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形活锻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16550 阅读:2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给出了一种锻制工件时无需他人持掌的成型活锻模,它能靠本身的精度来精确地控制被锻工件的几何精度和变形量,有效地消除工件的“钝角余耳”,避免工件产生“飞边”和“夹皮”,且更换活锻模筒便快速。整个成型活锻模由可固定于锻锤下砧底座的锻模架(1)、下活锻模(2)和上活锻模(3),以及限位插销(4)、(5)共同构成。(*该技术在200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用于锻造的成形模具。以往的锻造用成形模具如附图1所示。它由两成形半模--上半成形锻模Ⅰ、下半成形锻模Ⅱ和弹性联杆手柄Ⅲ共同构成;将两半成形锻模的成形面a、b合起来即形成被锻工件横截面既定几何形状、尺寸。用这种成形锻模锻制工件时需由一人用联杆手柄掌住成形锻模并将其下半成形锻模的承锻面c放平在锻锤的下砧上,再由另一人将被锻工件沿上、下半成形锻模的成形面a、b的垂直方向插入上、下成形锻模之间,经控制锻锤的锤头连续锤击上半成形锻模的承锻面d,逐渐把工件锻成既定的几何形状和尺寸。前面介绍的这类成形锻模由于构造本身的原因,在使用时至少得两人同时操作,因掌锻模人不容易配合持工件人的操作,被锻工件的几何精度(包括几何形状、尺寸)和变形量难予准确控制,故锻制的工件几何精度不准,且常因变形量过大而产生裂纹(这在锻造温度范围窄、变形量要求严格时尤其严重);用这种成形锻模锻制工件时,被锻工件的“钝角余耳”常因上半成形锻模Ⅰ和下半成形锻模Ⅱ的相对歪斜和横向位移变为弯折、倒覆的“飞边”、“夹皮”而无法消除。这些问题在锻制稀、贵金属时更加突出。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已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使用时无需用人持掌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有上、下成形半模的成形活锻模,其特征在于它由锻模架(1)、下活锻模(2)和上活锻模(3),以及限位插销(4)、(5)共同构成,锻模架(1)有上部为矩形开口的矩形活模腔,矩形活模腔的两相对侧面的外侧边上部各有一只有限位销通孔的限位插销定位器,下活锻模(2)的上顶面中部、上活锻模(3)的下底面中部各有一两侧为成形基面的成形面,将成形基面合在一起,下活锻模(2)和上活锻模(3)的成形面就共同形成完整的被锻工件横截面几何形状、尺寸,下活锻模(2)、上活锻模(3)的外形与锻模架(1)的矩形活模腔的内形一致,且它们与所说的矩形活模腔之间为滑动配合,上活锻模(3)与成形基面相垂直的两侧面各有一开口向上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有上、下成形半模的成形活锻模,其特征在于它由锻模架(1)、下活锻模(2)和上活锻模(3),以及限位插销(4)、(5)共同构成,锻模架(1)有上部为矩形开口的矩形活模腔,矩形活模腔的两相对侧面的外侧边上部各有一只有限位销通孔的限位插销定位器,下活锻模(2)的上顶面中部、上活锻模(3)的下底面中部各有一两侧为成形基面的成形面,将成形基面合在一起,下活锻模(2)和上活锻模(3)的成形面就共同形成完整的被锻工件横截面几何形状、尺寸,下活锻模(2)、上活锻模(3)的外形与锻模架(1)的矩形活模腔的内形一致,且它们与所说的矩形活模腔之间为滑动配合,上活锻模(3)与成形基面相垂直的两侧面各有一开口向上的限位直槽,限位插销(4)、(5)各有一限位直柄和分别与之垂直的限位销,所说的限位销能分别插入锻模架(1)两侧边限位插销定位器的限位销通孔中。2.如权利要求1所说的成形活锻模,其特征在于所说的锻模架(1)的矩形活模腔的前侧面还开有“”形口,“”形口的底边与矩形活模腔的底面在同一平面上。3.如权利要求1所说的成形活锻模,其特征在于所说的锻模架(1)的限位插销定位器的限位销通孔为通至矩形活模腔的圆形孔,其中心线在限位插销定位器的中部沿与两外侧边垂直的方向上。4.如权利要求3所说的成形活锻模,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亚洲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昆明贵金属研究所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53[中国|云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