相对位移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长度尺寸长于规定尺寸时,能够增大发生在减振用金属板的两端的弯矩,可容易使振动吸收部弯曲屈服。另一方面,在使振动吸收部的与所述相对位移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长度尺寸短于规定尺寸时,通过发生在该振动吸收部的剪切力使振动吸收部屈服。理想的情况是,为了使振动吸收部弯曲屈服或剪切屈服,最好使缝隙孔的形状形成大致菱形。另外,如上述(5)所述的减振用金属板那样,实施析出硬化加工或相变诱导塑性加工(加工成具有相变诱导塑性的金属板),从而使屈服强度与最大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河合良道,尾崎文宣,
申请(专利权)人:新日本制铁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