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线束式继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750663 阅读:1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9-11 02: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线束式继电器,包括依次相连扣紧的输入侧端盖2、上外罩3、中框罩4、下外罩5和输出侧端盖6,输入侧端盖2和输出侧端盖6的外侧分别连接输入控制线1和触点输出控制线7;还包括PCB板8、线圈10、磁铁15、线包骨架9和弧形弹性簧片12;线圈10缠绕在线包骨架9上,磁铁15位于线圈10内部中央,线圈10两端的出线焊接在PCB板8上;PCB板8上驱动电路的输入端与线包骨架9上端的线圈引脚17相连;弧形弹性簧片12与线包骨架接触处下端有动触点引脚11;线包骨架9下端突出常开触点引脚14,动触点引脚11位于常开触点引脚14和常闭触点引脚13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线束式继电器结构简洁,使用安全方便。(*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继电器
,特别涉及一种可用于汽车电器控制的线束式继电器。
技术介绍
传统的继电器是一种电磁开关,一般由铁芯、线圈、衔铁、触点簧片等组成。继电器有两种安装形式一种是插座安装方式,另一种是直插在PCB上的焊接方式。在汽车电控系统中,安装在汽车各个部位的继电器大部分都是通过连接线束再外加插座安装方式的继电器来控制完成的,即线束、继电器和插座都是分离形式,使用时再连接在一起.的,而且这种带插座的继电器则需要专门的固定支架来支撑;焊接连接方式相当不灵活,特别是其所有连接线都在继电器的同一端出入,不但维修不便,还存在安全隐患;因此,这两种类型的 继电器都不适合汽车电器的线束控制。另一方面,由于绝大多数汽车用继电器的线包驱动电流大于40毫安,一般不能由单片机的I/o 口直接驱动,使用时另外需要外带驱动电路和带续流二极管的保护电路,导致继电器连线结构复杂,使用不便,并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结构简洁,使用安全的线束式继电器,让输入线和输出线分别从继电器的两端出入,继电吸合控制与触点输出控制分离,特别是内置驱动电路和带续流二极管的保护电路,不但操作方便,安全可靠,并且特别适合汽车线束控制,从而将汽车线束与继电器有机结合在一起。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汽车线束式继电器,包括依次相连扣紧的输入侧端盖2、上外罩3、中框罩4、下外罩5和输出侧端盖6,输入侧端盖2和输出侧端盖6的外侧分别连接输入控制线I和触点输出控制线7 ;所述汽车线束式继电器内还包括PCB板8、线圈10、磁铁15、线包骨架9和弧形弹性簧片12 ;所述线圈10缠绕在所述线包骨架9上,所述磁铁15位于线圈10内部中央;所述线圈10两端的出线焊接在PCB板8上;所述PCB板8上包含有驱动电路和续流保护电路,其驱动电路的两个输入端分别与所述线包骨架9上端的两个线圈引脚17相连;所述弧形弹性簧片12位于所述线包骨架9外侧,成半包围形状,材质为弹性体金属材质,所述弧形弹性簧片12与所述线包骨架接触处设置动触点16,所述动触点16下端有动触点引脚11 ;线包骨架9下端突出两个常开触点引脚14,所述动触点引脚11位于所述常开触点引脚14和常闭触点引脚13之间;所述动触点引脚11、所述常开触点引脚14和所述常闭触点引脚13分别与所述输出侧端盖6内的三根触点输出控制线7相连。优选的,所述中框罩4的底部设置五个矩形通孔,所述矩形通孔的位置、大小和形状分别与线包骨架9下端的两个常开触点引脚14、弧形弹性簧片12下端的两个动触点引脚11 和所述常闭触点引脚13分别对应。优选的,所述磁铁15为圆柱体。优选的,所述输入控制线I为两根线,分别是公共线和吸合控制线。优选的,所述上外罩3、中框罩4、下外罩5为空心圆柱体。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I、强弱电分离本技术线束式继电器彻底改变了传统电磁式继电器的出线结构,将原来分散且固定的继电器侧面出线的接线方式优化成从继电器两端出线的接线方式,将强电和弱电分开,从物理上消除安全隐患;2、使用方便a、本技术线束式继电器内置驱动电路和带续流二极管的保护电路,可通过内部自带的PCB板上电路直接与单片机I/O控制口连接,无需其他辅助驱动电路,使用简单山、线束式连接无需额外的插座和支撑装置;3、便于连接从外观上看,输入端为两根输入线,输出端为三根输出线,分开出线,结构紧凑、简单明了,不易混淆,利于分别与输入端外设和输出端外设相连;4、将线束与继电器有机结合,形成整体,大大简化了汽车线束和汽车继电器的连接方式,特别有利于汽车线控系统的连接,真正做到系统最省,整体最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I是本技术线束式继电器外观图之一;(输入端朝上)图2是本技术线束式继电器外观图之二 ;(输出端朝上)图3是本技术线束式继电器分解图之一;(输入端朝上)图4是本技术线束式继电器分解图之二 ;(输入端朝上)图5是本技术线束式继电器分解图之三;(输入端朝上)图6是本技术线束式继电器分解图之四;(输入端朝上)图7是本技术线束式继电器分解图之五;(输出端朝上)图8是本技术线束式继电器分解图之六;(输出端朝上)图9是本技术线束式继电器分解图之七;(输出端朝上)图10是本技术线束式继电器分解图之八;(输出端朝上)图11是本技术线束式继电器的电原理框图。标号说明I输入控制线2输入侧端盖3上外罩4中框罩5下外罩6输出侧端盖7触点输出控制线8PCB 板9线包骨架10 线圈11动触点引脚12弧形弹性簧片13常闭触点引脚14常开触点引脚15 磁铁16动触点17线圈引脚。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以下为具体实施例,参见图I至图11。一种汽车线束式继电器,包括依次相连扣紧的输入侧端盖2、上外罩3、中框罩4、下外罩5和输出侧端盖6,输入侧端盖2和输出侧端盖6的外侧分别连接输入控制线I和触点输出控制线7 ;其中,输入控制线I为两根线,分别是公共线和吸合控制线;触点输出控制线7为三根线,分别与动触点引脚11、常开触点引脚14和常闭触点引脚13连接。输入侧端盖2、上外罩3、中框罩4、下外罩5和输出侧端盖6之间可采用相互匹配的螺纹连接或其他可活动的连接方式;上外罩3、中框罩4、下外罩5均可为空心圆柱体以节约空间。所述汽车线束式继电器还包括PCB板8、线圈10、磁铁15、线包骨架9和弧形弹性簧片12 ;所述线圈10缠绕在所述线包骨架9上,所述磁铁15位于线圈10内部中央,该磁铁15可为圆柱形;所述线圈10两端的出线焊接在PCB板8上;所述PCB板8上包含有驱动电路和续流保护电路,其驱动电路的两个输入端分别与所述线包骨架9上端的两个线圈引脚17相连;则PCB板8可通过线圈引脚17控制线圈10。所述弧形弹性簧片12位于所述线包骨架9外侧,成半包围形状,材质为弹性体金属材质;所述弧形弹性簧片12与所述线包骨架接触处设置动触点16,所述动触点16下端有动触点引脚11 ;线包骨架9下端突出两个常开触点引脚14,所述动触点引脚11位于所述常开触点引脚14和常闭触点引脚13之间。只要在线圈10两端加上一定的电压,线圈10中就会流过一定量的电流,从而产生电磁效应,弧形弹性簧片12就会在电磁力吸引的作用下克服作用力吸向磁铁15,从而带动弧形弹性簧片12上动触点16下端的动触点引脚11与常开触点引脚14吸合。当线圈10断电后,电磁的吸力也随之消失,弧形弹性簧片12就会在反作用力返回原来的位置,使动触点引脚11与弧形弹性簧片12外侧的常闭触点引脚13吸合。这样吸合、释放,从而达到了导通、切断电路的目的。所述动触点引脚11、所述常开触点引脚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线束式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相连扣紧的输入侧端盖(2)、上外罩(3)、中框罩(4)、下外罩(5)和输出侧端盖(6),输入侧端盖⑵和输出侧端盖(6)的外侧分别连接输入控制线(I)和触点输出控制线(7); 所述汽车线束式继电器内还包括PCB板(8)、线圈(10)、磁铁(15)、线包骨架(9)和弧形弹性簧片(12);所述线圈(10)缠绕在所述线包骨架(9)上,所述磁铁(15)位于线圈(10)内部中央;所述线圈(10)两端的出线焊接在PCB板⑶上;所述?08板⑶上包含有驱动电路和续流保护电路,其驱动电路的两个输入端分别与所述线包骨架(9)上端的两个线圈引脚(17)相连; 所述弧形弹性簧片(12)位于所述线包骨架(9)外侧,成半包围形状,材质为弹性体金属材质,所述弧形弹性簧片(12)与所述线包骨架接触处设置动触点(16),所述动触点(16)下端有动触点引脚(11);线包骨架(9)下端突出两个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晟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