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烯烃聚合催化剂组分,该催化剂组分含有镁、钛、卤素和内给电子体,所述内给电子体为多种,多种内给电子体中的一种为化合物A,多种内给电子体中的另一种为化合物B,所述化合物A选自如式(Ⅰ)所示的羟基苯甲酸类化合物或羟基苯甲酸酯类化合物,所述化合物B选自除化合物A以外的酯、醚、酮、胺或硅烷类化合物。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体系及其应用,该催化剂体系包含上述催化剂组分。还提供一种烯烃聚合方法,该方法包括将烯烃与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催化剂体系接触。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催化剂体系在烯烃聚合中显示出优异的氢调敏感性和高的立体定向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烯烃聚合反应的催化剂组分和催化剂体系及其应用和烯烃聚合方法。
技术介绍
将钛化合物及给电子体化合物负载于活性卤化镁上来制备Ziegler-Natta催化剂在现有技术中是众所周知的。特别地,在用于烯烃(特别是丙烯)聚合时,为了改善催化剂的聚合活性和立构定向性,给电子体化合物是催化剂组分中必不可少的成分之一。 随着给电子体化合物的发展,聚烯烃催化剂不断地更新换代。迄今为止,已有许多专利公开了大量的适用于制备Ziegler-Natta催化剂的给电子体化合物,主要包括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EP0045977)、1,3_ 二醚类化合物(EP0361493、EP0728724)、1,3-二酮类化合物(CN1105671A)、特殊取代的丙二酸酯类化合物(CN1236732A、CN1236733A、CN1236734A、CN1292800A)、琥珀酸酯类化合物(W00063261、US6825309B2、US7005487B2)、 取代戊二酸酯类化合物(W00055215)、氰基酯类化合物(CN1242780A)、二胺类化合物(CN1087918A)、顺丁烯二酸二酯类化合物(W003022894)以及特殊的多元酯类化合物(CN1436766A、CN1436796A)等。采用不同的内给电子体化合物会使所制备的催化剂具有不同的特性,如有些催化剂具有较高的聚合活性,有些催化剂具有较好的氢调敏感性,有些催化剂制备的聚烯烃树脂具有较宽的分子量分布(如CN1436766A和CN1552740A所公开的二元醇酯类化合物及其催化剂),但在聚烯烃的工业生产中,非常需要聚合所使用的催化剂具有十分优良的综合性能。在现有技术中,人们通常采用在催化剂制备过程中加入多种内给电子化合物的方法来改善催化剂的综合性能。如US6825309B2所公开的技术中,将琥珀酸酯和邻苯二甲酸酯复配制备的催化剂不仅保持了琥珀酸酯单内给电子体催化剂用于丙烯聚合所得聚合物宽分子量分布的特点,而且进一步提高了催化剂的立构定向性;CN1743346A所公开的催化剂组分和催化剂,采用将1,3-二元醇酯与邻苯二甲酸二丁酯、苯甲酸乙酯复配的方法制备的催化剂用于丙烯聚合得到的聚合物具有较高的等规度和较宽的分子量分布。制备同时具有良好氢调敏感性和立体定向能力的催化剂,仍是目前本领域内十分重要的一个研究方向。CN1743347A选用邻烷氧基苯甲酸酯类化合物与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复配制备的催化剂,用于丙烯聚合时均表现出较高的聚合活性和较好的氢调敏感性,但其氢调敏感性和立体定向能力之间的平衡还不能令人满意,也就是说当所得聚合物的熔融指数较高时其等规指数偏低,这对于工业生产中直接用来制备高流动聚丙烯树脂是明显不足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组分,该催化剂组分与烷基铝及任选的外给电子体化合物一起用于烯烃(特别是丙烯)聚合时,显示出优异的氢调敏感性和高的立体定向能力,特别是在氢气加入量提高时,所得聚合物的熔融指数的提高更加明显,但其仍然保持着较高的等规指数。另外,该催化剂组分及其催化剂体系催化烯烃所得聚合物粒子的形态很好。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烯烃聚合催化剂组分,该催化剂组分含有镁、钛、卤素和内给电子体,所述内给电子体为多种,多种内给电子体中的一种为化合物A,多种内给电子体中的另一种为化合物B,所述化合物A选自如式(I )所示的羟基苯甲酸类化合物或羟基苯甲酸酯类化合物,所述化合物B选自除化合物A以外的酯、醚、酮、胺或硅烷类化合物,权利要求1.一种烯烃聚合催化剂组分,该催化剂组分含有镁、钛、卤素和内给电子体,所述内给电子体为多种,多种内给电子体中的一种为化合物A,多种内给电子体中的另一种为化合物B,所述化合物A选自如式(I )所示的羟基苯甲酸类化合物或羟基苯甲酸酯类化合物,所述化合物B选自除化合物A以外的酯、醚、酮、胺或硅烷类化合物,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烯烃聚合催化剂组分,其中,式(I)中,R1为氢、C1-C6的直链或支链烷基X3-C6的取代或未取代的环烷基、C6-Cltl的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和C7-Cltl的取代或未取代的芳烷基中的一种;R2、R3> R4和R5各自独立地为氢、C1-C8的直链或支链烷基、C3-C6的取代或未取代的环烷基、C6-C10的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和C7-Cltl的取代或未取代的芳烷基中的一种。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烯烃聚合催化剂组分,其中,式(I)中,R1为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正丁基、异丁基、叔丁基、正戍基、正己基、节基和苯乙基中的一种 ' ' 和R5各自独立地为氣、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正丁基、异丁基、叔丁基、正戍基、异戍基、环戊基、正己基、正庚基和甲苯基中的一种。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烯烃聚合催化剂组分,其中,所述化合物A为4-羟基苯甲酸类化合物、4-羟基苯甲酸酯类化合物、2-羟基苯甲酸类化合物和2-羟基苯甲酸酯类化合物中的一种;优选为2-羟基苯甲酸类化合物和2-羟基苯甲酸酯类化合物中的一种。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烯烃聚合催化剂组分,其中,所述化合物B为除化合物A以外的酯和二醚类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烯烃聚合催化剂组分,其中,所述酯为一元脂肪族羧酸酯、多元脂肪族羧酸酯、一元芳香族羧酸酯、多元芳香族羧酸酯或如式(II )所示的二元醇酯化合物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烯烃聚合催化剂组分,其中,所述酯为多元芳香族羧酸酯。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烯烃聚合催化剂组分,其中,所述酯为二元芳香族羧酸烷基酯。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烯烃聚合催化剂组分,其中,所述的二醚类化合物为如通式(III)所示的二醚类化合物,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烯烃聚合催化剂组分,其中,该催化剂组分为在一种镁的卤化物上负载含钛化合物和化合物A、化合物B的反应产物。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烯烃聚合催化剂组分,其中,所述镁的卤化物为具有活化状态的二卤化镁,优选为活化二氯化镁。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烯烃聚合催化剂组分,其中,所述含钛化合物为三卤化钛和通式Ti (OR' )4_mX/ 示钛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式中R' SC1-Cltl的烧基,X'为卤素,m为0-4的整数。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烯烃聚合催化剂组分,其中,以每摩尔镁计,化合物A、化合物B及含钛化合物与镁的卤化物的摩尔比为0. 005-0. 4 0.01-0.5 5-100 I ; 优选地,以每摩尔镁计,化合物A、化合物B及含钛化合物与镁的卤化物的摩尔比为.0.01-0.25 0.05-0. 35 15-90 I。14.一种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体系,该催化剂体系包含下述组分 a、权利要求1-13任意一项所述的烯烃聚合催化剂组分; b、烧基招化合物; C、任选地,至少一种外给电子体化合物。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烯烃聚合催化剂体系,其中,所述烷基铝为烷基铝倍半氯化物和通式AlR1RnRni所示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通式AlR1RnRni中,R1、! 11和Rm各自为氯和C1-C8的烷基中的一种,且R1、! 11和Rni中的至少一个为C1-C8的烷基;以铝计的所述烷基铝化合物和以钛计的所述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烯烃聚合催化剂组分,该催化剂组分含有镁、钛、卤素和内给电子体,所述内给电子体为多种,多种内给电子体中的一种为化合物A,多种内给电子体中的另一种为化合物B,所述化合物A选自如式(Ⅰ)所示的羟基苯甲酸类化合物或羟基苯甲酸酯类化合物,所述化合物B选自除化合物A以外的酯、醚、酮、胺或硅烷类化合物,式(Ⅰ)中,R1为氢、C1?C20的直链或支链烷基、C3?C20的取代或未取代的环烷基、C6?C20的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和C7?C20的取代或未取代的芳烷基中的一种;R2、R3、R4和R5各自独立地为氢、卤素、硝基、C1?C20的直链或支链烷基、C3?C20的取代或未取代的环烷基、C6?C20的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和C7?C20的取代或未取代的芳烷基中的一种;或者,R2、R3、R4和R5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键合,以形成环。FSA00000507870700011.tif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纪贵,夏先知,刘月祥,李威莅,高平,高富堂,彭人琪,谭扬,乔素珍,赵瑾,凌永泰,张志会,段瑞林,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