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210819 阅读:1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动车辆。电动车辆(1)能利用从车辆外部的供电设备供给的电力进行行驶。受电用共振器(20)配设在金属制的下车身(10)的下部,构成为通过经由电磁场与供电设备的送电用共振器(60)共振而从送电用共振器(60)接受电力。蓄电装置(40)储存由受电用共振器(20)接受的电力。电缆(30)与受电用共振器(20)一同配置在下车身(10)的下部,构成为将由受电用共振器(20)接受的电力向蓄电装置(40)输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动车辆,尤其涉及能从车辆外部的电源通过共振法来以非接触方式接受电力的电动车辆。
技术介绍
作为考虑环境的车辆,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车等电动车辆备受瞩目。电动汽车从车辆外部的电源对车载的电池充电,使用该充入的电力来驱动马达以进行行驶。混合动力车是除了马达之外还搭载发动机来作为动力源的车辆或还搭载燃料电池来作为车辆驱动用的直流电源的车辆。在混合动力车中,还已知有与电动汽车同样地能从车辆外部的电源对车载的电池充电的车辆。例如,已知所谓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通过将设置于房屋的电源插座和设置于车辆的充电口用充电电缆连接,从而能够从一般家庭的电源对车载电池充电。另一方面,作为输电方法,不使用电源线和输电电缆的无线输电近年来备受瞩目。 作为该无线输电技术,最有希望的技术已知有使用电磁感应的输电、使用微波的输电和使用共振法的输电这三种技术。其中,共振法是使一对共振器(例如一对自谐振线圈)在电磁场(接近场)中共振、经由电磁场来输电的非接触的输电技术,也能够在比较长的距离(例如数米)输送数kW 的较大电力(参照非专利文献1)。非专利文献 1 :Andre Kurs et al. ,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via Strongly Coupled Magnetic Resonances,,、 >2007 年 7 月 6 日、Science、第 317 卷、ρ· 83-86、 、互联网< URL :http://www. sciencemag. org/cgi/317/5834/83. pdf >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在将上述基于共振法的非接触输电(送电)技术用于从车辆外部的电源向电动车辆供电的情况下,在车辆中接受例如数百kHz水平的高频电力,因此随着接受电力而产生的电磁波能对车内的各种电气设备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能抑制随着从车辆外部的电源接受电力所产生的电磁波对车内的电气设备的不良影响的电动车辆。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根据本专利技术,电动车辆是能够利用从车辆外部的电源供给的电力进行行驶,该电动车辆具备受电用共振器、蓄电装置以及电缆。受电用共振器配设于金属制的下车身的下部,构成为通过经由电磁场与车辆外部的电源的送电用共振器共振而从送电用共振器接受电力。蓄电装置储存通过受电用共振器接受的电力。电缆与受电用共振器一同配置于下车身的下部,构成为将通过受电用共振器接受的电力向蓄电装置输送。3优选蓄电装置配设于下车身的上部,并由能够屏蔽电磁波的部件覆盖。进一步优选部件为金属制。另外,优选蓄电装置配设于下车身的下部。优选电动车辆还具备整流器。整流器构成为对通过受电用共振器接受的交流电力进行整流。并且,整流器配设于下车身的下部。专利技术的效果在该电动车辆中,受电用共振器通过经由电磁场与车辆外部的电源的送电用共振器共振而从送电用共振器接受电力。该受电用共振器配设在金属制的下车身的下部,因此随着接受高频电力而在受电用共振器的周围产生的电磁波被下车身屏蔽,能抑制电磁波对车内的影响。此外,在随着接受电力而产生的电磁波在用于将由受电用共振器接收的电力向蓄电装置输送的电缆中传播时,在该电动车辆中,电缆也配设在金属制的下车身的下部, 所以从电缆产生的电磁波也被下车身屏蔽。因此,根据该电动车辆,能抑制随着从车辆外部的电源接受电力而产生的电磁波所致的对车内的电气设备的不良影响。附图说明图1是对于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1的电动车辆从车辆侧方观察专利技术的主要部分的配置而得到的图。图2是图1所示的电动车辆的下车身周围的放大图。图3是表示铁的电磁场屏蔽效果的曲线图。图4是用于说明基于共振法的输电的原理的图。图5是表示距电流源(磁流源)的距离和电磁场的强度之间的关系的图。图6是表示图1所示的电动车辆的动力传动系构成的框图。图7是对于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的电动车辆从车辆侧方观察专利技术的主要部分的配置而得到的图。图8是对于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的电动车辆从车辆侧方观察专利技术的主要部分的配置而得到的图。图9是对于实施方式2的电动车辆从车辆侧方观察专利技术的主要部分的配置而得到的图。图10是图9所示的电动车辆的下车身周围的放大图。附图标记说明1,IA IC电动车辆;10下车身;20受电用共振器;22,340次级自谐振线圈;24, 350次级线圈;30电缆;35整流器;40蓄电装置;42电磁屏蔽材料;44后座;46中控制台;50地面;60送电用共振器;70高频电源驱动器;80交流电源;110PCU ;112升压转换器;114,116变换器;120,122电动发电机;IM发动机;1 动力分配装置;1 驱动轮; 130ECU;310高频电源;320初级线圈;330初级自谐振线圈;360负载;SMRl,SMR2系统主继电器;PLl, PL2正极线;NLl, NL2负极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根据附图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对于图中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以相同标记并不重复其说明。图1是对于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1的电动车辆从车辆侧方观察专利技术的主要部分的配置而得到的图。参照图1,电动车辆1具备下车身10、受电用共振器20、电缆30和蓄电装置 40。该电动车辆1构成为能够接受从设于车辆外部的后述的供电设备供给的电力,利用未图示的行驶用马达来进行行驶。下车身10是车辆的车体下面,由金属制部件构成。下车身10通常由铁构成,但本专利技术并不限于由铁构成下车身10的结构(以下,设为下车身10由铁构成的结构)。受电用共振器20在下车身10的下部(即车外)固定设置。受电用共振器20构成为能够通过经由电磁场与供电设备的送电用共振器60共振来从送电用共振器60以非接触方式接受电力。作为一例,受电用共振器20由构成为以数百kHz的高频经由电磁场与送电用共振器60共振的自谐振线圈(LC谐振线圈)、由TW2或BaTi4CVLiTaO3等高介电常数材料形成的高电介质盘等构成。电缆30与受电用共振器20 —同设置在下车身10的下部。电缆30将由受电用共振器20接受的电力向蓄电装置40输送。在该实施方式1中,蓄电装置40配置在下车身10的上部(即车内),具体而言,配置在行李室内。蓄电装置40是能再充电的直流电源,包括例如锂离子和/或镍氢等的二次电池。该蓄电装置40暂时储存由受电用共振器20接受的电力、由未图示的行驶用马达或发电机发电产生的电力,在行驶时将该储存的电力向行驶用马达供给。作为蓄电装置40,也可采用大容量的电容器。能够向电动车辆1供给电力的供电设备包括送电用共振器60、高频电源驱动器70 和交流电源80。送电用共振器60设置于地面50,从高频电源驱动器70接受电力的供给。 而且,送电用共振器60构成为能够通过经由电磁场与电动车辆1的受电用共振器20共振来将从高频电源驱动器70接受的高频电力向受电用共振器20以非接触方式输送。该送电用共振器60也与受电用共振器20同样地,例如,由构成为以数百kHz的高频经由电磁场与受电用共振器20共振的自谐振线圈(LC谐振线圈)、由高介电常数材料形成的高电介质盘等构成。高频电源驱动器70将从交流电源80接受的电力转换为高频电力以向送电用共振器60供给。高频电源驱动器70生成的高频电力的频率是例如数百kHz左右。图2是图1所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动车辆,能够利用从车辆外部的电源供给的电力进行行驶,该电动车辆具备:受电用共振器(20),其配设于金属制的下车身(10)的下部,构成为通过经由电磁场与所述电源的送电用共振器(60)共振而从所述送电用共振器接受电力;蓄电装置(40),其储存通过所述受电用共振器接受的电力;以及电缆(30),其与所述受电用共振器一同配置于所述下车身的下部,构成为将通过所述受电用共振器接受的电力向所述蓄电装置输送。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松村直英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