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形模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122619 阅读: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08 23:2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成形模组件,该成形模组件包括:上模,所述上模包括第一支撑部件(1)和第一挤压部件(2),所述第一挤压部件安装在所述第一支撑部件(1)上,在纵剖视图中呈L形,并且是耐热的;和下模,所述下模包括第二支撑部件(5)和第二挤压部件(6),所述第二挤压部件安装在所述第二支撑部件(5)上,在纵剖视图中呈L形,并且是耐热的。所述第一挤压部件(2)和所述第二挤压部件(6)挤压容纳在挤压空间中的工件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以便制造锻造产品,所述挤压空间形成在所述第一挤压部件(2)和所述第二挤压部件(6)之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制造锻造产品的成形模组件
技术介绍
包含诸如镧系元素的稀土元素的稀土磁体也被称为永磁体。除硬盘或磁共振成像(MRI)设备的电机外,稀土磁体还用在用于混合动力车辆、电动车辆等的驱动电机等中。表示这种稀土磁体的磁性能的指标的示例包括残留磁化(残留磁通密度)和矫顽力。同时,由于电机的小型化和高电流密度所引起的发热量的增大,对稀土磁体在使用中的耐热性的要求已进一步提高。相应地,保持在高温下使用的磁体的磁特性是该
中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将简述用于制造稀土磁体的方法的一个示例。例如,使由Nd-Fe-B系熔融金属的快速凝固获得的微细粉末进行热挤压,并由此制得烧结体。然后,为了给该烧结体赋予磁各向异性,对其执行热加工。以此方式制造了稀土磁体(取向磁体),并且该方法一般被采用。这种热加工是一种热锻造,并且该热锻造加工除镦锻外还包括挤出,例如向前挤出和向后挤出。特别地,一般采用镦锻,其中烧结体配置在至少包括上模和下模的成形模组件中,烧结体被加热并由上模挤压例如约一秒以下,并且在获得指定加工率之前进一步挤压烧结体。日本专利申请公报No.2014-103386(JP 2014-103386 A)和日本专利申请公报No.2012-138507(JP 2012-138507 A)中公开了一种通过经镦锻向烧结体赋予磁各向异性来制造稀土磁体的方法。关于用于镦锻的传统成形模组件,上模和下模由钢或Inconel(注册商标)一体地形成。相应地,当上模或下模在反复使用之后受损伤时,需要更换整个上模和整个下模。此外,关于镦锻中用于闭模锻造——其中在密闭的成形模组件中锻造工件——的成形模组件,上模或下模进行钻削并由此设置有用于容纳工件的凹部。相应地,成形模组件的制造是耗时的,并且因此制造成本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在镦锻中使用的成形模组件,且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容易制造且能仅更换往往由于反复使用而受损伤的部分的成形模组件。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的成形模组件包括:上模,所述上模包括第一支撑部件和第一挤压部件,所述第一挤压部件安装在所述第一支撑部件上,在纵剖视图中呈L形,并且是耐热的;和下模,所述下模包括第二支撑部件和第二挤压部件,所述第二挤压部件安装在所述第二支撑部件上,在纵剖视图中呈L形,并且是耐热的。所述第一挤压部件和所述第二挤压部件挤压容纳在挤压空间中的工件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以便制造锻造产品,所述挤压空间形成在所述第一挤压部件和所述第二挤压部件之间。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方面的成形模组件中,上模和下模中的每一者都包括直接接触锻造工件的挤压部件,和供该挤压部件可拆分地安装在其上的支撑部件。挤压部件和支撑部件作为分立的构件制造并且相互装配。相应地,往往由于反复使用而受损伤的挤压部件能与支撑部件拆分以进行更换。因此,相比于整个上模或整个下模被更换的传统的成形模组件,能显著降低更换成本。此外,上模和下模两者的挤压部件在纵剖视图中呈L形。例如,上模和下模构造成使得下模的挤压部件呈L形配置且上模的挤压部件呈倒L形配置,所述倒L形是通过倒转所述L形而获得的形状。因此,能通过构成L形的各挤压部件的一个表面来挤压工件,并且能通过各挤压部件的另一个表面来限定被挤压并侧向地膨胀的工件的形状。此外,在纵剖视图中呈L形的挤压部件构造成安装在支撑部件上。因此,不需要为了形成凹部而对上模或下模进行钻削的耗时加工。此外,挤压部件是耐热的且可由例如Inconel或陶瓷制成。挤压部件可由具有高耐热性的陶瓷制成。同时,由于不要求支撑部件具有耐热性,所以支撑部件能由普通钢材制成。如上所述,在形成在L形的第一和第二挤压部件之间的挤压空间的侧向、也就是两个L形的挤压部件都不存在的侧向设置有开口。因此,可以说具有上述构型的成形模组件是用于半封闭式镦锻的成形模组件。所述第一挤压部件和所述第二挤压部件中的每一者都可由两个板部件构成。在纵剖视图中呈L形的挤压部件是通过连结两个板部件(使两个板部件彼此附着)或利用螺栓等紧固两个板部件而形成的。相应地,相比于一次性制造L形的挤压部件的情况,有利于挤压部件的制造,并且不需要用于制造挤压部件的型腔形状复杂的模具。此外,当与工件接触的两个板部件中的每个板部件的侧面由于反复使用而受损伤时,第一和第二挤压部件通过用各板部件的未受损伤的侧面更换与工件接触的侧面而被重制,并且能分别安装到第一和第二支撑部件上。根据该维修方法,能显著降低包括维修在内的材料成本。所述上模和所述下模中的一者可设置有凹部且所述上模和所述下模中的另一者可设置有凸部;并且当所述成形模组件处于所述上模和所述下模彼此嵌合的闭合状态时,所述凸部可与所述凹部相嵌合。由于镦锻,使得工件侧向膨胀并与挤压部件的一部分接触且定向在工件的膨胀方向上的外力(推力)作用在上模和下模两者的挤压部件上。例如,当上模和下模彼此嵌合以挤压工件时,上模的凸部与下模的凹部相嵌合。因此,能抵抗作用在挤压部件上的推力。所述凹部可形成在所述上模和所述下模中的所述一者的对应支撑部件中;并且所述凸部可由所述上模和所述下模中的所述另一者的对应挤压部件的一部分以及所述上模和所述下模中的所述另一者的对应支撑部件的一
部分形成。根据上述方面的成形模组件还可包括闭塞部件,所述闭塞部件闭塞形成在所述第一挤压部件和所述第二挤压部件之间的所述挤压空间的侧向开口。例如,呈矩形环状或呈通过从该矩形环状移除一个侧面而获得的形状(即,U形)的闭塞部件与上模或下模嵌合。因此,挤压空间的侧向开口能被闭塞。可以说具有上述构型的成形模组件是用于挤压空间被完全封闭的封闭式镦锻的成形模组件。相应地,当工件被挤压以制造锻造产品时,锻造产品的四个侧面和上下两个表面受两个挤压部件——每个挤压部件在纵剖视图中都呈L形——和闭塞部件约束,且因此能制造呈六面体如立方体或长方体形状的锻造产品。因此,与侧面不受约束的自由镦锻或侧面受部分约束的半封闭式镦锻的情况不同,不必执行包括对所制造的锻造产品的由于缺少约束而膨胀的膨胀部位进行修整在内的后处理。所述闭塞部件可包括第三支撑部件和与被挤压的工件接触的耐热板部件。此外,构成闭塞部件的耐热板部件可连同第一和第二挤压部件一起由陶瓷形成。例如,第一、第二和第三支撑部件中的每一者都由普通钢材形成,而第一和第二挤压部件中的每一者和构成闭塞部件的板部件由陶瓷形成。因此,成形模组件的与工件直接接触的部位具有高耐热性,并且能尽可能地降低成形模组件的制造成本。所述闭塞部件可包括联动机构,所述联动机构包括铰接式夹钳,所述联动机构可允许所述闭塞部件在所述开口被闭塞的闭塞位置和所述开口开放的开放位置之间运动,并且当所述联动机构处于所述闭塞位置时,所述联动机构可由所述铰接式夹钳固定。在具有上述各种构型的成形模组件中进行镦锻的工件不受特别限制。作为上述稀土磁体的前体的烧结体可作为例子,并且该成形模组件可适用于热加工。如从以上说明可理解的,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方面的成形模组件中,上模和下模中的每一者都包括与锻造工件直接接触的挤压部件,和供该挤压部件可拆分地安装到其上的支撑部件。挤压部件和支撑部件作为分立的构件制造并且相互装配。相应地,往往由于反复使用而受损伤的挤压部件能与支撑部件拆分以进行更换。因此,相比于整个上模或整个下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成形模组件

【技术保护点】
一种成形模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所述上模包括第一支撑部件(1)和第一挤压部件(2),所述第一挤压部件安装在所述第一支撑部件(1)上,在纵剖视图中呈L形,并且是耐热的;和下模,所述下模包括第二支撑部件(5)和第二挤压部件(6),所述第二挤压部件安装在所述第二支撑部件(5)上,在纵剖视图中呈L形,并且是耐热的,其中,所述第一挤压部件(2)和所述第二挤压部件(6)挤压容纳在挤压空间中的工件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以便制造锻造产品,所述挤压空间形成在所述第一挤压部件(2)和所述第二挤压部件(6)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2014.08.28 JP 2014-173636;2015.04.06 JP 2015-077721.一种成形模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所述上模包括第一支撑部件(1)和第一挤压部件(2),所述第一挤压部件安装在所述第一支撑部件(1)上,在纵剖视图中呈L形,并且是耐热的;和下模,所述下模包括第二支撑部件(5)和第二挤压部件(6),所述第二挤压部件安装在所述第二支撑部件(5)上,在纵剖视图中呈L形,并且是耐热的,其中,所述第一挤压部件(2)和所述第二挤压部件(6)挤压容纳在挤压空间中的工件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以便制造锻造产品,所述挤压空间形成在所述第一挤压部件(2)和所述第二挤压部件(6)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形模组件,其中,所述第一挤压部件(2)和所述第二挤压部件(6)中的每一者都由两个板部件构成。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形模组件,其中,所述第一挤压部件(2)和所述第二挤压部件(6)中的每一者都由陶瓷形成。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形模组件,其中:所述上模和所述下模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下修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