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驱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134134 阅读:1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27 13:03
一种车辆用驱动装置,实现能够抑制外壳大型化和制造成本增大,并且对转子支承轴承和旋转电机适当地供给润滑冷却液。旋转电机重复壁部(71)具备供给流路(52),该供给流路(52)供润滑冷却液流通,并且形成有向支承旋转电机(11)的转子(11a)的转子支承轴承(9)供给润滑冷却液的供给部亦即第一供给部(31),第一供给部(31)具备节流部,该节流部具有比润滑冷却液的流动方向上游侧的流路截面积小的流路截面积,供给流路(52)在比第一供给部(31)更靠上方的位置具备向旋转电机(11)供给润滑冷却液的供给部亦即第二供给部(32)。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如下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具备旋转电机和容纳该旋转电机的外壳,该外壳具备相对于旋转电机被配置于轴向的任意一侧、并且从轴向观察时具有与该旋转电机重叠的部分的旋转电机重叠壁部。
技术介绍
作为上述车辆用驱动装置的以往的例子,例如有下述的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技术。专利文献I所公开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具备如下的构成使积存在设置于外壳上部的贮油器的机油相对于旋转电机从上方滴下来冷却旋转电机,并且将该贮油器所积存的机油经由油路而向轴承供给,从而润滑该轴承。以下,在该
技术介绍
的说明中,引用专利文献I的符号。若更具体而言说明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构成,则该贮油器Cl中所积存的机油经由形成于该贮油器Cl的筛孔33f、33i■而相对于电动机M滴下使电动机M被冷却。另外,排出油 路L7与贮油器Cl连接,经由从该排出油路L7分支并通过筛孔39的油路向轴承供给机油,从而进行该轴承的润滑。此外,专利文献I中虽未明确记载,但作为需要进行润滑的轴承,例如有支承旋转电机的转子的轴承(以下,称为“转子支承轴承”)。然而,形成于车辆用驱动装置的润滑冷却液(机油)的流路,最好以抑制外壳大型化和制造成本增加的方式形成。但是,在专利文献I中,尽管公开了如下的构成为了能够从共同的润滑冷却液供给源(贮油器Cl)向轴承(例如转子支承轴承)及旋转电机(电动机M)的两者供给机油,而具备与该润滑冷却液供给源连接的流路(排出油路L7),但对于如何形成该流路却没有具体的记载。因此,还不清楚能够抑制外壳大型化和制造成本增加,并且对转子支承轴承和旋转电机适当地供给润滑冷却液的构成。专利文献I:日本特开2004-215360号公报(段落0025、0026、0033、图I等)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希望实现能够抑制外壳大型化和制造成本增加、并且对转子支承轴承和旋转电机适当地供给润滑冷却液的车辆用驱动装置。本专利技术涉及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具备旋转电机和容纳该旋转电机的外壳,上述外壳具备旋转电机重叠壁部,该旋转电机重叠壁部相对于上述旋转电机而配置在轴向的任意一侧并且具有从轴向观察时与上述旋转电机重叠的部分,该车辆用驱动装置的特征构成在于上述旋转电机重叠壁部具备供给流路,该供给流路供润滑冷却液流通,并且该供给流路形成有向支承上述旋转电机的转子的转子支承轴承供给润滑冷却液的供给部亦即第一供给部,上述第一供给部具备节流部,该节流部具有比润滑冷却液的流动方向上游侧的流路截面积小的流路截面积,上述供给流路,在比上述第一供给部更靠上方处具备向上述旋转电机供给润滑冷却液的供给部亦即第二供给部。在本申请中,“旋转电机”作为包括电动机(电动机)、发电机(发电机)以及根据需要而发挥电动机和发电机的两方的功能的电动发电机的概念来使用。另外,在本申请中,关于两个部件的配置,“从某一方向观察具有重叠的部分”是指,在将该方向作为视线方向而在与该视线方向正交的各方向上使视点移动了的情况下,看起来两个部件重叠的视点至少存在于一部分的区域内。根据该特征构成,因为旋转电机重叠壁部具备供给流路,该供给流路具备向转子支承轴承供给润滑冷却液的供给部亦即第一供给部、和向旋转电机供给润滑冷却液的供给部亦即第二供给部的两者,所以能够抑制外壳大型化和制造成本增加、并且适当地向转子支承轴承和旋转电机供给润滑冷却液。S卩,在本申请设为对象那样的外壳具备旋转电机重叠壁部的构成中,多数情况下构成为支承旋转电机的转子的转子支承轴承设置于该旋转电机重叠壁部。关于这一点,根据上述的特征构成,旋转电机重叠壁部具备形成有第一供给部的供给流路。因此能够使供 给流路中特别是第一供给部附近的构成小型化并且简单。另外,在旋转电机重叠壁部相对于旋转电机沿轴向相邻而配置的情况下,能够缩短供给流路与旋转电机之间的距离,还能够使供给流路中的第二供给部附近的构成小型化并且简单。如上所述,根据上述的特征构成,能够使供给流路中的第一供给部附近的构成以及第二供给部附近的构成的两者小型化并且简单,能够抑制外壳大型化和制造成本增加,并且对转子支承轴承和旋转电机适当地供给润滑冷却液。另外,因为第一供给部和第二供给部不是形成于相互不同的流路而是形成于共同的流路(供给流路),所以只要向供给流路供给润滑冷却液就能够向第一供给部及第二供给部的两者供给润滑冷却液。因此也能够使针对供给流路的润滑冷却液的供给机构小型化并且简单,基于该点也抑制了外壳大型化和制造成本的增加。此外,根据上述的特征构成,能够构成为,能够根据供给到供给流路的润滑冷却液的量而取以下两种状态一种状态是润滑冷却液主要经由第一供给部向转子支承轴承供给,另一种状态是润滑冷却液经由第一供给部向转子支承轴承供给并且也经由第二供给部向旋转电机供给。S卩,根据上述特征构成,因为第一供给部具有节流部,所以在针对供给流路的每单位时间的润滑冷却液的供给量(以下,简称为“单位供给流量”)比能够通过节流部的每单位时间的润滑冷却液的流量的最大值(以下,简称为“单位容许流量”)小的状态下(以下,简称为“第一供给状态”),能够将供给到供给流路的润滑冷却液主要经由第一供给部向转子支承轴承供给。另一方面,在单位供给流量比单位容许流量大的状态下(以下,简称为“第二供给状态”),能够根据单位容许流量来限制经由第一供给部向转子支承轴承供给的润滑冷却液的量,从而抑制该转子支承轴承中拖曳损失变得过大,并且将剩余的润滑冷却液经由第二供给部向旋转电机供给。此外,因为第二供给部设置在比节流部更靠上方,所以能够以利用了重力的简单的构成,实现润滑冷却液的根据单位供给流量而向转子支承轴承或旋转电机的供给状态的切换。在此,优选,上述供给流路具备具有开口部的开放流路部、和周围被密封的密封流路部,上述密封流路部在润滑冷却液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与上述开放流路部连通,在润滑冷却液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与上述第一供给部连通,上述开口部的最下部为上述第二供给部。根据该构成,因为第一供给部和具备第二供给部的开放流路部由周围被密封的密封流路部连接,所以在第二供给状态中,能够将单位供给流量之内的超过单位容许流量的部分更切实地向开放流路部供给。而且,第二供给部被设为开放流路部具有的开口部的最下部。因此,在第二供给状态中,能够以利用了重力的简单的构成,将供给到开放流路部的润滑冷却液经由第二供给部适当地向旋转电机供给。另外,如上所述,在上述供给流路具有上述开放流路部和上述密封流路部的构成中,优选,上述开口部在上方开口,并且在上述开口部的上方设置有向上述供给流路供给润滑冷却液的润滑冷却液供给部。根据该构成,只要利用重力使润滑冷却液从润滑冷却液供给部落下,就能够将润滑冷却液向供给流路适当地供给。另外,优选构成为,还具备流路形成部件,该流路形成部件安装于上述旋转电机重叠壁部的轴向上的上述旋转电机一侧的面,上述供给流路具有由凹槽形成的流路,该凹槽设置在上述旋转电机重叠壁部与上述流路形成部件的接合部中的上述旋转电机重叠壁部 的重合面、以及上述流路形成部件的重合面中的至少一方。根据该构成,与通过对旋转电机重叠壁部等进行开孔加工而形成全部供给流路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制造工序复杂化。另外,优选构成为,还具备引导部件,该引导部件将从上述第二供给部供给的润滑冷却液向上述旋转电机的规定的被供给部位引导,上述引导部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0.06.08 JP 2010-1312161.一种车辆用驱动装置,具备旋转电机和容纳该旋转电机的外壳,上述外壳具备旋转电机重叠壁部,该旋转电机重叠壁部相对于上述旋转电机而配置在轴向的任意一侧并且具有从轴向观察时与上述旋转电机重叠的部分,其中, 上述旋转电机重叠壁部具备供给流路,该供给流路供润滑冷却液流通,并且该供给流路形成有向支承上述旋转电机的转子的转子支承轴承供给润滑冷却液的供给部亦即第一供给部, 上述第一供给部具备节流部,该节流部具有比润滑冷却液的流动方向上游侧的流路截面积小的流路截面积, 上述供给流路,在比上述第一供给部更靠上方处具备向上述旋转电机供给润滑冷却液的供给部亦即第二供给部。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中, 上述供给流路具备具有开口部的开放流路部、和周围被密封的密封流路部, 上述密封流路部在润滑冷却液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与上述开放流路部连通,在润滑冷却液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与上述第一供给部连通, 上述开口部的最下部为上述第二供给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中, 上述开口部在上方开口,并且在上述开口部的上方设置有向上述供给流路供给润滑冷却液的润滑冷却液供给部。4.根据权利要求广3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中, 还具备流路形成部件,该流路形成部件安装于上述旋转电机重叠壁部的轴向上的上述旋转电机一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新智夫矢田裕贵藤嶋勇夫
申请(专利权)人: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