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后防撞梁总成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058075 阅读:1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07 20: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辆后防撞梁总成及车辆,其中,所述车辆后防撞梁总成,包括:横截面呈几字形结构的后保险杠防撞梁;以及,用于将所述后保险杠防撞梁安装在车身上的安装结构,连接在所述后保险杠防撞梁上;所述后保险杠防撞梁上具有用于吸收后碰能量的凹槽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车辆后防撞梁总成横截面呈几字形结构,在发生碰撞时,可形成一次缓冲,而设置在后保险杠防撞梁上的凹槽结构可形成二次缓冲,从而在对碰撞能量进行二次缓冲吸能后再将碰撞能量传递至车身下部,与传统的后防撞梁相比,强度更高,尤其在汽车后部遭遇碰撞时能更有效地吸收后碰产生的能量,有效减少碰撞对汽车及乘员的冲击,起到很好的防撞性能。(*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
,特别涉及一种车辆后防撞梁总成及具有该车辆后防撞梁总成的车辆。
技术介绍
汽车后防撞梁作为汽车安全零部件,在低速碰撞时保护车身结构,可最大限度地降低车辆的维修成本;在高速碰撞时吸收部分能量,降低对乘员的伤害程度。现有的汽车后防撞梁一般为横截面呈几字形的梁体结构,其各部位强度相同,不利于吸收后碰产生的能量,在发生碰撞时会产生变形甚至损害,防撞性能较差。同时,现有的汽车后防撞梁主要有铝合金挤出、钢板冲压、辊压等结构形式。其中,铝合金后防撞梁防撞性能较好,但制作工艺复杂,重量大,成本高;闭口式辊压后防撞梁的防撞性能较好,但所 需辊轮组较多,制作工艺复杂,运用在前保防撞梁居多。由此可见,现有技术缺少一种防撞性能好、重量较轻、制作工艺简单、成本较低、容易维修更换的车辆后防撞梁总成。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以上现有技术中的汽车后防撞梁防撞性能差的缺点,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辆后防撞梁总成,其防撞性能好,可满足后碰要求,结构简单,重量轻。本技术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车辆后防撞梁总成,包括横截面呈几字形结构的后保险杠防撞梁;以及,用于将所述后保险杠防撞梁安装在车身上的安装结构,连接在所述后保险杠防撞梁上;所述后保险杠防撞梁上具有用于吸收后碰能量的凹槽结构。进一步的,所述后保险杠防撞梁包括构成所述几字形结构的两侧面和连接于两侧面之间的顶面;所述凹槽结构形成于所述后保险杠防撞梁的顶面上。进一步的,所述后保险杠防撞梁的几字形结构的深度大于30毫米。进一步的,所述凹槽结构为长方形凹槽结构。进一步的,所述长方形凹槽结构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后保险杠防撞梁延伸方向一致。进一步的,所述长方形凹槽结构的深度大于3毫米,长宽比大于1.5。进一步的,所述长方形凹槽结构的数量至少有两个,并左右对称分布在所述后保险杠防撞梁上。进一步的,所述后保险杠防撞梁为一体冲压成型。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车辆,其包括车身,在所述车身上安装有本技术的车辆后防撞梁总成。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的车辆后防撞梁总成横截面呈几字形结构,在发生碰撞时,可形成一次缓冲,而设置在后保险杠防撞梁上的凹槽结构可形成二次缓冲,从而在对碰撞能量进行二次缓冲吸能后再将碰撞能量传递至车身下部,与传统的横截面呈几字形结构的后防撞梁相比,本技术的车辆后防撞梁总成强度更高,尤其在汽车后部遭遇碰撞时能更有效地吸收后碰产生的能量,有效减少碰撞对汽车及乘员的冲击,起到很好的防撞性能;同时,本技术的车辆后保险杠防撞梁可通过对金属板进行无废料落料后一体冲压加工制作而成,工艺简单,生产效率高,制作成本低;另外,本技术的后保险杠防撞梁通过安装结构安装在车身上,更换、维修方便。附图说明图I表示本技术的车辆后防撞梁总成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表示本技术的车辆后防撞梁总成的正视图;图3表示图2中A-A向结构示意图;图4表示图2中B-B向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范围。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汽车后防撞梁防撞性能差的缺点,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辆后防撞梁总成,如图I所示,本技术的车辆后防撞梁总成包括沿车身横向延伸的横截面呈几字形结构的后保险杠防撞梁I ;以及,用于将所述后保险杠防撞梁I安装在车身上的安装结构2,连接在后保险杠防撞梁I上;后保险杠防撞梁I上具有用于吸收后碰能量的凹槽结构11。本技术的车辆后防撞梁总成横截面呈几字形结构,在发生碰撞时,可形成一次缓冲,而设置在后保险杠防撞梁I上的凹槽结构11可形成二次缓冲,从而在对碰撞能量进行二次缓冲吸能后再将碰撞能量传递至车身下部,与传统的横截面呈几字形结构的后防撞梁相比,本技术的车辆后防撞梁总成强度更高,尤其在汽车后部遭遇碰撞时能更有效地吸收后碰产生的能量,有效减少碰撞对汽车及乘员的冲击,起到很好的防撞性能。后保险杠防撞梁I的几字形结构由两侧面Ia以及设置于两侧面Ia之间的顶面Ib构成,由于几字形结构的顶面Ib在实际应用中朝向车身外部,在发生碰撞时一般收到的碰撞能量最大,因此,本技术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I和图2所示,凹槽结构11形成于后保险杠防撞梁I的顶面Ib上。当然,在实际应用中,凹槽结构11也可以设置于后保险杠防撞梁I的两侧面Ia上。本技术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4所示,后保险杠防撞梁I的几字形结构的深度H大于30毫米。本技术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凹槽结构11为长方形凹槽结构11,且该长方形凹槽结构11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后保险杠防撞梁I延伸方向一致,长方形凹槽结构11的深度h大于3毫米,长宽比a/b大于1.5。模拟试验证明,当后保险杠防撞梁I的几字形结构的深度H大于30毫米、长方形凹槽结构的深度h大于3毫米且长宽比a/b大于I. 5时,碰撞器以法规GB 17354规定的低速4km/h正碰本技术的车辆后防撞梁、或者以法规GB17354规定的低速2. 5km/h角碰本技术的车辆后防撞梁后,本技术的车辆后防撞梁没有折弯、压溃现象发生,碰撞器与行李箱盖、排气管、油管等部件未发生接触。试验结果表明,本技术的车辆后防撞梁满足法规GB17354的规定,防撞性能较好。当然,在实际应用中,凹槽结构11还可以为正方形、椭圆形或者长条形等形状结构。本技术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I和图2所示,长方形凹槽结构11的数量为4个,并左右对称分布在后保险杠防撞梁I上。当然,在实际应用中,长方形凹槽结构11的数量还可以为2个或者多个。本技术优选的实施例中,后保险杠防撞梁I的几字形结构以及凹槽结构11可通过对金属板进行无废料落料后整体冲压加工制作而成,工艺简单,生产效率高,并且材料 利用率达到90%以上,制作成本较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所指的金属板可以采用一般高强度钢板即可。本技术优选实施例中的车辆后防撞梁的弯曲半径可小于1500毫米,而现有汽车辊压的后防撞梁辊弯半径则大于1800毫米,因此,相比辊压汽车后防撞梁,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后防撞梁能适应更多的后保造型要求,使用范围更广。另外,本技术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I和图2所示,用于安装后保险杠防撞梁I的安装结构2包括后保险杠防撞支架21和后保险杠安装板22,其中,后保险杠防撞支架21直接焊接在后保险杠防撞梁I的两端,再与后保险杠安装板22焊接,后保险杠安装板22再通过螺钉螺接于车身上,使得后防撞梁总成更换、维修更为方便。本技术优选的实施例中,后保险杠防撞支架21可以采用对直接采购的方管钢进行切割制作而成,加工方便,成本较低;后保险杠安装板22为一次冲压而成,成本较低。以上所述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车辆后防撞梁总成,包括 横截面呈几字形结构的后保险杠防撞梁;以及, 用于将所述后保险杠防撞梁安装在车身上的安装结构,连接在所述后保险杠防撞梁上,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保险杠防撞梁上具有用于吸收后碰能量的凹槽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车辆后防撞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后防撞梁总成,包括:横截面呈几字形结构的后保险杠防撞梁;以及,用于将所述后保险杠防撞梁安装在车身上的安装结构,连接在所述后保险杠防撞梁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保险杠防撞梁上具有用于吸收后碰能量的凹槽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锐李向东刘安策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