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机壳体冷却水路结构,包括电机内壳体和电机外壳体,电机外壳体密封套接在电机内壳体上从而在电机内壳体与电机外壳体之间形成冷却通道,电机外壳体上设置有冷却液进口和冷却液出口,冷却液进口通过冷却通道连通冷却液出口,较佳地,冷却通道中设置有若干加强筋,从而导向冷却液的流向,电机壳体冷却水路结构还包括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密封电机外壳体和电机内壳体,还包括阻挡限位部件,设置在电机内壳体上并阻挡限位电机外壳体,还包括冷却液源和动力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电机壳体冷却水路结构设计巧妙,结构简单新颖,能快速有效使电机散热,从而解决电机散热,改善电机性能,最终提高电机效率及寿命,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构造
,特别涉及电动汽车的电机冷却结构
,具体是一种电机壳体冷却水路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为了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和节约不可再生资源,现必须改变能源消费结构,才可以避免能源危机。因此新能源汽车在当前局势下就显的举足轻重了。汽车电机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其工况受路况、车辆载重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使得汽车电机相比其它电机的工况更为复杂,其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直接影响到电机的使用寿命和运行可靠性。电机工作过程中会产生的损耗热①定子组件的铁损、铜损转化 为热损耗。②轴承等部件机械损耗转化为热损耗。因此,电机散热结构在汽车电机中显的尤为重要,若不通过冷却结构将损耗热排出的话,会造成电机定子组件、转子组件温度过高,从而转子磁钢退磁、定子线包烧毁,影响电机的正常运转。所以必须通过散热结构来使得温度稳定在电机各零部件能够承受的范围内。所以,需要迫切提供一种电机壳体冷却水路结构,其能快速有效使电机散热,从而解决电机散热,改善电机性能,最终提高电机效率及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点,提供一种电机壳体冷却水路结构,该电机壳体冷却水路结构设计巧妙,结构简单新颖,能快速有效使电机散热,从而解决电机散热,改善电机性能,最终提高电机效率及寿命,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电机壳体冷却水路结构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该电机壳体冷却水路结构,其特点是,包括电机内壳体和电机外壳体,所述电机外壳体密封套接在所述电机内壳体上从而在所述电机内壳体与所述电机外壳体之间形成冷却通道,所述电机外壳体上设置有冷却液进口和冷却液出口,所述冷却液进口通过所述冷却通道连通所述冷却液出口。较佳地,所述冷却通道中设置有若干加强筋,所述加强筋从所述电机外壳体延伸出并抵靠接触所述电机内壳体或者所述加强筋从所述电机内壳体延伸出并抵靠接触所述电机外壳体从而导向冷却液的流向。较佳地,所述冷却通道中设置有若干加强筋,所述加强筋分别从所述电机外壳体和所述电机内壳体延伸出并分别抵靠所述电机内壳体和所述电机外壳体从而导向冷却液的流向。更佳地,所述加强筋交错设置使得所述冷却通道成为波浪形冷却通道。较佳地,所述电机壳体冷却水路结构还包括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和所述第二密封圈均位于所述电机外壳体和所述电机内壳体之间并分别抵靠所述电机外壳体和所述电机内壳体,所述冷却通道位于所述第一密封圈和所述第二密封圈之间。更佳地,所述第一密封圈和所述第二密封圈均为O型密封圈。较佳地,所述电机壳体冷却水路结构还包括阻挡限位部件,所述阻挡限位部件设置在所述电机内壳体上并阻挡限位所述电机外壳体。更佳地,所述阻挡限位部件是挡圈。较佳地,所述电机壳体冷却水路结构还包括冷却液源,所述冷却液源管路连通所述冷却液进口。较佳地,所述电机壳体冷却水路结构还包括动力源,所述动力源管路连通所述冷却液进口。 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具体如下I、本技术通过在电机内壳体和电机外壳体之间形成冷却通道,从而将定子组件、轴承等产生的热量传递给冷却液体,设计巧妙,结构简单新颖,能快速有效使电机散热,从而解决电机散热,改善电机性能,最终提高电机效率及寿命,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2、本技术的加强筋可以从电机内壳体或电机外壳体单独延伸出,也可以从电机内壳体和电机外壳体延伸出,在构成冷却通道的同时,起到加强机壳强度的效果,设计巧妙,结构简单新颖,能快速有效使电机散热,从而解决电机散热,改善电机性能,最终提高电机效率及寿命,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3、本技术的电机内壳体和电机外壳体两端分别通过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实现密封连接,密封性能好,有效避免冷却液体泄露,设计巧妙,结构简单新颖,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4、本技术的电机内壳体上设置阻挡限位部件,从而阻挡限位电机外壳体,防止电机外壳体产生位置挪动,提高稳定性,设计巧妙,结构简单新颖,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的一具体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I所示的具体实施例的电机外壳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I所示的具体实施例的电机内壳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I所示的具体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图5是图I所示的具体实施例的冷却通道剖视展开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特举以下实施例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请参见图I 5所示,本技术的电机壳体冷却水路结构包括电机内壳体I和电机外壳体2,所述电机外壳体2密封套接在所述电机内壳体I上从而在所述电机内壳体I与所述电机外壳体2之间形成冷却通道3,所述电机外壳体2上设置有冷却液进口 4和冷却液出口 5,所述冷却液进口 4通过所述冷却通道3连通所述冷却液出口 5。因此,所述冷却通道3为单向冷却通道。所述冷却通道3可以具有各种合适的形状,其形状可以通过设置加强筋6来形成,较佳地,所述加强筋6从所述电机外壳体2延伸出并抵靠接触所述电机内壳体I或者所述加强筋从所述电机内壳体I延伸出并抵靠接触所述电机外壳体2从而导向冷却液的流向。或者也可以这样设置所述加强筋6分别从所述电机外壳体2和所述电机内壳体I延伸出并分别抵靠所述电机内壳体I和所述电机外壳体2从而导向冷却液的流向。请参见图2、图3和图5所示,在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中,加强筋6分别从所述电机外壳体2和所述电机内壳体I延伸出,且相互交错设置,使得所述冷却通道3成为波浪形冷却通道,并且电机内壳体I的加强筋6的与电机外壳体2抵靠接触的上表面最好与电机外壳体2密封贴合,同样地,电机外壳体I的加强筋6的与电机内壳体I抵靠接触的下表面最好与电机内壳体I密封贴合。所述冷却通道3中还设置有一全筋7 (在这里全筋7设置在电机外壳体2上,如图2所示,显然其也可以设置在电机内壳体I上,或一部分设置在电机内壳体I上,另一部分设置在电机外壳体2上,两部分和在一起形成全筋7)作为冷却液进口 4和冷却液出口5之间的隔板,保证冷却液流的方向性,结合加强筋6的设置,使冷却液流波浪式曲折前进,使得冷却液流尽可能地流经所述电机内壳体I的外表面,从而使冷却效果最大化。所述电机外壳体2和所述电机内壳体I可以采用任何合适的密封结构。较佳地,所述电机壳体冷却水路结构还包括第一密封圈8和第二密封圈9,所述第一密封圈8和所述第二密封圈9均位于所述电机外壳体2和所述电机内壳体I之间并分别抵靠所述电机外壳体2和所述电机内壳体1,所述冷却通道3位于所述第一密封圈8和所述第二密封圈9之间。请参见图I 5所示,在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密封圈8和所述第二密封圈9均为O型密封圈。并且所述第一密封圈8设置在所述电机内壳体I的沟槽(未标出)中,所述第二密封圈9设置在所述电机外壳体2的沟槽(未标出冲。显然,沟槽可以都设置在电机内壳体I上,也可以都设置在电机外壳体2上,根据需要确定。为了增加本技术的稳定性,较佳地,所述电机壳体冷却水路结构还包括阻挡限位部件10,所述阻挡限位部件10设置在所述电机内壳体I上并阻挡限位所述电机外壳体2。更佳地,所述阻挡限位部件10是挡圈。请参见图I 4所示,在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电机内壳体I为圆筒状,具有法兰型端部,挡圈位于另一端的挡圈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机壳体冷却水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机内壳体和电机外壳体,所述电机外壳体密封套接在所述电机内壳体上从而在所述电机内壳体与所述电机外壳体之间形成冷却通道,所述电机外壳体上设置有冷却液进口和冷却液出口,所述冷却液进口通过所述冷却通道连通所述冷却液出口。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江明,罗建,袁一卿,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中科深江电动车辆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