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集成电路制造,并且,更具体地来说,涉及一种金属栅极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技术节点的缩小,在一些集成电路(IC)设计中利用金属栅电极来替代多晶硅栅电极,从而在部件尺寸减小的情况下改善了器件性能。一种形成金属电极结构的工艺被称作“后栅极”工艺,在该工艺中“最后”制造最终的栅极结构,这种方式减少了在形成栅极之后所必须实施的后续工艺(包括高温处理)的数量。 然而,在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制造时仍存在实现这种部件和工艺的挑战。随着器件之间的栅极长度和间隔变小,这些问题更加严重。例如,在“后栅极”制造工艺中,由于在湿式/干式蚀刻伪带之后,在层间介电(ILD)层中产生了不期望的凹陷,所以难以在相邻的晶体管之间实现理想的隔离。存在于ILD层中的凹陷在后续的加工中可能会变成金属插座(receptacle of metals),由此增大了电短路和/或器件故障的可能性。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CMOS半导体器件,包括衬底,包括环绕着P-有源区域和N-有源区域的隔离区域;N-金属栅电极,包括位于所述N-有源 ...
【技术保护点】
一种CMOS半导体器件,包括:衬底,包括环绕着P?有源区域和N?有源区域的隔离区域;N?金属栅电极,包括位于所述N?有源区域上方的第一金属成分;以及P?金属栅电极,包括位于所述P?有源区域上方的主体部分以及位于所述隔离区域上方的端盖部分,其中,所述端盖部分包含所述第一金属成分,所述主体部分包含与所述第一金属成分不同的第二金属成分。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鸣,杨宝如,庄学理,
申请(专利权)人: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